張小明
摘 要:城市文化建設在現實發展和未來規劃兩個層面對于城市發展的影響作用都非常巨大。城市文化建設首先要明確城市文化定位,城市文化定位應當與城市自身現有資源相結合,同時準確的城市文化定位也將為城市發展建設提供強大的內在牽引力。因此,本文從包頭城市現有歷史人文資源、自然氣候資源和政策資源三方面對包頭城市文化建設資源進行梳理,為包頭城市文化建設定位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城市文化;建設資源;“一帶一路”
城市文化定位與設計既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現有資源,也需要緊密聯系國家發展規劃,只有立足自身、著眼未來,才能夠充分發揮城市文化建設的導向性作用,為城市的長久發展與布局奠定基礎。在進行城市文化形象定位和設計時,有必要對城市的現有資源和政策優勢進行梳理。除了自然資源之外,歷史人文資源和國家政策資源的發掘將為包頭城市文化定位和設計提供更充分的依據。
一、包頭市的歷史、人文資源
包頭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要城市,具有悠久的歷史,并在新中國成立后,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一五期間重點工業、企業的規劃和落成,使得包頭成為中西部地區重要的重工業城市。大量建設人才的涌入將包頭推進人們的視野,使包頭在全國范圍內打響知名度,也為包頭獨特的文化氣質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由于包頭歷史悠久,又在中國近代人口大遷徙中處于人口匯聚的中心,漢、蒙、滿、回等文化在這里交融,形成了獨特的人文資源,也鑄就了包頭寬容大氣的城市氣質和人文品格。這在包頭城市發展中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蒙、晉、陜、甘、冀、寧、吉、遼等地方文化在人際流動中高度融合,在包頭這個城市形成極富感染力的區域文化。包頭城市文化與其源生地的內在一致性加強了包頭和周邊城市、省份的聯系,催生了勞動力穩定流動,探親游也成為包頭年節出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聯系都進一步強化了包頭城市文化的包容性特質。
包頭市現有文化資源以旅游資源、歷史名人等形式表現。包頭現有宗教召廟包括清真寺、基督教堂、百靈廟等十余座,其中五當召、美岱召等召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是內蒙古自治區著名景區,也是藏傳佛教重要弘法中心,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些召廟寺院的留存也成為了包頭城市文化融合的縮影。秦、趙長城遺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征。這些不僅是重要旅游資源,也是值得用心經營的文化品牌,有利于打破單一工業城市印象,打造更加豐富多元的城市文化形象。
包頭不僅地靈,更有人杰。包頭既有歷史豪雄,也有當代英杰,這是包頭城市文化建設的閃亮名片。圍繞“人”的主題,可以發掘歷史價值,借助文化人物形象創建特色品牌;也可以凝聚資源,打造文化基地,助力城市文化建設。打造如紅色旅游品牌、影視基地建設、藝術交流中心等文化項目推動包頭城市文化發展。
二、包頭市的自然、氣候資源
包頭連接東西部地區,處于黃河中上游,在現有的交通和運輸干線上,連接了東部地區與西北內陸地區,是中國、內蒙古對外開放的重點發展地區,中國大陸鐵路交通樞紐城市之一。包頭是連接華北和西北的重要樞紐,在未來的國家交通網絡規劃中將充分發揮其地緣優勢,這有利于明確其在呼包鄂榆城市群中的定位。包頭所處的經緯度使得這個城市四季分明,擁有十分難得的氣候資源。春天明媚綿長,夏天舒爽宜人,秋天云淡風輕,冬季雪花漫漫。這有利于因時制宜打造四季休閑旅游品牌和季節度假產品。希拉穆仁草原、黃河水域包頭段、南海濕地等豐富自然景觀是構成包頭獨特內陸草原景觀的重要因素,也是豪爽與浪漫兼備的城市性格的寫照。
包頭市在2017年通過了全國文明城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該榮譽稱號,至此成就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早在2002年包頭市就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的殊榮,還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包頭市在近些年的城市建設中,完成了由鋼鐵大街、建設路和巴彥塔拉大街三條標志性道路所組成的城市核心軸線形成集百里綠道、百里公交、百里景觀于一身的生態走廊;完成昆都侖河、四道沙河、二道沙河、東河“四縱”貫通工程;實施大青山南坡綠化、境內G6高速、110及210國道生態建設、環境治理和庭院綠化等一批生態工程,濕地保護面積超過140萬畝,獲批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據統計,2016年包頭市市區園林綠化覆蓋面積達9956公頃,市區園林綠地面積9085公頃,市區建成公園28個,面積達2608公頃。包頭市不僅是“草原鋼城”,更是當之無愧的“草原綠城”。
包頭城市地域廣闊,土地資源豐富,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這也使得包頭的未來發展中土地資源制約因素降到了最低。包頭市面積27768平方公里,至2017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285.8萬人,人口密度為103人/平方公里。城鎮人口237.1萬人,鄉村人口48.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3.0%。城鎮化率位居自治區前列,為包頭市人口素質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也為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保障。
三、包頭市的發展政策資源
一帶一路的發展規劃,為國家深化改革開放,全面融入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打開了新通道。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框架思路中有關“各地區開放態勢”描述如下:利用內陸縱深廣闊、人力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優勢,依托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長城市群等重點區域,推動區域互動合作和產業集聚發展,打造重慶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支撐和成都、鄭州、武漢、長沙、南昌、合肥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從國家發展布局層面看,包頭無論作為“一帶一路”中連接節點城市的中間地帶還是城市集群構成主體,未來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伴隨著國家路網建設特別是高鐵網絡建設進程加快,包頭市將以更快的步伐融入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好的發展成果。
《國務院關于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國函〔2018〕16號)》指出,原則同意《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要著力構建開放合作新格局,著力創新協同發展體制機制,著力引導產業協同發展,著力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努力提升人口和經濟集聚水平,將呼包鄂榆城市群培育發展成為中西部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群。文件指出了城市群的發展方向,提出了發展建議。密切的經濟聯系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建設的基礎,高度契合的地域城市文化為城市群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依托國家發展整體布局和區域發展良好態勢,包頭以經濟轉型為契機,以自身高度包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文化為基礎,發揮區域經濟重鎮帶動作用,發揮交通樞紐功能,發揮文化交流融合功能,在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為中西部地區發展貢獻力量。
就包頭城市自身建設而言,根據《包頭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包頭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可以看到,未來包頭城市建設將會更加重視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重視歷史文化和風貌特色保護。包頭市將會通過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識、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堅持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統籌做好包頭市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項工作,逐步把包頭市建設成為經濟繁榮、和諧宜居、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
正確的發展定位、科學的發展理念和市、自治區、國家的政策支持,依托國家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包頭將迎來發展的新機遇期,這也是包頭城市文化建設的黃金期。
參考文獻:
[1]包頭人民政府.包頭市城鎮人口數量位列自治區首位.[EB/OL].http://www.baotou.gov.cn/info/1013/126087.htm,2017-3-16/2017-12-10
[2]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 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xxfb/201503/20150300926644.shtml,2015-3-30/2017-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