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平等和自由是人類文明社會發展所追求的兩大基礎價值,與秩序相并列構成了法理學中的三大基本價值。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平等與自由孰輕孰重,孰先孰后的較量從未停止。主要從美國、法國和中國三個不同社會和歷史文化背景的國家出發,思考“平等與自由,孰先孰后?”的命題是否成立?
關鍵詞:平等;自由;外在先后;內在統一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2.075
平等與自由是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內容,是衡量社會正義的基本原則,也是法治國家(社會)所追求的價值目標。盡管平等和自由相伴而生、形影不離,但是在兩者關系問題上仍一直存在孰先孰后、孰輕孰重的較量。
1 平等與自由的解釋
所謂平等,最廣泛的意義是指人和人之間的一種關系、人對人的一種態度。在現代社會中,平等是所有生命要求在社會上的平等政治主張,也是所有生命應平等地得到社會的保障,也就是說人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應處于同等的地位,享有相同的權利,這就包括了法律權利平等、政治權利平等、公民權利平等、經濟權利平等以及文化權利平等等等。在法理學上,平等分為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雙重緯度。形式平等是指平等對待、程序正義和權利平等,以政治平等為表征。實質平等是指財富和收入的平等分配,以經濟平等為表征。這些不同的解釋其實都來源于早期西方社會哲學家提出的不同的平等主張。例如,在17世紀,英國政治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從遺傳學與社會學的角度出發看待人類社會關系,他的人類平等觀念包含在其主張的反神學倫理的人性論當中。但是他的平等觀念是樸素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僅僅是指人們具有傷害其相鄰人和為了自保想拿什么就拿什么的能力,被他稱為“自然權利”。隨著18世紀啟蒙運動的興起,平等思想被盧梭等哲學思想家加以豐富和發展。他在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的基礎上,強調自由和平等,認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財產的私有。到20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在美國的政治思想領域中也隨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們對平等和正義的關系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自由和平等實際上存在著矛盾。約翰·羅爾斯作為西方新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兩大正義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平等自由原則,這也是其正義論中的核心主張,試圖調和主張自由主義的右派和平等主義的左派。至此,關于平等與自由的較量得以延續。
所謂自由,哲學上的自由是指能夠行使自己的意志,或者,至少相信自己是在行使自己的意志。而在法學學術界,對自由概念的理解不盡相同。孟德斯鳩曾在《論法的精神》中對自由進行了解釋,他說在一個國家(在法律的社會)里,自由僅僅是一個人能夠做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被強迫地去做他不應該做的事情。他所認為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是以法律為界限的自由,如若一個公民可以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那就沒有自由可言了。可見,孟德斯鳩心目中的自由是相對的自由,而非絕對的自由。“自由”( Liberta )一詞起源于古拉丁語,它的含義是從束縛中解放出來。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自由”與“解放”同義。在西方,最初意義上的自由,主要是指自主、自立、擺脫強制,意味著人身依附關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獨立。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思想的解放,從古希臘民治政治開始,到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再到18世紀啟蒙運動,自由最終成為資產階級革命反封建的主要思想基礎而得到了廣泛地宣揚。至今自由被作為現代民主國家和社會的基本價值而被高度重視。
2 平等與自由的外在先后
平等與自由作為人類思想文明進步的重要成果,經歷了形影不離到相互分離的過程。在資產階級革命的早期,“自由、平等”總是被作為口號而大肆宣揚。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對這些口號的實踐,人們發現自由和平等兩者之間實際上是存在矛盾的。由此,平等與自由的關系問題成為近現代哲學家們一直不斷探索的問題。關于平等和自由的關系問題,即誰先誰后,誰輕誰重?其實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外在解釋。對此,筆者僅基于美國、法國和中國的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來展開論證。
在美國,其外在表現是,自由先于平等。美國作為聯邦共和國制的資產階級國家,從國家獨立以來就十分重視自由。例如,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中,托馬斯·杰斐遜指出,國家所需做的是保證公民追求幸福的自由,而非直接保障幸福。1789年《權利法案》第一條的內容就是,國會不得制定關于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愿申冤的權利,這也成為了1791年美國憲法修正案的第一條內容。1941年羅斯福在國會大廈前的演講中,提出了“四項自由”(The Four Freedoms)理論,其適用范圍不僅僅在一個國家之內,而是上升到全球范圍之內。羅斯福認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就個人而言,人人都享有言論表達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經濟和生活的自由,就國家而言,任何國家有不受武力侵犯的自由。此外,“三權分立”制度也是美國重視和保障公民自由的重要體現。獨立的司法和立法機構對政府行政權力的制約成為公民多項自由權利的堅固保證。
在法國,其外在表現是,平等先于自由。法國從典型的封建等級國家轉變為共和制國家,重要的思想支撐就是平等思想。從大革命前的法國政治和經濟結構來看,尋求政治和經濟地位的平等是法國人民共同的愿望。為了實現政治、經濟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盧梭、孟德斯鳩以及梅葉等啟蒙思想家提出了重要的理論思想,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這些思想包括了,盧梭主張的“人人生而平等”、“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孟德斯鳩主張的法律平等和稅收平等,以及梅葉主張的徹底消除政治和經濟上的不平等,廢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會。這些思想最終都被列入1789年法國大革命綱領性文件《人權宣言》中,“在權力面前,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和“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成為第一條和第六條的內容被明確下來。此后,1792年9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平等及大眾利益成為共和國的原則。盡管第一共和國被拿破侖帝國所取代,但是平等思想并沒有中斷,1807年拿破侖頒布的《民法典》以民法的角度強調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進一步確立了人權平等的原則。至今,法國仍然在為實現男女平等而不斷地努力。
在中國,同法國一樣,平等先于自由。中國經歷了兩千多的封建時期,其封建等級觀念同法國一樣根深蒂固,特權思想濃厚,不平等的現象十分嚴重。鴉片戰爭爆發以后,中國經歷了一段殖民統治時期,外來的侵略使得國內毫無人權、平等和自由存在的空間,這就為人們追求平等和自由生長提供了土壤,經過知識分子的用心灌溉和工人、農民的辛勤培育,這顆種子逐漸長成參天大樹,為我們今天的法治國家和社會的建設遮風擋雨。新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民主國家,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民族的平等和團結是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此外,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暫時無法保持平衡的狀態。因此,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平等都是我們目前所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可見,平等也是國家法治建設所遵循的重要原則。相反,自由被提及的概率就相對小了很多。
3 平等與自由的內在統一
雖然對平等和自由的外在重視程度在美國、法國和中國有所不同,但是兩者的內在統一性不應因此而受到質疑。從政治哲學角度來看,自由和平等的觀念蘊含在古典契約論之中,霍布斯、洛克和盧梭等古典契約論思想家認為,自然狀態下,任何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權和平等權作為人的自然權利,兩者存在內在統一性。如果說追求自由是人類的天性,那么實現平等就是人類理性的要求。盧梭認為,人類在政治上不自由的根源在于財產的私有,私有制的產生導致了不平等的出現,因為不平等,所以不自由。洛克對此卻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財產私有權是一定意義上的自由權,私人占有財產并不是對自由的侵犯。前者強調平等主義的自由觀,后者強調公民權利的自由觀。羅爾斯在綜合了洛克和盧梭關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創新出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正義理論。他的正義論旨在通過兩大正義原則(平等的基本自由原則和具有平等傾向的分配原則)來實現社會的平等和自由。因此,自由和平等作為政治哲學領域的兩大核心理念,是緊密相連的。
從法學角度來看,平等和自由是法的兩大基礎價值。卓澤源教授曾經對法的自由下過定義,他認為法的自由是指一定社會中人們受到法保障或得到法認可的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活動的人的權利。法與自由的關系表現在,自由是現代法的時代精神,是法的目的,而自由的范圍需要法來確定,自由的實現需要法來保障。法所追求的平等價值包括了理想中的平等和現實中的平等。理想中的法的平等不僅僅指執法和守法上的平等,還包括了立法內的全面平等,具有全面性和指導性。現實中的法的平等是相對意義上的平等,是指立法之外的平等,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自由和法緊密相連,自由作為法的重要價值,如若沒有平等來做保證,不自由將會取代自由。因此從法的價值層面來說,平等是自由的前提。
4 結語
平等和自由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和法治國家建設所追求的兩大價值目標,在外在表現形式上,強調自由還是強調平等?不同的國家可能會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在內在統一的前提條件下,平等優先還是自由優先?該命題成立與否就值得深思!
參考文獻
[1]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人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4]卓澤淵.法的價值論[M].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5]龔群.自由與平等的內在一致和沖突[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