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軼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哈爾濱150080)
石油安全問題的重要程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夕就已經被丘吉爾預見。時至今日,無論是在軍事戰爭中,還是在大國經濟博弈間,石油資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引發了關于完善石油安全政策與加強石油安全監管的思考。從國內角度來看,我國的石油供給安全問題十分嚴峻,同時,我國對外石油依賴程度的不斷提高,從而也上升成為一個國際問題。保證我國石油供給安全即是對國民生產、生活的有力保障,也是我國在對外關系中掌握主動權的重要保障。如何保證我國石油供給安全,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如何在國際油價大變動時不受其波及,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
幾十年來,對于石油安全概念的定義國際社會也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和豐富,盡管各國對石油安全的定義不盡相同。英國能源集團認為“能源安全”狀態存在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一方面,所謂的安全是指各國擁有充足的能源儲備,在國際競爭中不會因為能源不充足使本國處于劣勢地位。而要想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就需要各國保證擁有多種生產渠道以及銷售渠道,以此來滿足消費者和政府在可預見的未來對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所謂的不安全,指的是能源供應中斷或能源價格的突然改變,并威脅到國家利益和實現政府政策的目標。劍橋能源委員會主席丹尼爾·耶金認為,對于能源消費國而言,擁有可靠的渠道以合理的價格獲得能源供應即是一種安全;對于能源生產國而言,確認未來投資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保護國家收入的可靠來源即是一種安全。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于2007年為能源安全給出了一個綜合定義,即在最終消費地能以較為經濟的價格獲得充分和及時的有效能源供應,以至在適當考慮能效促進的情況下,一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會收到實質性的限制。綜合上述國外學者和能源組織對石油安全的界定,石油安全的核心內容是石油的安全供給和油價的合理波動。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許多的現代工業比如航天軍工等一系列現代工業都需要以石油來作為工業生產能源和原料。從石油當中提煉出的汽油、柴油、石蠟、瀝青等化工產品更是廣泛應用到人們日常生活生產當中。因此,石油消費量多年來只增不減、居高不下。隨著石油消費領域的拓寬,石油在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當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年來,汽車燃油消費占了中國新增加的石油消費中大約60%—66%的部分,其新增部分幾乎都依賴于進口的石油資源。2016年我國石油表觀消費量為5.56億噸,比上年增加0.15億噸,石油消費增速為2.8%。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資金短缺、已探知的石油儲量增長程度減慢、老油田的產油量減少及設備更新緩慢等多種原因,中國石油產量增速日益趨緩。1954—1959年,中國原油產量年均增速為73.6%;1959—1964年,又增長了26.0%。然而在1979—1985年間增速明顯減緩,年均只有3.6%;1985—1990年間進一步減緩至2.0%的水平;1990—1995年間,石油產量年均只增長了1.6%;1995—2000年間年均增速則只有1.5%。1991—2010年間我國國內石油生產量的平均增率僅為1.67%,而同期的消費量卻不斷上升,在20年間的平均增長率為6.76%,國內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增大。
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的高低,從數量關系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口石油消費量占本國石油消費總量的比重,這一比重越高,就表明對外石油依賴程度很高;反之,則低。在一般情況之下,對進口石油依賴程度過高,就表明本國石油供應安全存在著極大的隱患。自1993年以來,我國的石油消費已經完全依賴于進口石油,而且進口量不斷增加,在全國石油消費總量中進口石油量所占的比例也愈來愈大,我國對外石油進口依存度也愈來愈大。2015年我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已經達到了60.6%,創了歷史新高。
我國地域遼闊,物質資源豐富多樣,但是結合我國人口基數大的基本國情來看,我國人均可供實用資源較為貧乏,我國人均擁有的石油開采資源和人均產量更是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時,石油價格的異常波動,不僅對石油消費和進口大國的經濟安全造成了十分重大的影響,也對其政治及軍事安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我國的原油進口需求十分巨大,同時原油消耗領域十分廣泛,消耗量也居高不下。按照2015年我國石油凈進口量3.28億噸來計算,如果油價每上升1美元/桶,我國的石油進口將會多耗費22.96億美元。短期來看,國內的原油價格與成品油價格差距過大,這將給我國企業的生產及運營成本等方面帶來巨大的壓力,并極可能加劇通貨膨脹,影響國民經濟穩健發展。長遠來看,這將阻礙實現我國節能減排、建設低碳社會的目標。此外,高昂的油價也影響著能源供應系統的穩定,擾亂能源市場和諧關系,進而催生更為復雜的經濟問題。
還有,像中國這樣石油需求巨大、本國石油供應不足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建立健全完善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已然是十分必要的。充足的石油儲備,可以在油價高位運行時,穩定石油價格,減輕其對本國經濟的運行造成的不良沖擊,并在全球爆發軍事及經濟危機時,能夠維持本國軍隊的正常運作,保障我國社會生產生活的穩定。就我國目前的石油能源儲備而言,和國際上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相比,進度嚴重滯后。我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正在加速建設之中,據資料顯示,已完成的一期工程與在建的二期工程共計4 320萬立方米,能夠儲備近0.5億噸原油,相當于我國40天的原油凈進口量。但這與IEA成員國現在90天的標準仍相差甚遠。
首先,要建立健全戰略石油儲備制度。從當前國際社會而言,IEA成員國當前有三種石油儲備體制以保障石油安全。第一種是公司儲備,首先是強制性儲備,保證最基本的石油供應量;其次是商業性儲備,要擁有充足的且能夠維持其生產往來的石油消費量。第二種是政府儲備,需要中央政府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以保障石油儲備充足穩定,從而能夠從容應對突發的石油危機。第三是種機構儲備,是一種具有較為特殊的儲備形式,一部分儲備成本由公用機構承擔,另一部分則由私營機構承擔,兩者進行成本與資源的共享,從而高效且低風險地進行石油儲備。國家石油戰略儲備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儲備項目,根據我國的國情而言,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是由政府財政資助,在全國范圍內選擇幾個地點,建設大型石油儲備倉庫,在石油市場平穩運行的時期,通過不斷的、有計劃性的購買,從多渠道多方面增加石油儲備量,以便更好的規避風險。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計劃雖然起步較晚,但也初見成效,寧波、舟山等地區石油儲備基地已具備一定規模。這將大大提高我國的石油儲備水平,提升我國的競爭能力,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
其次,要廣泛開展石油外交。我國應廣泛開展石油外交,無論是從緩解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短缺,還是解決因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導致的油氣資源供給不足的角度出發,還是為了應對全球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對中國節能減排的具體要求,亦或是承擔保護全球氣候和環境的責任,我國都必須與全球各國建立油氣資源合作關系。以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外交為例,2005年我國的中油國際公司實現了對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的絕對控制,這也為中哈的油氣合作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哈原油管道作為我國第一條陸路跨國原油通道、作為中哈石油資源對接的“絲綢之路”,自2006年7月開始使用至2015年,向國內輸送的原油量穩健增長,共計增長8724萬噸,為繁榮我國石油外交、保障我國石油供應安全發揮了不容小覷的作用。
第三,要優化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創新能源供應的新形勢,在保證實現低碳目標的前提下,支持新能源改革加速進行。加大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開發的資金投入,提供相應的扶持政策,尤其是稅收政策上的傾斜,發揮稅收的杠桿調節作用,引導資源向節能環保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項目流動;也可以通過建立國家新能源開發基金,用財政撥款、發行長期專門國債和大能源企業集團公司投資等方法,為新能源開發利用提供足夠的前期投入和政策支持。以此來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起到一個指揮棒的作用,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合理有序高速的發展,從而滿足我國新時期對能源的新需要。要積極探索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在保護生態文明與提高民生質量不相矛盾的前提之下,合理的開發比如水電、核電、風電等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可再生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四,要注重能源發展的區域性。根據主體功能區的結構,協調東、中、西部各地區的能源平衡關系,從而進行綜合的開發和利用。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能源分布及其可利用情況等多重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制定有效的規劃,保證各地區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以經濟發展較為迅猛的東部地區為例,應當適量減少煤炭資源的開發,加快海上油氣帶建設,大力發展核電、風電、生物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吳磊.中國石油安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2.
[2]姜虹,劉力娜,梁冰.降低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的思考[J].中國石油企業,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