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飛洲,彭 澎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州510641)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小微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無可替代。但是在近幾年國際和國內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小微企業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和發展形勢。而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為小微企業的創新和創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廣州市作為華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在改革開放持續推進和“一帶一路”戰略環境下,在小微企業創新創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基礎上,為規范和引導小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小微企業的創新升級,帶動社會創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2016年7月份,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了2016上半年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經濟運行情況報告。報告中指出,上半年,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實現總產值2 280億元,同比增長8.1%,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1.3個百分點,分別高于國有控股(7.9%)和三資企業(4.8%)增速0.2個、3.3個百分點。小微企業完成工業產值1 995億元,同比增長8.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5個百分點。與廣東省內其他城市相比,廣州市擁有比較多的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基地,這些創業基地為廣州市超過10 000家的小微企業提供創新和創業方面的服務。可見,廣州市小微企業的創新創業工作進展得相對比較良好,小微企業的發展情況也比較樂觀,這種局面的形成一方面跟小微企業自身的創新發展是緊密相關的,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廣州市為促進小微企業創新創業而創造的良好環境。
廣州市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環境基本上可以滿足廣州市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的需要,能夠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但是,在環境對現實的影響中,我們會發現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包括政策法規不夠健全、投融資體系有待完善、管理體制有待優化、缺乏高端科技人才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小微企業的創新發展,也無法充分調動創業者的積極性。
對于小微企業的創新和創業來說,現有政策法規體系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小微企業中的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物流業、軟件和信息業等都對政策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政府能夠在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各個方面給予扶持和更加優惠的政策。然而在實際的政策運行中,政策更多的是側重于稅收和金融等方面政策的優惠和扶持,而小微企業創新和創業涉及到的商業行為方方面面,需要更為全面而廣泛的政策支持。不僅如此,廣州市政府在實施各類政策時,往往是各部門各行其是,各項政策也往往具有很大的孤立性,這就使得廣州市在促進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完善的政策上面難以形成比較系統有效的政策法規體系。
從廣州市現有的小微企業發展情況來看,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雖然在近些年有所改善,但是整體來看面臨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廣州市的小微企業對土地和廠房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從而導致小微企業難以通過金融機構的資產評估,從而難以獲得生存和創新升級所必須的資金。商業銀行出于成本控制等原因對中小微企業貸款重視不足。與大企業相比,小微企業規模小,資產少,貸款和還款能力較低,無法為商業銀行帶來更多的利潤和收益,所以商業銀行更傾向于為中大型企業提供貸款業務。再者,無論是廣州市還是國內其他城市,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能力有限,雖然能夠在小微企業貸款業務上放低門檻,但是由于國內該行業市場不夠完善和成熟,所以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在小額貸款機構能夠得到的融資水平較為低下。
廣州城市的發展是不缺乏人才的,因為每年廣州市內的各大高校都會輸送大量的人才,包括各個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同時廣州市也出臺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吸進海外人才和國內其他城市的人才進駐,可見廣州市的人才儲備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充足的。但是,這些人才有多少能夠選擇創業小微企業,又有多少人才愿意選擇進入小微企業里面工作,這個問題值得深思。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廣州市每年增加和吸引的高校畢業生,以及科技人才,更多的是向往更高的職業平臺。而小微企業,尤其是初創或者企業階段的企業,無論是薪酬還是其他各方面的保障,都無法與大型企業相競爭,無力吸引和留住所需高端科技人才。
對于廣州市的小微企業產業布局來講,仍然是以傳統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而資金和人才技術型產業相對比較少,所以為了提高高新技術小微企業的比重,應該優先安排高新技術企業的土地利用。比如,可適當增加高新技術企業年度新增建設用地,鼓勵“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土地供應方式。“先租后讓、租讓結合”方式有利于較好適應已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有一定競爭實力但市場前景尚不明朗的新產業企業的用地特點,也有利于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同時,對于小微企業創業過程中的土地利用來說,關鍵的是需要政府各相關部門在相關指導文件的基礎上,積極配合、協調聯動,切實做好企業土地利用的審批和監督工作,做好小微企業土地利用的合理規劃和實施。
增強扶持政策的針對性,要求廣州市政府需要對全市的小微企業的發展現狀具有充分的了解,對當前全市小微企業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轉型創新問題、創業問題、以及政策需求問題取得深刻的認識。只有在對現實情況了然于胸的時候,政府相關部門才能夠針對具體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方案。如當前廣州市小微企業的產業結構問題要求廣州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小微企業,需要對小微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具有一定的政策偏向性,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小微企業在創業和轉型創新上面都予以實際的政策支持。不僅如此,由于小微企業涉及到的行業范圍比較廣,包括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軟件服務業等等,各個行業在創新和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盡相同,所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性和特殊性兼顧原理的要求下,應該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扶持政策,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只有堅持整體性與局部性、一般性與特殊性兼顧的原則,把小微企業整體發展的政策法律規范與各行業以及特殊企業的政策法律規范相結合,才能夠逐漸形成促進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的政策法律規范體系,完善相關制度。
為小微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關鍵問題在于要拓展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小微企業的融資途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商業銀行貸款,另一個則是中小金融機構貸款。前文已經論述了當前小微企業在這兩個融資途徑中面臨的困境,對于該困境的解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小微企業融資的困難。因此,拓展小微企業融資途徑就是要通過政府政策的指導和規劃來疏通商業銀行和中小型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針對商業銀行,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行業的監督和引導,督促商業銀行建立相應的完善機制,為小微企業創新和創業提供充足的貸款業務,并通過相應的政策措施提高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心,盡可能降低商業銀行在給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的風險,并對其利潤進行相應的稅收補償等等。對于中小型金融機構,政府應該建立適應的政策規范,對中小金融機構的運行進行相應的扶持,發揮其在小微企業融資中的積極作用。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廣州市加強人才支撐體系建設,首先是要投入足夠的教育資源,加強市內高等院校的建設,為人才培養創造基本的條件和環境。要對于適應時代要求的高校高新技術專業予以財政偏重,對于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予以硬件等基礎設施的保障,要引進高水平教師、專家和人才來進行專業的教育和研究,這樣基本上可以從基礎上創造培養高新技術人才所需要的條件。其次,要做好高校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的工作,保障實習學生應有的權益,尤其是知識產權權益。到企事業單位實習,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可以檢驗學生把科學文化知識轉化為技術水平和財富的能力,有利于畢業學生技術水平的發揮和創造能力的實現。加強對人才的社會保障工作,為人才創造優越的生存發展環境是留著人才的關鍵。廣州市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更要注重留著人才的各項工作的開展。比如,在積分入戶政策方面,給予社會人才更多的優惠政策;給在小微企業工作發展的人才以更多的社會保障政策,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等等。
廣州市各相關部門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指導下,營造創新創業的社會文化環境,鼓勵創新創業。當代大學生不僅是重要的人才群體,同時也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對于大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小微企業的創新和創業。大學生創業一方面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壯大了小微企業群體。所以,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和創業的關注和扶持。其次,在社會上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社會文化氛圍。可以通過多媒體等工具來進行創新創業文化的宣傳。政府可以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的方式,來吸引各界有勇氣、有膽識和有能力的人士參與到創新創業的大賽中,并為優秀者提供創業基金等支持。這一方面推動了創新創業行為,另一方面吸引了社會的關注,傳播了創新創業的文化。
[1]曾國平,聶洪智,周映伶.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三難博弈[J].貴州社會科學,2014,(6):80-84.
[2]梁國棟.“喚醒”市場的力量[J].中國人大,2014,(5):34-35.
[3]張向陽,張長生.廣州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驅動”實證調研[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8):42-47.
[4] 曾林揚.珠三角小微企業融資難[J].廣東經濟,2013,(9):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