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奇,李 輝,蔡 靜
(大連海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大連116023)
反貧困一直與人類的發展緊密相連,在古今中外的治國理政中處于重要地位。從世界來看,普遍認為它包括四個層次:減少貧困人口的數量、減緩貧困的程度、政府和社會的扶貧、最終消除貧困。從中國來看,在反貧困實踐中,主要采取扶貧這一表述,突出了政府在反貧困實踐中的主導作用。所以,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政府一直采取資金扶持的辦法來扶貧,也就是“大水漫灌”的方式解決普遍的貧窮,而這種“漫灌”扶貧確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得6億多貧困人口成功減少貧困。
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扶貧對象錯位,導致扶錯貧問題;反貧困主體錯位,過度重視政府的主導性,忽視了貧困人口的主觀能動性;扶貧方式單一,注重物質改善而忽略精神補給,致使脫貧不徹底;受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偏僻山區的扶貧工作進度緩慢,脫貧難度大,扶貧開發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期。而在這個關鍵時期,習總書記提出了“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的精準扶貧戰略思想[1],高度切合中國實際,成為十九大后指導中國農村扶貧的基本方針,更成為我們遼寧扶貧實踐的主要抓手。據統計,遼寧省仍有117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且集中在遼西北和遼東深山地區,加上遼寧省經濟增速不斷減緩、下行壓力持續增強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遼寧省的扶貧工作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精準扶貧戰略思想,以精準為原則,實現遼寧省的整體脫貧與全面脫貧。
習近平明確要求,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2]。把總書記要求的精準扶貧落到實處,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對癥下藥、靶向治療[3],提高扶貧精準度,切忌做表面工作、面子工程,要從根上徹底解決貧困問題。黨和人民必須充分認識到,精準扶貧的重大創新,不僅是發現扶貧開發工作中對象不準、主體錯位、成效不佳等問題的重要途徑,更是解決其問題的有效途徑。
何為精準扶貧?第一,精準識別。對象瞄準,要精準識別貧困對象;深度瞄準,要精準識別其貧困程度;致因瞄準,要精準識別其貧困原因。第二,精準幫扶。主體瞄準,確定政府機構、企業、團體等為扶貧主體進行精準幫扶;對象瞄準,針對貧困人口、貧困邊區進行精準幫扶;方式瞄準,以結對村幫扶與結對戶幫扶的方式進行精準幫扶。第三,精準管理。主體瞄準,創建扶貧辦等機構作為扶貧主體,精確管理主體;目標瞄準,把減貧作為精準扶貧首要目標,明確管理目標;方式瞄準,以動態管理、制度管理的方式進行精準管理。
1.扶貧開發與社會保護相結合,發展與生態內在相統一,聯合建構、協同推進減貧戰略體系。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歷史上,諸多古老文明,如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中國等,多是發源于水富林茂、土地肥沃的地帶。然而,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古老文明也難逃厄運,紛紛由盛轉衰。中國是世界上人與自然關系最緊張的國家之一,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早已難以為繼。“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早在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提出了這一重要論斷。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已變得如此珍貴。擔任黨的總書記之后又創造性地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強調了在扶貧開發的道路上要充分重視社會保護,闡明了發展與生態的內在統一性。
2.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相結合,通過扶志與扶智形成脫貧內生力。也就是說,要發展,首先黨和人民要認清內生力的重要性,只有從內部開始改變發展才能更持久穩定,貧困人口的脫貧才能不斷推進。要把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二者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4],不僅要重視物質扶貧,更要重視精神扶貧,要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扶志形成脫貧內生力。貧困地區不只是經濟發展水平低,同時更存在著很多文盲。貧困地區人民只有精神層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重視科學文化,因此要充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充分運用科學技術,通過扶智促進脫貧內動力的形成,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脫貧。
3.因地制宜與分類指導相結合,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產業。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而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關鍵就在于明確自身優勢并突出地方特色,確定方向,認準路子,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優勢特色等條件,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產業,以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確保貧困農戶獲得真正利益。同時,利用因戶施策的辦法,針對不同村、不同戶,要通過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區別法[5],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精準管理、精準治理,確保幫扶措施精準到戶、精準到人;每家每戶,要確保每個貧困戶至少有一個就業人員,切實保障脫貧能力,增強脫貧造血能力,實事求是、分類推進。大力弘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無論是農業、工業、商業還是旅游業,黨和政府都要不遺余力地提供支持,切實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黨和政府致力于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工作與開發工作,使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貧困地區、貧困人民,這是黨和政府的職責所在。在舉國上下奮力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攬全局,高瞻遠矚地提出了精準扶貧戰略思想,既深刻揭示了扶貧工作的科學規律,又精辟闡述了扶貧攻堅的基本途徑[6],堅持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理論,鞏固和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扶貧理論在當代的新發展。
實行精準扶貧,確保到村到戶。這一扶貧開發方式的新思路,不僅具有理論總結價值,而且對扶貧實踐有直接性的指導意義。這對我們進一步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正確路徑,對加快和推動遼寧新一輪全面振興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背景下,對遼寧省的精準扶貧工作進行深入的思考,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不僅為遼寧省推進脫貧減貧建設提供思路,而且為全國其他地區的扶貧工作提出借鑒和思考。
扶貧開發與社會保護相結合,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相結合,因地制宜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幾項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具體實施路徑,給遼寧地區脫貧致富以啟迪,為遼寧省的精準扶貧之路提供思想武器與行動指南。結合遼寧地區實際情況,切實推進遼寧省的扶貧開發工作,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遼寧貧困人口。
1.綠色理念,環保扶貧,確保在發展同時把生態建設放在重要戰略地位[7]。遼寧省絕不能只識眼前利益而以環境為代價,因此要積極發展環保扶貧事業。如今,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已漸漸失去色彩。在扶貧開發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重視社會保護,把生態建設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實現扶貧開發與社會保護相結合,發展與生態的內在統一。秉承環保扶貧、綠色理念,強調在扶貧開發的道路上,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積極尋找探索一條既不以環境為代價,又可持續發展的新道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補償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一定要保護好貧困地區的生態自然,從而實現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雙贏。
2.扶志理念,脫貧致富貴在立志。“扶貧先扶志”,習近平早年在福建省寧德工作時,就曾多次強調扶志的重要性。習近平曾明確指出,“擺脫貧困首要意義并不是物質上的脫貧,而是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8]也就是說,擺脫貧困首先要從思想開始下手,淡化貧困意識,增強脫貧致富的理念,黨和人民都要充分認識到優先扶志的重要性。寧德的扶貧開發實踐向我們講述了一個道理:貧困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思想的貧乏、志氣的低迷。也就是說,要扶貧先扶志,要樹立擺脫貧困的勇氣、志氣,在思想上樹立脫貧致富的理念。遼寧省要吸收寧德扶貧開發的經驗,充分認識到“扶貧先扶志”的重要性,要想脫貧致富,貴在先立志。
3.創新理念,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創造性地推進遼寧省扶貧開發工作。一方面,高度重視扶貧開發機制的創新,扶貧攻堅要堅持改革創新的精神,創新體制機制,為扶貧脫貧提供更為有力的制度保障,讓扶貧開發發揮更好的效果。建立減貧摘帽激勵機制,對于提前脫掉貧困帽子的遼寧省某些貧困鄉鎮,要給予一定物質及精神嘉獎,不僅可以確保其鄉鎮繼續推進脫貧事業,更為其他鄉鎮做出榜樣,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實地考察,因地制宜,培育具有遼寧省本土特色的產業,以創新為目標,發展既具有開創性又具有遼寧特色的優勢產業,以優勢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確保貧困農戶在特色產業發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宣布,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進展。我們更不能懈怠,脫貧攻堅戰仍在繼續,必須砥礪前行,確保到2020年如期脫掉貧困的帽子。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李新一.習近平精準扶貧戰略思想體系探析[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6,(2):3-9.
[3] 劉永富.堅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J].老區建設,2015,(3):8-9.
[4] 王輝.試論習近平扶貧觀[J].人民論壇,2015,(20):208-210.
[5]張笑蕓,唐燕.創新扶貧方式,實現精準扶貧[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9).
[6] 唐任伍.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闡釋[J].人民論壇,2015,(30):28-30.
[7] 熊若愚.習近平扶貧開發思想初步研究[J].新東方,2015,(4):27-30.
[8]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