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蘭
(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同時,沿線各國民族語言多樣化,使得各國在經濟交流時,語言交流存在一定難度。外貿行業的快速發展,不但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滲透,也是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并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我國“走出去”的重要手段和載體。語言作為各國交流和合作的媒介,在各國共同發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外貿翻譯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合不足,使得本地外貿行業的發展受到限制。(3)從事外貿翻譯人才培養的人員素質不高。很多從事外貿翻譯人才培養的人員,在畢業后就參與到外貿翻譯人員的培養工作中,欠缺相關外貿翻譯的工作經驗,在外貿行業中的任職經驗也缺乏,使得在授課時僅從各類專業名詞和外貿翻譯的基本知識點入手,進行簡單的翻譯技巧以及專業名詞等的教授,對于實際工作中會遇到的問題及如何解決缺乏相應的培訓,使得外貿翻譯人才在進入工作崗位后,難以適應工作對專業能力的需求[3]。
1.“絲綢之路經濟帶”概述。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將我國與西亞地區聯系成一個經濟合作的整體區域,為沿線國家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使得各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進一步加深,帶來各國經濟發展的新突破[1]。
2.外貿翻譯人才培養的現狀。(1)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大多重理論、輕實踐,教學人員在外貿翻譯人才中占據主導地位,整個過程中,學員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在進行相關翻譯理論教學時,教學人員多采用漢語進行解釋,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足,使得學生開口的機會不多,從而限制了學生翻譯水平的提升。實踐證明,翻譯人才的培養,僅依靠教師理論知識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翻譯的練習及實踐必不可少。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對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為翻譯人才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但學生實踐的機會依舊存在不足。(2)人才培養與外貿發展脫節。現在外貿翻譯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教學內容和外貿發展相脫節的情況普遍存在[2]。特別是對于我國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來說,結合我國或者本地區外貿發展的實際進行獨立的教材編寫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存在一定難度,使用其他地區編寫的教材,則在外貿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本地實際的結
1.外貿翻譯人才需求驟增。“絲綢之路經濟帶”聯系著歐洲經濟圈和亞太經濟圈,線路長、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立,使得中國和與沿線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范圍拓寬,溝通了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交流,絲綢之路是哈薩克斯坦、印度、俄羅斯以及中國等十多個國家交流的重要陸路交通線,沿線人口多達20多億,沿線國家面積在3 000萬平方公里以上[4]。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優勢,對發展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優勢,使得我國企業在國際中的競爭力不斷加強,從而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有重要的作用。中國經濟發展“走出去”,離不開外貿的發展,而外貿翻譯人才為外貿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現有外貿翻譯人才稀缺。外貿行業的發展,帶動沿線信息流、資金流以及物流和人流等的發展,帶動各國旅游業等各方面經濟的增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立,為我國外貿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潛力和機遇。語言作為各國之間交流的工具,隨著我國外貿行業的不斷發展,如何適應發展的新趨勢,充分整合各類資源進行外貿翻譯人才培養,發展語言優勢,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5]。外貿人翻譯人才的培養,能夠使得我國與沿線各國開展多領域、全方位的合作。同時,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多元化,提升對我國外貿發展的支持力和提供發展的基礎。就目前我國外貿翻譯人才的現狀來看,擁有的優秀翻譯人才還比較少。
1.建設外貿翻譯人才培養基地。如何解決“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外貿翻譯人才緊缺的問題,是我國面臨的難題,也是推動外貿發展不可避免的問題。隨著外貿行業的不斷發展,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建設翻譯人才培養的基地是緩解外貿發展對翻譯人才需求和翻譯人才稀缺之間矛盾的重要手段。我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在外貿翻譯人才培養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加強高校專業結構的優化和課程設置的合理性,為我國外貿行業提供更多具有綜合能力的翻譯人才,對適應外貿發展的趨勢,推動外貿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實施“走出去”戰略。我國在進行外貿翻譯人才培養時,應注重與國外高校的合作,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機遇,不斷增強自身人才培養的實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基地。同時,加強與國外高校的聯合辦學,共同提升翻譯人才培養的效率。目前,我國高校與國外合作密切,已經與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進行了合作和交流,交流的內容包括課程開發、人員互訪以及政策的對話等。加強我國外貿翻譯“走出去”的戰略,循序漸進發展全方位的合作。首先,進行合作的探索。學校應當積極與國外教學手段和設備較成熟的高校達成長期、穩定的合作,為本校學生創造更多實踐和進修的機會。其次,加強雙方專業課程的融合,實現專業資格證書的互認,提高專業的國際化程度。最后,加強人才培養的轉型,加強對海外留學的學生以及在華的外籍學生的綜合培養,在體現學校人才培養優勢的同時,實現技能和文化的輸出。
3.創新外貿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機構加強與外貿企業的合作,創設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與外貿企業的合作,使得學生在學習時的方向性、針對性和目的性增強,以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外貿翻譯專業的學生在實習時盡可能安排在有進出口貿易的公司,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的機會,在工作中鞏固自身的專業知識。同時,加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推進,將高校和企業的教學資源有效整合,在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為外貿企業的發展提供優秀翻譯人才的支撐。
4.注重外貿翻譯人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立,使得我國外貿經濟迅速發展,也對外貿翻譯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夠適應外貿發展需求的翻譯人才必將是擁有過硬的專業基礎和應用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在進行翻譯人才培養時,應當注意教材選擇和專業設置的合理性,結合今后工作方向和工作崗位的要求,加強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和考試大綱的制定時,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及其涉及到的國際貿易的產品、慣例等融入到教材中,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加強對多語種的教學。
5.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合理設置課程內容。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立,要求外貿翻譯人才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還應對國際貿易的理論與國際貿易慣例等有所了解。在課程設置中,應該加強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化,利用各類專題演講、研討會、主體研究等方式促進外貿翻譯學生綜合實力的提高,使之對各國國家政策、世界經濟發展的形式以及外貿的法律法規等各方面的知識有所涉獵,從而在從事外貿翻譯工作時具有更強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6.加強翻譯人員的道德素質教育。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部分翻譯人員受自身專業素質和語言交際能力的限制,加上自身道德素質不高,使得職業素質不高。例如,在翻譯時出現錯誤翻譯、隨意翻譯等現象,對翻譯的精神理解不到位,導致在工作時缺乏嚴謹的態度,對我國外貿企業對外經濟活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其作為溝通雙方的橋梁作用也得不到體現。同時,部分翻譯人員由于對翻譯工作的認識存在誤區,在工作時出現懈怠的情緒,沒有將專業翻譯人員的能力和素質體現出來,導致在實際的工作中合作雙方出現各類溝通上的問題。因此,加強對外貿翻譯人員的道德素質教育,對提升我國總體形象和促進外貿企業的發展以及提升翻譯人才培養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7.加強人才培養隊伍的建設。加強外貿翻譯師資力量和師資隊伍的建設,完善教學隊伍的結構,提高對翻譯教師專業水平和工作經驗的要求。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工作經驗直接影響著外貿翻譯人才培養的效率和人才的專業素質,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強教師隊伍結構的優化和素質的建設,對外貿翻譯人才培養有積極的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連通我國和沿線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橋梁,在此背景下,我國外貿企業的發展迎來了發展的機遇。同時,由于我國現階段外貿翻譯人才稀缺,使得我國外貿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限制。因此,不論是作為人才培養重要載體的高校,還是相應的翻譯人才培養機構和單位,都應該加強對外貿翻譯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結合外貿發展的趨勢和實際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更新人才培養內容,加強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適應外貿發展需求的專業性翻譯人才。
[1]阮平,姚澤有.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定位思考——以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為例[J].物流技術,2014,(7).
[2]沙穎,鄭秀戀,姚洪權.財經類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1).
[3]馬柯娜.基于行業需求的物流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研究——以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物流英語教學為例[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16,(3).
[4]高虎城.深化經貿合作共創新的輝煌——“一帶一路”戰略構建經貿合作新格局[J].國際商務財會,2014,(6).
[5]吳丹輝.中職外貿教學角色扮演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職業,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