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中共大慶市委黨校 教務處,黑龍江 大慶163000)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深化改革,而不是以往“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簡單粗放的經濟治理思維,因此一定要找準癥結、找到關鍵、把住命脈、牽住重點,而政府的制度創新與制度供給就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關鍵和核心。
從大慶市現實情況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中,大慶去產能、去庫存問題雖然也存在,但和全國相比和省內其他城市相比,最突出的問題是降成本,補短板。相比于很多城市著力為經濟“消腫”,讓“僵尸”入土為安,大慶更需要著力通過改革解除供給約束,為發展“減負”,尋找新“引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彌補發展短板,擴大有效供給,增加有效需求。
1.供給側創新活力不足和高端供給競爭力不強
我國宏觀政策總體取向由需求側管理為主轉到供給側管理為主,必然要求發展的驅動機制由以往的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大慶在通過創新驅動培育新動能方面存在薄弱環節。一是創新空間很大。大慶市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幾年超過50%,但從創新態勢、創新質量、創新主體、創新合力等方面綜合來看,創新更多地是在技術引進和吸收的水平上徘徊,創新質量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二是高端產業不多。大慶采油、化工、裝備等傳統產業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石油、天然氣資源精深加工不夠,精深加工的能力不強,無論在改造升級“老字號”還是深度開發“原字號”方面,缺乏創新因素的參與和支撐。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剛剛起步,甚至處于萌芽階段。三是低端供給存在。拿石油來看,我們提供的是資源品,或者是工業的中間產品,最終消費品生產少,產品的附加值不高,資源的產出效益不高。2015年大慶市糧食產量107.6億斤,果蔬等經濟作物產量48.2億斤,但由于農業產業鏈太短,上下游產業鏈不完整,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強,中高端農副產品、綠色產品不多,高品質供給不足,不能完全滿足市民對優質綠色農產品的需求。
2.要素供給能力不足和供給效率下降
要素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不高是大慶市轉型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明顯短板。一是大慶市人力資源供給問題初步顯現。大慶缺少高層次人才、領軍人才、科技創新團隊,重點產業、關鍵行業和緊缺崗位的實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不能滿足現實需要。除石油石化企業外,很多地方企業創新人才匱乏、自主創新能力弱。二是大慶市技術要素供給有待提升。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產業發展、企業需求沒有實現很好的有效對接,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不快,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仍然偏小,帶動作用不明顯。三是資本供給效率有待提升。國有企業、中小微企業在融資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平等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存在。四是要素市場化改革滯后。大慶因油而生、依企而建,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計劃經濟退出較晚,體制機制束縛較多,市場主體活力不足,非公經濟只占23.1%,經濟外向度只有13.5%,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政府在宏觀調控的方式和手段上還沒有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的治理邏輯,沒有發揮好市場在實現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從而制約要素的有效供給。
3.企業運營成本高和投資熱情不足
隨著大慶市部分行業市場需求萎縮,企業訂單有所減少,投資意愿有所下降。企業生產成本偏高,土地使用稅、用電、天然氣等生產要素價格,相比其他城市不具備競爭優勢,一定程度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土地手續復雜,由于部分土地屬于油田建設用地,土地辦理過程中需要協調油田大企業,手續辦理程序多、時間長。對民營企業發展的種種政策性約束以及稅賦、社保、融資、交易等制度性成本高導致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差,制約供給效率的提高。
本文雖說“大慶市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的原因分析”,其實是“窺一斑見全貌”,雖說是“大慶”,但卻是一個全國都有的共性問題。綜觀全國,透視大慶,我國出現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根源在于政府主導的要素市場不健全及政府在市場供給決策干預過多。
1.政府錯位、越位和缺位導致有限的要素資源被錯誤配置
無論是我國,還是大慶市,之所以出現供給側結構問題,與以往地方政府的權力邊界不清有著緊密的聯系。政府越位、錯位對企業的發展導向和運行都產生了干擾,使產能低端化蔓延具有政府主導色彩。曾幾何時,我國政績考核唯GDP主義,激勵起地方政府追求“短、平、快”的經濟增長,采取一系列扭曲的競爭性補貼政策,違背市場規律強勢介入經濟運行,致使生產要素在企業間、行業間存在嚴重錯配。在政府的干預下,市場無法有效配置資源,不能將有限資源從效率低的或過剩的領域轉移到供給不足、效率高的領域。政府的有些“補貼、補償”等刺激政策,短期來看是好事,但從長遠來看,即好心辦了壞事,造成了大量的無效供給,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無法匹配,產生供需結構錯位的矛盾。此外,市場通過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產生激勵約束,但是市場不會自動產生道德和良心約束,也不會自動產生規則、標準和法律,僅僅靠市場競爭不會自發產生安全有效的供給。如果政府缺位,監管不到位,假冒偽劣的產品就可以在市場上橫沖直撞,從而產生逆向淘汰,劣幣驅逐良幣,安全有效的供給就會嚴重不足。供需結構的錯位問題不僅僅在經濟自身,也緣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該放手的沒放手,該負責的沒有負起責任來”是供需錯位或脫節的深層次原因。
2.“政府行為改變市場預期、改寫市場邏輯”導致企業活力不夠,創新動力不足。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然而,由于政府與市場關系不順,政府過多干預與管制影響企業創新創業的意愿與實踐。企業研發創新是風險大、投入大的活動,政府干預造成的資源流動限制和要素體格扭曲,使企業更愿意在風險小或風險的低端化生產投資來獲取利益,導致高端化產品有效供給不足。企業創新成本高,回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與尋求政府補貼相比,企業更傾向于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進行無創新的尋租套利活動。扭曲的激勵機制“激勵”企業本該把投入到創新領域的資源轉移到尋租領域導致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創新活力不強。此外,一些制度安排抑制企業創新,如以往“行政部門設權、事業單位評估、行業協會認證、關聯企業收費”的“審批套娃”、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不健全、產權制度不健全、中小微企業創新扶持政策不健全等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和關鍵在于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好政府與市場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突出政府的制度供給功能,以此來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最終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大慶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結構升級,一手抓體制改革,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1.把“放手”當“抓手”
大慶市近幾年不斷地簡政放權,出臺各部門的負面清單、責任清單,不斷激發市場活力。但對大慶市來講,“簡政放權”還在路上,繼續拆解“審批套娃”和“法規套娃”,改進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監管和服務水平。大慶市要繼續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對屬于企業經營自主權的事項,不得作為審批前置條件;對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為前置條件的事項,不再進行前置審批;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外,不得實施定期檢驗,取消的要落實到位。
2.“放手”不“甩手”
政府要為市場活動制定規范,糾正市場自身的“無道德性”和“無良心”,用制度和規則倒逼市場和企業的成熟理性。政府對企業經營活動“放手”,對市場營利活動“甩手”,但必須“騰出手”補短板,瞄準生態環境不優、承載能力不強、市場作用發揮不夠等突出問題,進一步完善市場化體制機制,加強城鄉基礎設施、民生建設、生態建設,著力補齊發展短板。
1.重點強化與構建多元產業體系相關的制度創新
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推動優勢產業擴量升級,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
2.重點強化與提升市場主體整體實力相關的制度創新
突出創新引領作用,著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通過深化地企合作、深入推進地方國企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大力推動全民創業等舉措,不斷培育、催生、壯大各類市場主體,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3.重點強化與切實降低企業生產交易成本相關的制度創新
圍繞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緊抓關鍵問題,創造條件,爭取政策,多措并舉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財務成本、用電用氣成本、物流成本等生產要素成本,全力提高供給側主體核心競爭力。
1.建立健全需求收集機制,增強公眾需求表達意愿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走群眾路線,無論在經濟領域還是在社會領域都要堅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讓群眾去配置資源、創造財富。政府要以人民為中心,了解關注公眾的制度需求,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機制,通過網絡、廣播電視等媒介拓寬需求表達渠道,完善公眾參與渠道的民主化、公開化、透明化。
2.建立健全制度供給激勵和問責機制,增強供給主體供給熱情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政府通過制度供給充分調動企業和市場的積極性。而政府制度供給主體的供給積極性則需要通過完善的激勵機制,嚴格落實黨員干部問責條例,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激發供給主體供給意愿與責任感,提升工作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