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寬,盧美月
(黑龍江工程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哈爾濱150050)
時下,對民間藝術的挖掘保護和研究工作方興未艾,特別是隨著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在“政府介入,學者主導”的模式下,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傳承人進入到學者的視野而受到重視。對民間藝術傳承人的關注,始自和興盛于人類學與民俗學界,一批學者對不同類型的民間藝術傳承人予以多方面的學術關懷,從而出現一種新的研究傾向。對民間藝術中“人”的研究,不僅擴展了研究領域與方法,也利于將民間藝術研究進一步深化。方李莉從藝術人類學視角,研究民間藝術的當代價值。她指出,“藝術的實質不僅僅是作品,也不僅僅是產生這一藝術的社會環境,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創作這些作品的人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群體。”岳永逸對北京天橋藝人的生成與系譜進行調查研究,揭示出天橋街頭藝人身份建構的過程,特別強調特定社會背景下對藝人“自我”主體化的研究。王建民指出,“當代藝術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就是對地方或族群中的民間藝人進行詳盡的個案研究,對其在具體藝術活動中的行為方式、具體的表演活動、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的角色及其不同應對方式等加以深入探討。”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課題組分析認為,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是一套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傳承人以及商業模式運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由國家出資幫助保護文化遺產只是權宜之計,只有形成文化產業鏈,由市場自身向前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本文將在這對于如何促進民族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給出研究意見。
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只就遺產本身而言。“人”作為文化的載體,關注其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地位及意義,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條件。民間藝術傳承人是一個便于研究者或其他觀者理解民間藝術的視角,在民族文化現實的存在形式中,人的行為或活動是確證民族文化存在的一項重要力量,因而,從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對“人”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更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第一,社會層面上,關注民間藝術傳承人生活空間及文化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民間藝術文化的變遷。探索一種科學可持續的思路,以保證其有能夠繼續傳承和發揚的能力,從而保證文化傳承中間不斷流、不失傳,最大限度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數目。
第二,經濟層面上,在保證民間藝術文化得到良好傳承的基礎上,融入適合的商業模式,以拉動其衍生品和周邊產品的市場經濟。
第三,文化層面上,通過發掘和保護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遺產,豐富我國的藝術形式,使中國的文化更加多元,為國家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原材料。
哈爾濱地區的手工藝人主要分布在中華巴洛克景區、關東古巷、藝匯家廣場、中央大街等地,其中多數為景區,商業區也有分布。藝人們有組織的聚集在一起形成小范圍的藝術區,借助景區和商業區客流量維持生計。哈爾濱市手工藝人女性較多,約占80%以上,他們學歷普遍不高,平均在初中文化水平,多是下崗后失業拜師學習手工藝,沒有系統學過設計或者藝術,平均年齡為50歲。編織手工藝人公玉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哈爾濱市手工編織藝人公玉梅老師在1996年因工作意外下崗離職,后學習編織藝術維持生計。據公老師說,前幾年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的大的時候,她的收入很不穩定,最困難的時候一個月的收入只有53元,只能靠低保艱難生活。
公老師并不是個例。據調查,哈爾濱地區的手工藝人只有不到三成有自己的工作室,有四成的藝人有工作地點并有穩定的經濟來源。還有約三成的藝人不能完全靠自己的手藝維持生計,需要低保等政府補貼生活。沒有穩定訂單的手工藝人,只能接一些計件的散活,基本“靠天吃飯”。而哈爾濱地區的畫師和音樂人發展情況明顯好于手工藝人。中央大街藝術家廣場的畫師們日平均收入都在130元以上,顧客絡繹不絕。其現場人物畫像總能吸引游客的駐足。而音樂人則受到了社會文化和輿論的更多推崇,街頭音樂人的月收入平均為5 000元。手工藝品受到機器制作的沖擊,工藝品被批量生產,其沒有美術或音樂作品的獨特性。總的來說,手工藝人的生存現狀不比畫師和音樂人,手工藝人的生活相對拮據,半數以上靠低保。
哈爾濱手工藝品的樣式較為老舊,產品與現代年輕人存在很大代溝。銷售主要以旅游紀念品為主,主要在中央大街、關東古巷、中華巴洛克風情街等地。課題組統計,在周末銷售情況和旅游季節嚴重關聯。以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景區為例,在旅游淡季,景區內一個店鋪的日人流量約為200人,但是成交率僅為13%,銷售額甚至不足百元;而在中央大街情況相對較好,即使在淡季日人流量也在1 000人。中央大街上“遺跡”店共有兩家,兩家的店鋪宣傳較好,主要出售工藝品,手工藝品站占比40%,成交率在30%。但是像中央大街這樣的地方寥寥無幾,其他景點的業績極不穩定。
哈爾濱地區的手工藝人受文化水品的限制,基本都是開店或者商場租柜臺,銷售模式單一,沒能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在時下的“互聯網+”時代,單純的線下銷售已經十分落伍。
課題組認為,制約哈爾濱市手工藝品產業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藝術品缺乏創新。想要手工藝品市場穩定發展,需要開發本地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尤其是本地消費能力更強的年輕人,需要從旅游季節的控制中擺脫出來。高智能手機普及率、低頭族的背后是對“情懷”和“文化”的漠視,以情懷主打的文化產品如果不能轉型將最終沒落。
要想抓住本地消費者,需要從產品源頭改革,老的手工藝術表現形式需要和現代主流審美合流。還應在傳統工藝品中加入現代設計美感,融入潮流的元素,將工藝品的匠人和匠心同時體現出來。手工藝品應該從實用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出發。
在實用性方面,應在不失去其原有藝術表現力的前提下提高工藝品的功能性,將藝術的情懷和產品的實用合二為一。可以嘗試制作鼠標墊、電腦包、耳機盒等抓住消費能力較強的學生群體,打開年輕人的市場。也可以從收納盒、杯墊、被套等生活中的小件出發,吸引居家人士的注意。同時,此類產品不宜太貴,產品定價應參考同類產品,不要把情懷作為高價的理由。在工藝品中體現出來人文關懷,親民的價格和精美的設計將會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在藝術性方面,應從電影、漫畫中尋找素材和靈感,制作電影動漫人物,用傳統的藝術形式演繹新的作品。例如,用編織藝術制作史迪仔、大白、朱迪等卡通人物,用刺繡藝術制作金剛狼、美國隊長等電影人物;蹭電影和話題熱點,制作電影周邊。而其中牽扯到到版權問題,應該由本地的藝術家協會或者其他組織機構購買,將商業模式正規化。
在具體實施中,可以組織民間和大學生志愿團體幫助老手工藝人設計新的圖案,以解決手工藝人文化水平低,缺乏創新能力的缺點。組織手工藝人參加學習班,讓他們多接觸現代主流藝術,多與年輕人交流。一方面是幫助老手工藝人了解時下市場行情;另一方面讓年輕人了解傳統藝術,實現文化的傳承。
手工藝術品市場應該順應互聯網時代潮流,嘗試走O2O策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線上應積極開設網店,從淘寶到微店,從大眾電商到小眾平臺,全方位利用互聯網資源。結合創新的藝術品,拍攝精美的宣傳圖冊。依然可以聯系大學生或者志愿服務隊,幫助網店建設和網店裝修。藝人提供給大學生一些津貼,兩者互惠互利。線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情懷“作成詩”,如國內熱度不減的“Bottle Dream”一直熱衷于做情懷,他們將公益變得有趣。融入了現代模式的公益項目才會有起色,還可以和類似的平臺或者媒體合作,發起主題活動,把自己宣傳出去。
線下也應該拓展渠道,不僅僅開設實體店,還可以利用學生身上的文藝氣息,找勤工儉學的學生做代理進行推銷。在高校內開設俱樂部,以學生社團的方式了解文化和傳統藝術;同時,聯系書店、茶館、咖啡廳等地方進行掛售,節省地租費用的同時,對書店、咖啡廳、茶館等起到裝飾的效果。多方位的銷售渠道必將提高收入,從而擴大其影響力。
傳統手工藝市場應該向廣維度、長縱深的方向去發展,不斷創新,大膽嘗試,緊跟時代步伐;以社會層面作為指導思想,經濟層面作為操作思路,將傳統藝術融入新的商業模式,保證民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
[2]肖放.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與保護方式的思考[J].文化遺產,2008,(1).
[3]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之憂[J].探索與爭鳴,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