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聰聰
(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000)
學術科研競賽是面向大學生開展的課外科技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是激發潛能和創造力的最好手段,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實際問題和實踐動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而“共享杯”大賽通過共享科技資源為學生獲得更多科技資源平臺,簡化獲取科技資源的程序,來真正培養和挖掘大學生使用資源的能力。了解上海地區大學生對于大賽的態度和需求建議,一方面注重找出提升大賽影響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創造共享杯平臺與學生的接壤體系;另一方面向在校大學生傳播共享利用理念,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共同促進科技資源更為高效的共享利用,剖析學術科研競賽背后所蘊涵的經濟效益,實現雙方的合作共贏。
本調研在上海市按照地理位置分區將上海市各個區統一劃分為東北片區、東南片區、西北片區、西南片區,涵蓋了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等專業,覆蓋了本科及碩士、博士學歷。根據對四個區的16多所不同高校進行的610份有效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在上海地區,只有30%的同學聽說過“共享杯”大賽,70%的同學都沒有聽說過,在聽說過的30%的同學中間,只有15%的同學參加過“共享杯”競賽,由此可見,“共享杯”競賽在上海各大高校的宣傳還亟待加強。
“共享杯”大學生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創新大賽目自開賽以來,已經連續成功舉辦四屆。參賽學生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據不完全統計,參賽總人數累計約14 700人次,來自近300所高校,參賽作品總量達3 100余件。根據第三屆參賽數據得知,來自北京、江蘇、河北三個省市的參賽學生最多,而上海市的參賽人數與其龐大的教育資源量及受教育人數嚴重不平衡。共享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是當下的趨勢所在,共享杯大賽所提供的共享資源簡化了同學們獲取科技資源的程序,便捷了同學們的創新創業。由此可見,大賽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關鍵問題在于共享理念的宣傳與推廣。
通過對調研樣本的分析,針對其是否聽說過“共享杯”競賽、學校對“共享杯”等大賽的宣傳推廣程度、了解“共享杯”大賽的途徑等問題進行了調查。從調查結果得知,71.43%的同學對大賽處于完全不了解的狀態,少部分學生(24.88%)聽說過“共享杯”大賽,只有極少數(3.23%)學生非常了解“共享杯”大賽,而這部分學生都是曾經參與過比賽的學生;而通過對學生獲取大賽資訊途徑的調查得知,大多數學生獲悉學術競賽的途徑是學校宣傳得知,還有57%的學生是從通過老師和同學的宣傳得知。因此,“共享杯”大賽的后期宣傳還需要多從學校層面,以及老師同學的相互宣傳方面做出努力,這是推廣“共享杯”大賽最高效的途徑。
一個科技資源平臺既要凸顯其專業性,在某些領域架設有該領域最前沿與先進的資源數據儀器,又要有全面性,能夠盡可能全面地兼顧到所有學科領域。平臺提供的共享資源數量一般、覆蓋面窄,沒有涵蓋到各個學科門類。根據參賽數據顯示,參與“共享杯”大賽的多數學生是來自于農學、軟件管理、機械制造自動化等,而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資源過少。平臺提供的資源更新速度慢;平臺上很多資源并不是學科最前沿的東西。接受采訪的大部分參與過比賽的同學表示,在參與比賽期間對于共享杯提供的資源沒有過多的使用,而是利用學校和網絡的一些電子資源;平臺提供的資源類型種類很多,但不精,很多都是網絡上能夠下載的,而且一些資源并不是學科最前沿的。
首先,宣傳渠道缺乏。一方面,高校對于科研數據庫的講座、報告、課程等甚少,從獲取資源渠道及種類方面來講對學生覆蓋面窄;另一方面,共享杯與學校的銜接體系缺乏,學校宣傳工作不到位。其次,宣傳力度不夠。高校數據資源庫使用多為選修課,且課程安排時間的連貫性、持續性不能保證,同學們對于數據資源共享沒有共同認知。再次,宣傳內容單一。一方面,沒有將這一共享資源庫與高校充分結合起來,高校對于資源庫的宣傳往往基于其已知的數據源,對其他資源的更新、引進、整合較少,同學們沒有形成對共享資源的認識;另一方面,共享杯大賽自身宣傳內容過于單一。
在賽制設置方面,平臺的參賽過程比較單一,參賽環節設置比較少,參賽報名與提交作品,整體的參與感不強。在獎項設置方面,獎項力度不夠。而縱觀相關發展比較成熟類的學術競賽,都會將參與比賽獲得名次計入落戶將分政策中,這是參賽選手極為看重的一個方面。在激勵機制方面,設計不夠周全。歷年參與共享杯學生的來源省市及高校都是人數不一,各大高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參差不齊。而對于參賽隊伍的來源高校進行統計排名、對于表現優異的青年學生進行表彰、增設激勵機制對于提高比賽的參與度極為重要。
通過對共享杯大賽的調研分析以及借鑒其他全國科創競賽的有益經驗,提升相關學術競賽的影響力;激勵作為企業管理的一種職能,是根據具體的目標,通過滿足人的各項需求,有效啟迪和引導人的心靈,從而激發人的動機,挖掘人的潛力,使之充滿活力并朝著目標前進[2]從經濟效益視角下提升學術競賽,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統計并發布高校排名,選樹優秀創新青年,給創新青年樹立典范。發布排名不僅對高校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參考作用,側面也會激發其他高校的參與積極性。因此,大賽可每年統計并發布全國高校對于“共享平臺和資源”的利用情況排名,既有助于提升“共享杯”宣傳面,也能促使各高校提高重視度。推選創新勵志青年典型,授予最勵志創新青年獎,傳播創新正能量。
2.面向高校教師提供申請課題,設立專項資金。一方面,大賽可以面向教課老師提供研究課題,由各個老師帶隊進行申請,申請成功提供支持資金,在課題結束后增設獎勵基金,激勵老師帶動學生參賽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大賽也可以和定點學校進行創新試點合作,選擇優秀的師資力量對有創新科研意向的青年進行培養,共同孵化項目。這些與個人及企業的經濟效益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動各個層面對于學術科研競賽的參與積極性。
宣傳背后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要和相關公司及合作方進行大賽背后的經濟效益分析,讓投資方清楚投資某一項目會給自己帶來的利益,從而解決大賽宣傳的后顧之憂。借鑒參與度較高省市的的宣傳規則和制度,規范共享杯的推廣策略,做好共享杯在各個地區的宣傳、推廣等策劃工作,提倡大賽主辦方制定統一宣傳政策類文件,在各個地區普遍推行,共享杯當下缺乏的就是完整的與學生接踵體系,沒有將資源推送給學校的途徑,因此需規范共享杯的推廣工作,做好共享杯的前期推廣策劃,從而更好地將共享杯推向其服務對象。
1.拓寬宣傳途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宣傳。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現在高校學生獲得共享杯等相關學術類競賽的途徑不再是局限于傳統媒體的報道與宣傳,更多地是從微信推送、QQ群、官網、海報橫幅等新媒體途徑得知比賽。由此可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應與時俱進,不斷拓展新的宣傳途徑,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起來。首先,大賽可以聯合運用主流媒體和新媒體進行宣傳。賽事給予一定的宣傳與跟蹤報道,在宣傳時加上對合作方的宣傳與推廣,同時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其次,利用學校資源加大宣傳。在學校開展大賽宣講動員會,學校官網對于大賽進行一定報道宣傳,利用學校學院社團組織的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進行宣傳報道,與學校學院做好溝通宣傳工作,并且可以在各大高校人流量大的地區懸掛海報、橫幅等進行推廣,給予學校一定的宣傳資金與經費支持,擴大影響。
2.創新宣傳方式,豐富宣傳內容,將前期動員與后期作品宣傳結合起來。不斷創新宣傳方式,將以往參賽的優秀作品這些資源利用起來,可以將獲獎作品在相關平臺或場地進行展示,將前期動員與后期作品宣傳結合起來,并對創業孵化項目進行跟蹤報道,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發新媒體,實現與觀眾的多重互動;增加現場體驗的活動,活躍賽事氛圍。
首先,將全國科技資源充分調動起來,鼓勵各個層面單位參與建設,提供更多科技數據。其背后需要對各個單位的資金支持,提升其參與能力與力度。其次,強化指導教師的專業能力,拓展指導隊伍,重視導師的示范效應。創新路很艱難,創新的導師尤為重要。鼓勵高校組織科技創新方面成效顯著的導師,由其牽頭來組織學生模擬對平臺和數據的運用,發揮其示范作用,從而化解“教師—學生”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數據共享結構性矛盾。
比賽成果的“含金量”是一個重要的指揮棒。評獎評優及落戶加分等現實問題與學生發展關系密切,是學生參與競賽的內源性動力。大學生科研能力評定應在學校每年的總和測評之前,以此作為大學生評定綜合獎學金、三好學生、免試推薦研究生、科研實踐創新獎學金、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部和優秀團員的重要參考條件[3]。因此,要把“共享杯”比賽成果納入學生評價激勵體系,提升學生參與成果的價值認可。同時,學生的組織情況、數據的利用情況也應作為高校學生工作和科研體系考核指標,從而促使高校相關部門合力推進。競賽組織者要與高校建立合作,將參賽名次作為科研能力參考納入評價體系,將參與競賽的經歷作為科研能力評價納入學生綜合測評,建立大眾化科研培養系統。
[1]楊瑾,季宜敬,崔銳博,等.實驗技能大賽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新途徑[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6):19-21.
[2]吳晶.激勵機制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2,(2):298-299.
[3]董發廣,趙毅斌.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探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29(4):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