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李寶琴,劉 博,何 暢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150040)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改革,中國醫療衛生事業逐漸過渡為獨立單位,與醫療消費者平等對抗,與市場上的醫療消費者競爭,自負盈虧。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傳統的醫德觀念和新的管理模式處于激烈的對抗中,醫院誠信和醫德職業道德建設繼續經受著市場經濟利益和義務的嚴峻考驗。良好的道德和醫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當前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各級醫院管理的核心。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醫德建設尤為重要[1]。
“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醫德的基本原則,也是醫德的主題。然而,以過去的政治經濟環境為基礎,強調義務的醫德理念不斷受到新的市場經濟的挑戰,在新形勢下遇到了許多新問題。新時期,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醫德觀念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醫德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條件是社會經濟。毫無疑問,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醫德倫理也在發展。也就是說,醫德的內容具有變化的特征。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市場經濟的進步,人們對商品的認識使得醫患關系的平等化更加成熟。當然,這會導致醫學內涵的變化和意義的延伸,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醫德的變化是絕對的,而穩定的是相對的[2]。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大多數醫療服務具有商品屬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面對經濟利益與醫德的關系。醫學倫理與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矛盾又統一[3]。
經濟效益可以促進形成良好的醫風醫德。市場經濟追求的經濟促使醫務人員提高素質,良好的道德倫理為醫院建設和經濟效益提供了相應的道德思想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講,關乎醫院經濟效益的醫德醫風建設,決定了醫院經濟效益的高低。在醫療服務實施過程中,醫務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醫療及其經濟活動。毋庸置疑,在醫療服務的實際工作中,醫生醫德的建設和經濟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現在高的經濟效益與醫生醫德的背離。由于醫療服務具有特殊性,我們必須要求醫務人員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標準的醫務人員努力實現患者和社會在醫療服務中的公正,以正確合理的醫德建設為基礎,去追求經濟利益的發展[4]。
醫德與經濟利益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醫德的成就最終將為醫院經濟效益的提高服務,進一步影響醫療機構的綜合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在實施醫療服務過程中,醫務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醫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醫療活動的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滿意度。因此,從醫療服務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德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程度必將越來越高。醫療倫理與經濟效益統一的程度,受醫療機構的有效性和約束范圍的制約[5]。
目前,我國醫療機構管理大都以規范和紀律管理為主要內容,沒有上升到法律規范層面,因此效果有限、適用范圍狹窄。由于醫療機構的有效性和適用范圍的局限性,現有的醫療機構管理制度在內容和方法上不能對醫療倫理和醫德建設發揮有力的推動、監督和管理。隨著醫療事業法定化管理的逐步完善,醫療立法管理勢在必行。只有建立符合衛生事業發展的法律職業道德管理體系,才能真正以醫德醫風為根本,以此開展文明治理,依法治醫[6]。
在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成的過程中,對醫生醫德建設的要求與人們的經濟生活、利益結構、活動方式以及相應的思想觀念、道德價值取向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動與矛盾,為解決問題的根源,必須從目前中國市場經濟運行機制階段尋求,這將是探索醫德新思路的唯一途徑[7]。
在十九大報告的方針指引之下,全面建立起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念,是社會不斷發展和精神文明提高的源泉,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做好民生生活的基本醫療管理。首先,應該樹立起醫生的責任意識,與市場經濟的商品屬性做好分離。服務觀念的主動確定、凡是商品都具有社會的效應性,它的使用價值必須通過交換為社會所消費才算有效,因此,服務觀念可謂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的客觀表現。醫院不應該把經濟利益放在首位,這就要求醫務人員必須樹立為患者全心全意服務的醫德,占領醫療市場,才能實現自己的“服務價值”。其次,全面建立和實施醫療保障制度,讓所有百姓都能不懼醫,能夠負擔起醫療費用。
要發展醫德教育,既要扎根于現實,也要高于現實,從而積極推動社會發展。醫德教育要在現階段的經濟政治條件下鞏固和發展,既要適應道德時尚,又要促進和支持更高的道德萌芽[8]。
采用經濟杠桿,讓醫德高尚的醫療機構能夠發揮優勢,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從而推動醫務人員良好醫德醫風的形成。通過這樣經濟政策的傾斜和對違反醫德建設人員的處罰,化解現階段醫德建設與經濟建設的矛盾,實現政治理想教育改革與實際情況的有效結合[9]。
知識經濟背景下,醫德建設所面臨的環境也越來越復雜。在醫療服務的實際工作中,醫德建設與經濟利益還存在著相互背離的一面,這就要求醫務人員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在醫療服務中努力體現公正,讓患者和社會在經濟上可以承受的醫德內涵,并再此前提下,再去追求經濟效益。
[1]張秋生,姜恒,李善勇.市場經濟下醫學院學生醫德教育體系與教育模式思考[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5(3):450-453.
[2]程剛.新時期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的思考[J].黨史縱覽,2012,(8):56.
[3]上官江洪.醫療機構行風建設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J].西部醫學,2011,23(9):1841-1842,1845.
[4] 楊波,趙智平,王姝.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8):4404.
[5]王衛憲.以更廣闊的視野來搞好醫德建設[J].中國醫院管理,2004,(7):1-3.
[6]劉航.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醫德建設[J].錦州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8-29.
[7]宮黎明,楊玲玲.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醫德建設的思路與實踐[J].衛生軟科學,1999,(2):38-40.
[8]趙耀,雷文訓,劉鳳琴.深化醫院改革中醫德醫風建設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醫學倫理學,1997,(5):31-32.
[9]劉挺.市場經濟條件下醫德建設的有關理論和實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1994,(5):2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