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靖宇,王彩霞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黑龍江大慶163319)
創業過程,不但需要資金基礎,同時還對創業者能力、膽識、智慧等方面也有較高的要求。對于大學生創業者,經驗比較缺乏,為了保證創業成功,創業能力也成為大學生創業者必須具備的素質。所以,在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時,需要關注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繼而提高創業成功率,為現階段我國的就業難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1.個人背景。大學生性別、年齡、專業、學歷、家庭出身等個人背景因素對學生創業能力的影響巨大。如在性別與年齡方面,《中國勞動年鑒》在2012年提供的數據中顯示,女性群體在40歲以前,創業成功率要比男性群體高,但是在30歲以前,這一比例優勢男性要略高于女性,因此女性創業成功集中在31~40歲這一年齡段,該研究數據也顯示,中青年女性群體的創業積極性要略高于男性群體[1]。而在專業及學歷方面,我國私營企業創業成功者的學歷大多為中學學歷,相比之下,大學學歷的私營企業雇主概率較低。專業因素上,在創新環境中,經濟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更傾向于創建自己的公司,這明顯高于醫學與人文專業,同時MBA學歷的創業意愿高于本科及碩博士畢業生。家庭出身方面,一般而言,對于家庭經濟條件較高的學生,創業意愿往往更強,因為此類學生往往與社會基礎更多,同時畢業后就有一定的資金作為支持,往往會選擇直接創業。
2.個人特質。創業行為往往受創業者的個人特質驅動,個人特質具體體現在成就需要、內源控制及自我效能感[2]。首先,成就需要方面,很多的大學生常常將創業成功作為證明自己取得成就的評價標準,所以創業者和成就需求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相關性。其次,在內源控制方面,表現為個人事物的控制以及對外部環境駕馭的意愿,創業者常常希望自己的決定不受干預,同時可以使用一定的權利對某個事件做出直接的決定。最后,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創業影響大主要是因為大學生常常會將創業這項活動打上個人成就的標簽,這使得自我效能感成為影響創業意愿的關鍵因素。
3.創業綜合素質。大學生創業素質主要指的是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所需要具備的綜合勝任能力,綜合勝任能力的高低往往與創業成功幾率及自身企業的發展與壯大聯系緊密。具體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創業意識。創業意識是創業成功的基礎,為創業活動的進行提供遠遠不斷的精神動力。(2)創業精神。創業過程中,需要大學生時刻保持激情、樹立鑒定信念、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及誠信優良品質等。(3)創業知識。大學生創業過程,需要掌握創業基礎知識,如商業知識、市場運作、法律法規等,同時大學生還應掌握在校期間的專業課程知識,為創業提供基礎。(4)創業能力。創業能力是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事業發展及持續擴大,具體包括學習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與決策能力等。(5)創業思維。創業思維主要是創業者運用創造性方法解決當前面臨的難題,或者對企業未來發展進行籌劃。
4.創業環境。首先,政府支持體系影響大學生創業。國家制定的針對大學生創業給予優惠政策以及相關風投機構給予大學生創業者的幫助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動力。其次,高校創業教育影響大學生創業[3]。大學生創業技能的培養主要借助高校開設的具體創業技能課程。在高校的創業教育中,創業的重點需要關注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能力、培養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上。但是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體系的影響,我國的創業教育常常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如果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強,勢必會對創業的順利進行造成巨大影響。為此,在當前高校創業教育中,一定要同創新教學內容相結合,只有這樣才可以幫助大學生創業者走得更遠。最后,經濟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有具體影響[4]。如果國內經濟不穩,首先受到沖擊的往往是剛進入行業的創業者,然而實際上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經濟總體平穩,通貨膨脹也在可控制范圍,這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幫助。而對于大學生創業選定的行業及方向而言,影響大學生創業主要同行業發展空間、政府對個體支持影響有關,行業發展空間大小同大學生創業意愿及創業成功往往呈正相關的關系。
大學生創業能力決定創業整體水平及創業成功率,所以當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需要重點關注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上,同時做到多方協作,以形成合理來推動大學生創業的穩步發展。
1.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塑造。創新與創業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兩者相互促進并且相互影響。在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上,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基礎也是關鍵。為此,高校創業教育中應該將創新能力培養當成創業教育重點來抓。(1)創新課程的開設。創新能力的形成基礎是創新思維,在高校創業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需要強調創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為此,高校應加快推進創新教育的步伐,開設相應的創新課程,通過融合創新思維及課程,通過教師創新意識的提升以將創新思維融入學生的思維體系中。(2)創新氛圍的營造。在當前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高校充分發揮自己作為思想文化交流的陣地,通過多元文化及思想交融來開發學生創新創業能力[5]。同時,為了激發學生創新積極性,高校還可以創設良好的創新氛圍,以創新氛圍激發師生創新思維的積極性??傊訌妼W生創新能力的塑造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提升意義重大。
2.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業意愿。創業意愿為學生創業信心與創新積極性提供動力,為學生持久性的創業行為提供保障。在創業意愿培養上,先要提高學生對創業的認知程度,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創業是職業生涯中的一種,使學生保持理性的認識。大學生對創業認識度高,常常會主動接觸與創業相關的知識,積累相應行業的人脈,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業意愿,為創業成功提供堅實保障。在創業意愿形成后,需要不斷提高創業意愿。對當前大多數大學生而言,創業意愿往往以賺錢為目的,常常缺乏基本的擔當及責任意識,這樣對創業行為的持久性造成巨大影響。所以,需要不斷提高大學生創業意愿,讓大學生將創業意愿深化到社會責任層面,保證大學生創業行為的持久。
3.構建完善的創業教育體系。在新形勢下,高校教育改革中,需要將創業教育融入高校教學與管理作為改革重點。為此,高校需要構建完善的創業教育培養體系、創業實踐體系。具體而言,在創業教育培養體系上,當前高校應建立創業課程學分制管理體系,將創業作為一門必修課,強化學生對創業知識的重視。在具體課程的設計上,針對大一、大二學生,創業必修課以創業知識普及為目標,而對于大三、大四學生,可以通過開設創業技能與實務選修課程來增強創業教育普遍性、針對性及實用性。同時,為了保證創業教育體系的順利實施,還需要組建專業創業教師隊伍,創業教師隊伍可以由本校經濟管理專業教師擔任主要創業課程指導教師,而創業思維培養則可以由學校思政教師擔任。另外,學校還可以聘請風險投資家、企業家、科研人員等為學生分享創業經驗、創業實踐指導,幫助學生積累企業運作管理經驗。創業實踐體系構建上,高校可搭建創業孵化基地,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平臺,同時為學生創業團隊提供導師進行綜合指導,為學生創業成功提供幫助。
4.不斷優化創業環境。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是系統性的工程,單靠高校力量遠遠不夠,需要政府與企業參與支持,以形成良好的創業環境[6]。具體而言,首先,政府應該為大學生創業者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通過引導民眾正確認識創業,將創業作為成功的一個標準,促使家庭能夠給予創業者更大的支持。在具體輿論氛圍的引導上,可以充分借助電視、廣播、新媒體等傳媒工具,通過宣傳報道創新模范事件,及時發布國家制定的創新優惠政策,讓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能夠把握機遇。其次,國家可以通過規劃大學科技園、建設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等為大學生等創業開辟綠色通道,優化大學生創業環境,大大激發大學畢業生創業的積極性。最后,建立多渠道金融支撐體系。學生創業資金的缺乏是創業意愿低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此,政府可以降低大學生的市場準入條件,適當減免大學生創業者創辦公司時各種相關手續的費用,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同時,銀行還可以針對具有操作性的大學生創業項目,提供無擔保貸款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保證。此外,利用好大學生創業基金會,通過定期舉辦創新創業項目接洽會,使得一個又一個創業項目落地生根。
總之,在嚴峻的就業形式下,為了推動大學生創業,高校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為學生創業營造良好創業氛圍,利用國家各種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在創業教育中,通過培養學生創業能力及創業意識,為大學生創業成功提供保證,最終使大學生實現創業目標。
[1] 楊道建.大學生創業能力影響因素與培養路徑研究[D].南京:江蘇大學,2013.
[2] 何興旺.“雙創”背景下基于“創客”的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路徑分析[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
[3] 孫昭甜,孫睿,任孟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現狀及相關提升路徑分析[J].才智,2017,(20).
[4] 吳欽偉,李明霞,張家國.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素質的路徑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20).
[5] 王素蘭,馬成勝,張瑜清.高校輔導員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能力提升的途徑分析——以西京學院為例[J].人才資源開發,2017,(12).
[6] 金海燁.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管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及途徑分析[J].管理學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