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秀紅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系,南京211106)
一直以來,我國法律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問題主要都是面對傳統實體領域的消費,在2014年3月15日新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消費者在網絡消費中7天內無理由退貨的權利,即規定:“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同時,該法也規定了消費者在互聯網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過程中涉及到的賠償問題。但是,以上相關規定仍然無法解決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的大部分問題。基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特殊性,金融消費者比一般消費者通常更勢單力薄,而線上金融消費者比線下金融消費者相比通常又處于更為弱勢的地位。因此,如何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有效地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重要方向。
互聯網金融推進了傳統金融產品的創新發展,減輕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同時也能夠恰當地擴寬民間資本投資的渠道。但是,另一方面,基于互聯網金融產品與傳統線下產品相比有其不易避免的弱點,例如獨特的虛擬和復雜性。所以,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金融消費者權益的被侵害的情況也日益劇增。目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的問題表現如下:
1.法律法規存在盲區。一直以來,我國有關金融消費的規范對象主要針對傳統的線下金融,并沒有包括互聯網金融,存在很多的法律盲區,導致很多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游走于合法和非法的灰色區域,打著擦邊球,互聯網金融市場混亂。另外,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消費者權益糾紛越來越多,但是監管部門在監督和規范市場的過程中無法依據目前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這樣的局面使他們的監管工作措手不及,力不從心,難以很好地開展。
2.監管機制仍有爭議。目前,我國并沒有一個明確專業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金融監管在目前的體系之下都是采取“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模式。李克強在2014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明確指出,推進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監管力度也需加強。盡管我國高中央層已開始重視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制,也非常清楚對于新常態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應該進行監管,但是究竟該怎樣監管互聯網金融還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
3.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自己認識不夠。有些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并不了解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和其他相關的金融知識,也不熟悉大部分金融業務收益和風險是相對應的,也就是兩者是相伴而生,天下哪里有掉餡餅的好事,相當一部分人僅僅是人與亦云,跟風購買或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另外,一些消費者他們不夠重視、警惕互聯網金融交易,或者對互聯萬金融交易研究不夠透徹,以至于不能有效地鑒別和提防互聯網金融欺詐行為;而還有一些消費者,他們法律觀念比較薄弱,對于如何維權、如何收集證據都不太知情,遇到自己的利益有損失只想趕緊把損失恢復,而不能通過準確的渠道和方式來有效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4.損害求償糾紛處理難度比較大。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規模擴張過快,并且其他產業紛紛涉足該領域,導致監管乏力,相關法律法規明顯滯后,當金融消費者的資金、隱私等遭遇侵害時,往往處于維權無門的境地。在網絡環境下,交易雙方真實身份難以核實,客戶在權益受到損害時,如資金欺詐、網貸平臺負責人攜款出逃、信用卡被盜用等等,便會出現投訴無門、維權困難的情況。另一方面,按照我國民訴法“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互聯網金融的消費者要維護自己的權益時首先要用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權益被侵害了,可是互聯網金融交易比較特殊,在提取相關電子證據的時候不是那么容易,難度比較大,舉證比較困難。而且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損害求償的糾紛也比較復雜,監管部門在處理線下糾紛的同時還要給互聯網金融案件偵查和調解提供專業的保障,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1.健全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體系。針對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法律盲區,國家亟須加快制定相關的法律保護制度,從法律的層面來界定互聯網金融的有關問題,規范市場主體的各種行為,明確權益保護模式、糾紛解決機制、維權途徑,從而來懲治侵權違約、違法犯罪的行為,也可以學習互聯網金融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經驗做法,如他們的立法精神、立法原則等,修改和完善我們目前的法律規范,制定新的法律制度,從而使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有法可依,促進互聯網金融的有序健康發展
2.完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監管體制。因互聯網金融具有明顯的跨行業、跨市場的特征,為有效避免互聯網金融中監管缺位的問題,當前必須進一步明確相應的監管部門和監管職責,確保監管到位,同時又充分包容創新。短期內應協調統一好各個相關部門的金融保護機制,提升當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的監管權限。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可以考慮設立一個專門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由該機構主要監督、規范和管理日常的互聯網金融市場。完善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者的準入制度,充分推動和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能夠合法合規經營。同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市場退出機制、懲處機制與信息通報機制,由權威部門建立一個平臺,及時發布有關互聯網金融的重大政策、重要信息、重要金融產品、侵權違規違法行為及查處情況,及時開展風險(如釣魚網站、惡意程序)提示。
3.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作用。行業自律對促使互聯網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普惠金融,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可參考建立銀行業協會的自律協調平臺,按照金融自身特點,借助互聯網特殊優勢,制定行業規則,充分發揮優秀互聯網金融經營者的模范帶頭作用,引導和支持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完善管理、守法經營,強化各經營者自律意識,保障互聯網金融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4.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培訓。通過對消費者進行金融專業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培養他們的金融技能,從而提升金融消費者自我保護的認識和風險防御的技能。有關行業專家指出,我國互聯網金融還處于發展階段,消費者對相關金融基礎知識還不夠了解。因此,對金融消費者進行相關的教育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這樣的教育培訓,投資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金融產品,讓他們在金融消費過程中能夠做出科學理性的決策,同時也可以根據他們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去挑選適合自身的金融產品,從而消費者可以更好地去了解金融,享受金融帶來的收益,同時也可以有針對性地抵御風險。這樣人們就更希望投入到各種金融活動中,進而促進金融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5.完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爭議處理機制。首先,對于“12363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咨詢投訴電話”大部分消費者都不太熟悉,應當積極地推廣宣傳,盡快構建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咨詢投訴網絡平臺,同時也可以采取傳統信訪工作的方法,再結合互聯網金融自身的特殊性,建立電話、網絡、信件等多元化的互聯網金融方式,構建多方位的互聯網金融糾紛解決機制。同時,還可以探索建立一個專業客觀又公正透明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由該機構來對各個金融服務提供者開展資信評價,對消費者因為被侵害權益而遭受的損失進行評估。另外,也可以參考司法仲裁的經驗做法,探索出一套適合金融產品的第三方糾紛調解機制。
[1] 吳朝平.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探討[J].征信,2015,(2).
[2] 楊麗娟.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J].環球市場,2016,(27).
[3] 趙曉穎,呂彬.我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