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寶雞 721000)
在逐步發展我國流行音樂形勢下,流行音樂從最初的萌芽狀態到今天繁榮興旺的發展態勢。其音樂形式、音樂內容都在不斷創新。無論是音樂中哪一環節,都處于不斷成熟狀態中。流行音樂在緩解人們生活與工作壓力,豐富人們業務文化生活方面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在大眾文藝中,我國流行音樂是一項重要內容,對改善群眾文藝生活和提高群眾欣賞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并且也在不同程度上促進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復制就是傳播的本質。而藝術形態是復制的本質,通過技術手段與創新再造,產生出一種新型的藝術形態。
以前,傳播流行音樂靠的是電視、圖書、廣播等途徑。但信息時代的今天所有音樂作品通過了數字化技術處理,在全球因特網管道中盛行,音樂網民的音樂復制成為了以前的音樂復制所無法具有的特質,這就體現出了復制的自主性與多元性。與新媒體形態對比而言,對于新媒體的定義,學者們眾口不一,相對而言是很寬泛的概念,是使用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通過寬帶局域網與互聯網等途徑向用戶提供娛樂服務與信息數據的一種傳播形態。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于流行音樂傳播有以下三大方面的轉變。
一是轉變了傳播載體。音樂需要使用一定載體來傳播,而新媒體為流行音樂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轉變了以前的音樂傳播載體。在改革開放以前,傳播音樂是需要空氣這一介質,后來的盒帶和唱片等都是音樂傳播中不斷涌現出的媒介。而在新媒體誕生后,網絡、手機等就成為了傳播流行音樂的主要載體。
二是轉變了傳播主體。當前在網絡上充斥著很多首歌曲,這些歌曲都是來源于各行各業的人們,互聯網時代下,任何人都能夠在互聯網上傳自己創作的歌曲,每個人都能夠成為音樂家。
三是轉變了傳播效果。一點對多點是我國流行音樂的傳播形式,電視對觀眾,音樂商對購買者,導致生產的音樂產品沒有針對性與有效性。而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并沒有豐厚的宣傳資源的獨立音樂像重新獲得了生命一樣,在新媒體迅猛發展下其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并且,在網絡上音樂用戶也可以隨時反饋自身的信息,推進歌手對自身作品加以改善。眾所周知,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大眾文化,新媒體給流行音樂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讓音樂更符合大眾的需求,讓潮流更能滿足用戶情感需要。另外,對于音樂生產者而言,能夠做到自由自在。歌手只需要聽從聽眾挑選和檢驗,對于音樂發行者而言,用戶互動可以將用戶所有行為軌跡記錄下來,可對歌手受追捧的規律進行分析,減少音樂總成本費用,確保收益最大化。
四是新媒體的環境給傳統廣電媒體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新媒體傳播方式更具有便捷性與有效性,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性,形成了音樂消費群體的廣泛性。新媒體收費模式提高了音樂生產者的經濟收入,新媒體中形式多樣的信息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受眾并不是在接觸單一化的音樂,雖然新媒體的誕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但是傳統媒體也具有其無法取代的優勢,因此,無須擔心新媒體會取代傳統媒體。可見,從各方面而言,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在流行音樂市場上還是大有發展前景的。
在20世紀中期時,有很多學者曾預言在21世紀將會出現一種全世界都無法逃脫的電子傳播形式。而在20世紀末,利用光纖傳輸信息的全球性英特爾網就應運而生,因特網誕生在全世界人們的視野中,受到了全世界人們的廣泛歡迎和肯定,而流行音樂的傳播也在因特網的誕生下受益頗多。
我國流行音樂一路發展起來,可以說在飽受爭議中快速崛起,在摸索中一路前進,誕生了很多享譽全球的佳作。流行音樂是一種文化現象,以其特殊的方式記錄了我國社會漫長發展歷史的變化。自改革開放后,在每個歷史發展轉折階段,每次重大社會事件,都將歷史事件編寫成一首流行歌曲,比如北京奧運會、汶川大地震等等。我國流行音樂都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勢在我們的耳邊響起,并因其具有凝聚我國人們人心的作用,也有著培育我國青年愛國情感的功能,而在社會中廣為流傳。同時,流行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藝術,對人們的情感和審美取向有著很深的影響,對主流文化構建也有著積極的作用。以前人們在聽歌中,只關心誰是演唱者,而現在人們開始關心詞曲作者,甚至很多人開始對歌曲制作與編曲過程感興趣,那些幕后的音樂人也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這就是流行音樂發展帶來的好處。可以說,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是充滿生機、備受歡迎的,其從很多方面上影響著我國社會公眾的生活,給我國大眾的生活帶來了別樣的精彩和意義。
我國流行音樂傳播積極影響著我國文化生活,我國創作的很多流行音樂作品都是來源于我國傳統文化。眾所周知,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精髓之處值得流行音樂作品借鑒。而在傳播我國流行音樂的基礎上,也構建起相應的交流平臺,更為密切地與人們大眾、文化生活相聯系。在近幾十年來,在每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階段,我國流行音樂都以特殊的價值作用于社會生活中。展望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歷史,音樂人都是非常有信心的,他們必然以更加飽滿的激情、新穎的創作理念積極投入到音樂創作中,譜寫出更多有內涵、有新意的音樂作品。
文化可以說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從廣義上而言,其包括風俗、法律、信仰等很多內容,它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綜合。單一的流行文化必然不可能取得長遠的發展,它唯有融合于各種文化,賦予流行音樂新的文化內涵,有著深度文化內涵的流行音樂才可以得到長遠的發展,就部分流行文化來講,其能夠有很多點與文化融合,其可以是個理念,也可以是個形象。文化可以給流行音樂帶來更加直觀的精神引導,一個良好的理念可以成就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反而,一個不良的概念就會造成某個團體或者歌曲的毀滅。城市文化建設不能只含有單一形式的自由意志,而需要將各部分要素有計劃地引入。所謂的文化融合,就是要擴大個體間的共性,使各相關事物做到有效融合。可見,在整個文化建設歷程中,文化融合非常重要。
從本源上來講,流行音樂需要文化深程度滋養,其與文化并不是簡單合并流程,而需要深度探索有效的渠道。對于廣大人們群眾而言,流行音樂作為大眾最為追捧的產物,在產生之初就處于各種文化的包圍中。通過融合流行音樂與音樂文化中,不同音樂元素與形式多樣的文化接觸就起到了很好的交融作用,使音樂人在深入探索中走出了推動流行音樂產業融合文化最為有效的一步。使文化可以滿足流行音樂的發展需求,通過在具體分析不同類型的音樂文化下,深度確定出音樂文化發展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對于促進流行音樂發展而言,文化交融發揮著無法取代的作用,這對于促進流行音樂健康發展而言意義重大。
從范圍上而言,流行音樂是非常廣泛的。在與文化融合前,其內部的各載體與各元素都是在內部融合后,再與社會文化融合的。流行因素對文化影響作用通過物質層面與環境層面,流行音樂融合音樂文化中,要對城市經濟發展模式、建設城市構想充分重視,每一步都要結合精神層面的文化代表,這可以體現高度建設精神的追求。物質與環境是互輔互成的,在相應的條件,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印象西湖》就是流行文化與文化融合的代表之作,其就是為了打造地域文化產品而創作出的一場令人贊嘆不絕的演出,也大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迅猛發展。因此,融合流行音樂與音樂文化對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流行音樂與音樂文化融合也是特殊點的融合,唯有找到有效的融合點,才能夠發揮二者融合的作用。截至今天,區域經濟發揮了其充分的優勢,城市建設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充分融合了流行音樂。我們知道,城市經濟建設必須要結合城區實際情況,若是脫離了城區具體狀況,所有的美好預測都不可能實現。所以,這種合理有效的融合模式是需要經過考驗的,唯有經過考驗,才能確保城市與文化體現出一種和諧、有序的發展態勢。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見,流行音樂想要得到更好的發展,被更多的人熟知與認可,勢必要與音樂文化充分融合,文化可以引導流行音樂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二者的融合也可以推動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同時,在融合我國流行音樂與音樂文化中,我國也可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但這里所謂的借鑒,并不是指盲目的、一味的借鑒,而是需要結合我國流行音樂發展現狀,針對性、有目的地融合,唯有做到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流行音樂與文化融合的真正作用。
[1]王秀偉,湯書昆.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的轉化——產業融合視角下的藝術授權思路[J].民族藝術研究,2015,(6).
[2]陶長琪,周璇.產業融合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效應分析——基于信息產業與制造業耦聯的實證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15,(3).
[3]韓順法.文化創意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實證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4]周錦.產業融合視角下文化產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J].現代經濟探討,2014,(11).
[5]辜勝阻,王敏,劉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我國經濟轉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