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南昌 330108)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第四部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提出,要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在這七大戰略中,鄉村振興戰略是針對鄉村在經濟等各方面建設存在動力不足問題而提出的。習近平鄉村振興戰略思想內涵豐富,對于推動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習近平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緣由。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因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所以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即是習近平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且將其與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等其他六大戰略列于同等重要地位的緣由。
2.習近平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也即是目的,其中,產業興旺、生活富裕指的是經濟方面,生態宜居指的是生態文明方面,鄉風文明指的是文化方面,治理有效關聯到政治和社會兩個方面。所以,習近平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要求是全面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建設,使之達到理想的境界。
3.習近平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系列實施路徑。第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習近平把三農發展提到優先發展的位置,并從政策上給予保證,這顯現出其對三農發展、對鄉村振興的重視和決心。第二,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習近平提出了三農發展的多項制度,如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制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等,這些制度有利于調動農民積極性,營造三農發展的優良環境。第三,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農業要發展,就要求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化農業。第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作為第一產業,與其他產業形式融合,能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產品附加值。此外,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還從鄉村治理角度、從培養三農工作人才角度提出了部署和安排。總之,習近平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政治、組織、人才制度保障和切實可行的路徑。
1.鄉村振興戰略對于農村經濟建設的意義。在中國歷史上,中國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農耕社會。新中國成立后,農村一方面為加速新中國工業化進程做出了許多奉獻,另一方面,人民公社集體所有制生產形式限制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使得農業經濟停滯不前。20世紀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經濟有所好轉。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城鎮化建設,農民大量外出打工,農村常駐人口日益減少,農村面貌也日漸衰敗,這成為讓人遺憾、痛切卻又無奈的現象。盡管從2003年以來,中央加大了對農村的扶持力度,連續十五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問題,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別提出了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農村建設有了一定的改進,但因歷史的積淀和現實的條件,農業和城市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仍然沒有改變,農村的衰頹面貌仍然存在。習近平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保障。首先,習近平關于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思想傳播了一種新理念,顛覆了民眾長時期以來以為農業農村發展總是位于城市發展之后的慣性思維,使得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迫切發展成為民眾共識,因而推動了各行各業共同關注和助力農業農村發展。其次,習近平關于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的思想意味著國家將對農村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大力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改善農村生活和工作環境;而習近平關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想則對農村拓寬資金籌集渠道、農業經濟建設吸納社會資本提供了制度保障。再次,習近平關于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的思想對于培養職業新農民、吸引各方面能人到農村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鄉村振興戰略對于推動農村政治建設的意義。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主要表現在城鎮的居民自治制度和農村的村民自治制度。農村村民自治制度迄今經歷了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隨著國家對農村工作的重心集中到經濟建設,放松了對農村的政治建設,農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逐漸懈怠,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逐漸弱化。當前,農村存在“村民政治參與取向異化、‘村官巨貪’的違紀亂象,以及干群關系惡化的‘差序信任’”等現象[1]。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習近平對農村基層基礎工作的重視和強調,勢必推動各級組織關注農村基層政治生態建設。具體而言,勢必推動農村黨組織加強對農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喚醒農民的民主意識,重視自己手中的選票,正確對待村民自制制度;勢必推動農村黨員強化黨性修養,廉潔自律、遵紀守法;推動農村黨組織作為村民自治中的領導核心,貫徹和落實黨的政策,完善農村各項制度,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重塑農村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3.鄉村振興戰略對于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隨著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受環境影響,其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特征。一方面,農村傳統的忠厚老實、勤奮勞作、節儉持家、孝敬老人、與人為善的道德觀念日漸淡薄,而貪圖利益、封建迷信、游手好閑、聚眾賭博等不健康的思想觀念及不良風氣卻在不斷浮現。另一方面,農村因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造成農村向往城市及外來文化,忽視鄉土優秀文化。再加上城鎮化建設使得鄉土優秀文化日漸消失,其結果是原本留存在上千個典雅而質樸的古村落中的傳統文化不斷消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在2015年指出:“最近十年,我們國家消失了90萬個村落”;“保護古村落,不僅僅是留下村落本身,更重要的是留下村落里生活的人,留下傳承的民風。”[2]事實上,無論是古村落的消失還是村落里生活的人的外流,都造成了寶貴的鄉土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斷裂。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鄉風文明,而鄉風文明的本質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鄉土文化[3]。習近平對建設鄉風文明的重視和強調,勢必推動各級組織在農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以之教育和引導農民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勢必推動各級組織對農民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在思想上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行動上保護和傳承好優秀傳統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4.鄉村振興戰略對于推動農村社會建設的意義。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鄉發展很不平衡。當前,農村在文化教育、養老保險、醫療衛生等方面大大落后于城市,農村社會保障機制還不完善,因農村土地征收引發的矛盾時有發生,農村社會管理和治理還存在一定問題。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使農村“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決定農村社會和農村建設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習近平對農村“治理有效”的要求,勢必推動各級組織不斷推進農村社會管理實踐,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積極維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5.鄉村振興戰略對于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經濟得到了發展,但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一是工業化帶來農村工業污染,一些城市淘汰產業轉移到農村,造成農村的工業污染;二是城鎮化帶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不當問題;三是農村農藥和化肥的過度使用導致地力下降、水體污染、耕地污染、農產品品質下降,以及通過食物鏈給人畜帶來危害問題;四是規模種養殖業帶來污染問題。由于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基礎設施匱乏,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現象愈演愈烈。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使農村“生態宜居”。“生態宜居”與“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相一致。習近平建設“生態宜居”農村的綠色發展理念,勢必推動各級組織以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與思想去教育和引導農民,使農民在思想上達成共識,在行動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