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紅
(南京林業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南京 210037)
經濟的發展為鄉村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新經濟發展進程中,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淘寶村”。所謂“淘寶村”,一般是指經營場所在農村并且有超過100家以上的商家聚集在一起可以帶來規模效應的村莊,主銷售渠道是線上銷售,通常以淘寶網為主,依托淘寶生態鏈產生的商業現象。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淘寶村的數量已經超過了2 000個,淘寶鎮達240多個,活躍的網店超過49萬家店鋪,帶動130萬個就業的崗位。在全國貧困縣和省級貧困縣,淘寶村數量迅速增長,電子商務在減貧脫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淘寶村”是中國鄉村發展的新經驗新熱潮,通過對具體數據的獲取和理論與經驗的回應,用政治、經濟、社會的歷史邏輯和現實來把握分析當地社會結構變遷的趨勢。簡言之,從社會狀態發生變化的過程,即經濟的發展、社會制度的創新升級、技術的進步等找出引起社會分化和變遷的因素。不難發現,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改變著中國鄉村社會的生產關系,鄉村的社會結構也隨之被不斷改變和刷新。
睢寧縣沙集鎮位于江蘇蘇北地區,2006年電子商務在東風村開始興起。因孫寒、徐松、文道兵等人帶領村民“沖浪”電商領域,使得沙集鎮東風村成為全國較早的“淘寶村”之一。2010年,沙集鎮的東風村被稱為信息時代的小崗村,同時也獲得了一系列榮譽稱號。
在過去的十年中,沙集鎮東風村發展家具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從家具設計、生產、定標的全產業鏈的升級,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電商交易額突破30億元。基于整個沙集鎮的發展壯大,汪向東教授提出了“沙集模式”這一概念,并分析指出,這是農民自下而上或自發組織開發電子商務平臺,轉變傳統的線下銷售渠道為線上的銷售模式,并且根據市場的需求合理地計劃定位生產能力,帶動制造企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的模式。
農村新經濟指的是以農民為經營生產主體、互聯網為媒介和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三者融合發展,其主要影響就是能夠激發農村經濟快速增長,并搞活新一輪的職業分化,促進農村就業率;行成彈性工作機制,促進企業有序生產分工。隨著新經濟的萌發、新生產的興起,人們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進一步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關系。與此同時,高新技術的不斷創新促進了新型的社會分化,提升了社會綜合生產力,經濟制度也不斷變革、社會組織也相應的得到重組,形成了新型的鄉村社會結構。下文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出發,分析新經濟背景下影響鄉村結構變遷的具體機制。
1.高新技術引發的社會分工。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曾經說過:“在人類活動中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促使鄉村現有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各方面,成為社會再結構的重要因素。”這表明高新技術的引進,可以促進當地整體經濟的提升,并推動了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進而引發了鄉村社會結構的變遷。根據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一書中提出的觀點,其認為技術推動的創新是“一窩蜂”,它包括發明、創新和模仿。這項研究表明,高新技術的引進能夠增加新的銷售渠道,不斷提升綜合生產力,鄉村的科技精英人員的素養和水平也不斷創新提升,進而促進沙集鎮家居的銷售額節節攀升。
2.社會關系的重構。社會關系的重構需要整個系統鏈條式的重組,基于此社會關系的構建需要新的社會網絡來拓展出一個新的空間領域,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創造了這個機會。因為互聯網的主導作用,新經濟市場突破了地域等條件,開拓出更多的市場,激發了農村社會的不斷革新,如果這僅僅依靠正式組織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的。因此,為了激活農民自組織的力量,需要協同基層社會、政府和農民共同治理,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發揮新經濟的活力,相互協調有序的發展。關于這樣的設想可以轉化為現實:沙集鎮的農民企業家可以定期自發地組織家居創新發展電商大會,來整合交流遇到的問題,共同商量解決措施。
“淘寶村”是一個具有時代感的綜合性研究課題。農村新經濟不僅解決了農民的經濟溫飽難題,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崗位,增加了就業機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都促進了鄉村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打破了原先的銷售困境,銷售的范圍也不再具有局限性,利用網絡可以遍及各地,帶來量的增長,生產的規模在擴大,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足不出戶就可以利用物流的性質將產品銷往各地,農民的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收入也自然增加;互聯網在打破傳統營銷困境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觀念,新的意識形態,農民的視野和思維都得到了開闊,價值取向也逐漸由傳統的小農經濟轉向現代產業化經濟發展。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空心化嚴重,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沙集鎮的青年通過信息技術將自己與外界締結成為鄉村聯盟,將鄉村打造成為一個網絡化社區。互聯網背景下的青年人日益嫻熟的電腦技能支撐起一片極具創新性的村落的繁榮崛起,他們推動著沙集鎮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以聲望年老者為權威而形成以新經濟權威和技術權威的創新型年輕人為主體。
農村新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鄉村社會結構的變遷,鄉村社會結構的變遷是現代化建設的趨勢。雖然我國的鄉村社會結構也有區域上的差異,但是總體而言,農村社會結構變化的方向是合理的,是從原始的封閉狀態到開放的狀態、從單一的社會形態到多樣性社會的轉變,為從傳統社會形態轉向現代的鄉村社會結構奠定了基礎。
沙集鎮這樣的“淘寶村”的出現具有更多的現代性,其帶動了鄉村剩余勞動力本地就業,促進了城鎮和鄉村的消費趨于均同化,為農村產業提升開創了新思路。這種通過互聯網將傳統農業生產生活嵌入到城市生活中的舉措,并不是將農村改變為城市,而是使得農村實現鄉村生活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