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潔,何玉梅
(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成都 610059)
縱觀各歷史時期,我國對于軍民融合的探索大概經歷了四個階段,即“軍民結合”階段、“平戰結合”階段、“寓軍于民”階段到現在我們實施的“軍民融合”階段。得益于軍民融合的逐步發展,我國的經濟和國防建設取得了豐富的發展成果。尤其是最近幾年,有關軍民融合的推進和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一直強調要堅持軍民融合協調發展,強調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是我們實現富國強軍的必經之路。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實體經濟。過去我國發展實體經濟,主要依靠需求側管理,隨著其產生的副作用越來越明顯,與效益的逐漸降低,提升實體經濟的有效供給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途徑。為此,有效促進產業的結構調整與轉型發展對實體經濟的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內外許多歷史經驗表明,推進軍民融合的發展有利于新興產業的發展和高技術產業的推進,特別地對于地區的產業結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與軍事演變,各國紛紛實行軍民融合的發展戰略,肩負起國家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重任。曾經,美國國防部建立了一個非常封閉的國防科技研發體系,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批評。他們認為,國防需要注入更多的外部技術來鞏固,同時軍工產業與民用領域產業都需要更加深入的技術的交流與融合,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提高社會福利(Benoit,1978)。隨著時代的變遷,Gansler(1989)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民用領域技術水平和發展程度已經超過了相應的軍事領域的發展,為國防領域吸收民用技術創造了可能性。通過軍民融合的推進,軍工和民用兩類企業能夠利用彼此的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來實現共贏(阮汝祥,2009)。并且,軍民融合與產業結構的協同推進是地區經濟與國防經濟和諧發展并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強大助力(張兆垠,2011)。許達哲(2015)通過理論分析發現,軍民融合是調整優化船舶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重要舉措,是我國發揮軍工輻射帶動作用和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走出去”的關鍵。從技術轉移的視角來看,基于國防科技的所涉領域之廣與高精尖的技術特點,通過軍民融合的推進可以實現先進技術轉移,能夠有力地推動軍民融合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尚濤,2015)。湛泳、趙純凱(2017)通過兩階段系統GMM估計法,建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軍民融合對于第二產業的正向發展有積極作用,而對于第三產業的影響較小,同時對于高技術產業具有一定的擠出效應。并且,軍民融合對產業的影響程度因地區經濟發展情況、資源地區優勢以及各種內外部環境而異。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整理發現,我國有不少學者對推進軍民融合如何影響產業發展進行了研究,并且大量研究證明,推進軍民融合的發展對于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可以看出,有很大部分的研究是偏向于軍工產業,偏重于軍民融合的發展對國防事業的影響,而對于軍民融合如何影響民用產業關注相對較少。并且通過現有文獻我們發現,關于軍民融合對地區產業的影響多是產業針對性很強的研究,對于軍民融合如何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發展很少有一個比較系統與全面的梳理。為此,本文在基于現有的研究基礎上,同時針對于軍用和民用產業,對軍民融合的推進如何綜合影響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進行了理論分析,豐富現有的研究成果,并希望能夠對我國探究具體實現路徑有所啟發。
1.優化軍民資源配置。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強調,分工是增進國家財富的主要來源。他提到,單個的個體只能夠做十分有限的工作,要達到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社會產出剩余的目的,可以通過分工提高生產技能,減少活動間的轉換時間來實現。據分工產生報酬遞增的基本原理,從整體來看,經濟體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是可以隨著分工合作的規模與不同部門組織間的依存度增大而發生擴張的(孫廣振,2015)。資源是有限的,但是通過社會的合理分工和有效的組織管理模式,可以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這為軍民融合是否能夠實現產生報酬遞增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提供了理論基礎。20世紀,我國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由政府主管所有的資源配備,所有的國防科技成果也都僅僅是為國防事業服務。這就造成了我國曾經資源配置低效率,產出能力薄弱的結果,無法滿足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源配置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人民生活也開始逐漸向好發展。在軍民融合逐步推進的過程中,多余的軍用資源轉向民用領域,得以充分利用,各方面逐步趕超軍用技術的民間技術得以應用于軍事領域,有力地推動了軍民兩用產業的發展。軍民融合的推進極大地促進了軍民之間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了軍地間高新技術的雙向流動,為軍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促進了軍用與民用領域的資源與技術的相互融合。
2.推動企業內部結構優化升級。從產業層面來講,軍民融合包含了兩層含義,即“軍轉民”和“民參軍”。所謂的“軍轉民”,就是軍工技術與資源推廣應用到民品生產中去;“民參軍”,指的是民營企業融入到軍品生產過程中。在此過程中,兩類企業的技術和資源相互融合,優勢互補,實現共贏。根據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軍工企業與民用企業都有各自的絕對優勢,故通過優勢互補可以實現兩者的共同進步。民營企業因其廣闊的市場環境與相對較小的保密限制,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企業發展機制與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絕對優勢,能夠為較為封閉的軍工企業提供先進的管理發展模式借鑒,促進軍工企業的管理結構升級。而軍工企業得益于歷來具有的豐富生產資源與積極的政策支持,逐漸形成了自己先進的生產技術。通過歷史經驗我們也可以發現,很長一段時間里民用技術都要落后于軍用技術。軍工企業擁有絕對的技術優勢,能夠為民參軍企業提供很好的技術借鑒,促使企業技術得到有效升級。以美國為例,作為率先實行技術上軍轉民的西方國家,軍民企業技術的融合,大大地提高了其社會生產力,使得社會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獲得了極大的社會利益。從人才交流的角度來看,軍工企業與民用企業擁有各自具有絕對優勢的人才,如技術型人才、知識型人才、經驗型人才與管理型人才等等。通過軍民融合的推進,可以促進企業間的人才交流,提升企業的軟硬實力,促進企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升級。
3.優化產業內部結構,激發市場新活力。根據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不一定都具有生產的絕對優勢,但他們一定具有自己生產的相對優勢。為此,在軍民融合推進的過程中,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相對優勢進行生產的選擇,降低生產成本,使得社會分工和產業結構更加高效合理。同時,通過軍民融合,許多原本是由軍事系統進行自我經營管理的領域,可以逐漸地交給經濟市場去做。這不僅能夠釋放出巨大的市場需求,也有利于市場經濟持續動力的形成。特別是未來軍隊大力發展信息化和機械化的趨勢,將會加大國防和軍隊建設對經濟社會資源的需求力度。其次,經過了長期發展積淀的軍工系統,積累了大量的優質創新資源和技術。通過軍民融合的推進,一旦將這些資源與技術向民用領域開放,再結合旺盛的市場需求,就會碰撞出無限的創新活力,涌現出一大批的創新技術與產品,促進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在這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落后古板的企業將不斷被淘汰,具有創新活力的新興企業將不斷涌入市場,為市場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并為我國推進深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強大助力。在這方面,許多西方國家具有較為豐富的發展經驗,對我國推行軍民融合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許多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國家的興盛和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于經濟和軍事兩方面的協調發展。我國將軍民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地位,也正是應了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相統一的戰略需求。為促進軍民融合對經濟產業結構的有利影響,可以從其影響途徑進行逐步突破。為此,通過上文的分析,本文給出以下幾條建議。
1.發揮政府的作用,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背景下,適當有效的政策制度是軍民融合推進產業發展的重要紐帶。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歷來民用產業相對于軍用產業來說都處于弱勢地位,雖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用產業領域已經逐步凸顯出自己的優勢,但在政策支持力度上,還是明顯弱于軍用產業。尤其是在軍民融合發展過程中,相對于“軍轉民”來說“民參軍”的過程要更加艱難。為此,我國政府應當借其獨一無二的權威性、公信力以及執行力等優勢,明確各種政策規定,重新制定更加公平有效的市場資源互通機制;明確要求,彌補機制缺失造成的各種問題;統一規劃和設計,在公平有效的市場上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合理分工,使效用達到最大化,為軍民融合產業長效健康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搭建與完善軍民融合企業間的交流平臺,更好地實現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創新一體化。為加速促進企業間的技術融合、人才融合與管理模式的融合,建立一個相對開放與完善的信息交流平臺尤為重要。在平臺的建立與使用過程中,政府應借其權威性充當信息交流的媒介,促進雙方的技術交流、經驗交流與管理模式借鑒等。同時,政府還應當充當好這其中的監督者,制定適當的法規條例。軍民融合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環境背景下的,軍工產業具有其特殊性,關系國家安全。因此,在建設軍民產業交流平臺的同時,還應重點明確一系列有關國防的專利和技術秘密等國防知識產權的權利歸屬,建立更加有利于經濟和國防事業發展的交流平臺。
3.完善市場準入準出機制,助力產業創新。在產業優化升級的過程中,要保證產業的蓬勃發展,必須為產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這就涉及到落后企業的退出與新興企業進入的問題。為更好地實現產業的新陳代謝,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準入準出機制,提高企業進出效率,減少審批,縮短產業調整的周期;對具有創新活力的企業給與一定的政策支持,激發企業的創新熱情;同時鼓勵搭建技術創新聯盟,促進軍民企業間的融合交流,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還需注意的是,由于地區與地區之間、各產業之間存在很多差異,導致軍民融合的推進對于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產業的影響會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相關政策的時候還應考慮到這些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才能夠為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帶來更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