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剛,楊 鋒
(陜西省體育科學研究所,西安 710065)
在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體育產業及其配套的休閑旅游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全運會作為全民體育運動盛事,受到了承辦省市的高度重視。為了成功舉辦全運會,也必然會投入一定的人力、財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體育產業發展。對于承辦全運會的省市來說,需要把握住舉辦全運會帶來的發展機遇,推動體育產業及其配套產業的發展。
1.對競技體育發展的影響。從承辦全運會省市角度來說,由于具有主場優勢,本省運動員在多個競技體育項目中的實力都會有小幅度的提升。另外,在“家門口”舉辦全運會,還會對運動員的心理狀態產生積極影響,求勝心理更加強烈,這對于激發運動員自身的潛能也起到了一定效果,個人競技水平得到提升。從國家競技體育層面上來說,全運會緊接著奧運會舉辦,可以說是繼奧運會后唯一能夠調動全民運動熱情的體育盛會。將全運會作為檢驗運動員實力的機會,可以幫助運動員不斷地調整自我狀態,從而以最佳狀態積極備戰奧運會,這對于提升國家競技體育整體實力也有積極幫助。
2.對群眾體育發展的影響。(1)群眾健身場地和環境明顯改善。隨著群眾體育鍛煉需求的不斷提升,匱乏的健身場所和日益增加的鍛煉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在籌備和舉辦全運會期間,承辦省市會拿出專項資金用于體育場館、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也為全民健身提供了必要的場所。例如,第11屆全運會籌備階段,山東省累計投資50億元,用于修建全面健身工程。通過對比本屆全運會前后山東省公共健身場所的數量,全運會后新增各類公共健身場所3萬余個,基本上滿足了各地市群眾關于日常健身和鍛煉的需求。(2)幫助群眾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在有了充足的體育場所和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后,群眾的體育運動習慣也會受全運會影響逐步培養起來。一方面,在全運會籌備和舉辦期間,通過各類媒體的廣泛宣傳,使群眾從多種渠道了解運動會的消息,受運動會的影響和帶動,群眾的體育運動意愿也會更加強烈,這樣就激發了他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另一方面,全運會后新建的各類體育場館和體育設施也會逐漸對群眾開放,這就使得群眾能夠參加的體育項目更加豐富和多樣,調動了群眾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3.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1)培育了體育產業發展新動力。在全運會籌備和舉辦期間,人們在體育方面的消費能力明顯增強,這其中除了全運會各場館的門票銷售外,還包括體育彩票、全運會紀念品等。另外,作為四年一屆的全民運動會盛事,全運會的開展也吸引了來自各個行業的投資,這也直接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以2017年天津市舉辦的全運會為例,整個全運會期間與來自國內的近百余家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包括中國移動、中國人壽等大型國有企業,以及特步、李寧等運動產品企業等。(2)加快了體育產業市場化進程。體育產業市場化是提升國內體育用品企業及相關產業實現獨立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受到國外體育產業的沖擊影響,國內許多體育企業的發展面臨很大阻力。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借助于全運會等本土運動賽事,通過政府支持、市場運作的方式,積極培育國內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例如,承辦全運會的省市可以建立專門的招商機構,全權負責全運會的招商事宜。還可以向社會各企業或組織機構公開招聘一些在體育產業方面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營銷人員、策劃人員等,為體育產業的市場化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3)拉動了體育相關產業的發展。全運會的成功舉辦,還會帶動配套產業的發展,其中受影響比較明顯的產業有:一是建筑業,全運會的舉辦需要修建大量的場館,另外為了滿足來自全國各地運動員的鍛煉、休息和放松等要求,也需要在場館周邊修建諸如水上公園、紀念展廳等場所,帶動了建筑業的發展;二是制造業,例如全運會吉祥物、周邊紀念品等手工藝品,都會拉動制造業的發展;三是休閑體育旅游產業,全運會的舉辦點燃了廣大群眾的體育熱情,休閑體育的參與人數也大幅度增加。
1.全運會結束后出現場館、設施閑置問題。雖然在全運會舉辦之前就已考慮到場館的賽后利用問題,并將場館分散建設在各地市的居民區和學校區,但在場館的功能轉換、場館賽后管理層面的具體規劃制定,以及如何處理好市場化運作與公用性、社會性的關系上,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此外,隨著全運會的結束,投資與消費需求驟減,以及部分地市承辦體育賽事的機會和能力有限,這些都有可能使部分全運會場館出現短暫的閑置。
2.全運會結束后相關產業受到沖擊影響。全運會從籌辦到順利閉會,整個過程短則數月,長則一年。在全運會召開期間,帶動了一些臨時產業的發展,例如全運會場館周邊的餐飲業、旅游業等。同時,在這些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但是,這些產業、崗位都會隨著全運會的結束而消失。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全運會結束后可能會出現經濟滑落;從從業人員角度來說,也可能會出現失業問題。
1.踐行全民全運理念,充分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1)體育主管部門應深入學習、研究“全民全運”理念,正確理解、把握“全民全運”的內涵與外延。(2)加強競技體育主管部門與群眾體育主管部門的溝通與聯系,使兩部門在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同發展的途徑、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達成共識。(3)在體育賽事籌辦和舉辦中提供“全民參與”與“全民共享”的機會,贏得全民力量的支持。(4)嘗試把群眾體育納入辦賽宗旨,使體育賽事期間真正成為群眾體育知識的普及期、全民健身意識的提高期和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期。(5)盡快研究和出臺全運會場館賽后使用辦法,充分發揮全運場館在全民健身的作用。(6)充分調動企業、農村、學校、俱樂部等各行各業的積極性,對群眾身邊的場地建設、健身組織以及健身活動的開展進行管理和指導,再掀全民健身熱潮。在全民健身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促進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
2.合理配置設施資源,統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1)根據訓練、教學以及居民的體育健身需求,將全運場館部分改造成常規體育項目場地。(2)將地理位置好、配套設施完善、設備運行狀況好的體育公園、奧林匹克中心、奧林匹克公園建設成為集體育、休閑娛樂、文化、商貿、科教為一體的大型活動中心。建立專業化的場館運營公司或集團,按照“運作市場化、管理企業化、用工社會化”的思路實行委托管理;對于建在學校里的全運場館,主要來滿足學校的教學、訓練需要,在此前提下兼顧社會。對這部分場館采取學校體育部門下設專門機構運營、體育部門下設專門機構與專業公司托管相結合運營、校內產業集團運營三種模式。可將省體育中心、運動基地建設成為專門訓練、比賽場館,采取在內部實行目標責任制或承包責任制的方式運營。全運場館運營模式,都應實現場館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都應以體育賽事活動、全民健身活動、體育教學與訓練為主,商業服務經營活動為輔。(3)在全運會場館經費的再投入與收益分配上,可根據各地市的經濟情況及全運場館的經營情況,采取政府、單位財政經費全額支出、定項補助的差額預算支出、以收抵支定額補助的差額預算支出、自收自支,以及政府、單位負責場館維護,經營收入定額,利潤分成等方式。
3.優化投資環境,積極發展體育休閑娛樂市場。要想以全運會作為契機,推動本省體育產業實現穩步發展,離不開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首先,要求政府、體育局等部門,為全運會開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這樣就可以吸引國內其他省市的品牌企業甚至是國際上的一些知名企業,在全運會舉辦期間進行投資。可以臨時出臺一些適用于全運會的優惠政策,營造寬松的招商引資環境,一方面可以為全運會的舉辦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也能夠活躍本地的體育市場,促進體育產業及其配套產業的繁榮發展。另外,也要充分關注廣大群眾和體育愛好者的需求,依托全運會的影響力,積極開拓休閑體育市場和休閑旅游產業。例如,第11屆全運會在山東舉辦后,帆船等水上休閑體育旅游產業得到發展,第12屆全運會在遼寧舉辦后,冰雪體育運動也得到了蓬勃發展等。
全運會作為僅次于奧運會的全民體育盛事,其影響力之大、受眾之廣,為發展體育產業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對于承辦全運會的地方政府來說,也應當充分抓住這一機遇,為推動本省體育產業及其配套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除了要客觀看待全運會的舉辦對于體育產業發展帶來的影響外,還要出臺具體的措施,例如要優化招商引資環境,積極培育體育休閑娛樂市場等,在實現本地體育產業繁榮與發展的同時,也真正為群眾參與體育鍛煉、培育運動習慣提供幫助,彰顯全運會帶來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