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志武
(西安文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西安 710065)
長安區面積1 583平方公里,人口103萬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123 600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2%,并且還在以3%的速度逐年增長。作為一個發展中新區,長安區老年人數量偏多,分布不均,生活水平層次差距大,且因為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能符合老年人生活需要的提供質量不高。2013年,長安區被納入西安市社區居家養老運營體系,在下屬各街道辦進行試點。近幾年來,考核情況公示顯示,社區在居家養老方面的成長和進步有所提高。
1.年齡及性別情況。本次調查對象老年人一共272人,收回242人問卷。長安區調查抽樣數據顯示,老年人整體年齡主要集中在70~79歲,占調查總體的一半左右,總體男女比例相差不大但女性多于男性,男性占43.8%,女性占56.2%。60~69歲占37.1%,70~79歲占49.6%,80歲以上占13.2%。
2.身體健康情況。極少數不到10%的老年人身體狀態不理想,有些甚至有身體殘疾或精神疾病。超過15%的老年人還經常進行體育鍛煉。
3.文化及婚姻程度情況。將近60%的老人其文化程度只在小學及以下,大專及以上憑的老年人僅有6.6%,相應程度上也反映了想要大面積居家養老覆蓋的阻力,因為文化程度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老人對新事物新政策的接受程度。從婚姻狀況來看,原配夫婦占70%,單身老人占30%,單身老人心理壓力隱患多,需要加強重視。
4.居住和收入情況。一半以上的老人夫妻健在,與家人共同生活,多年生活彼此適應,減輕了家庭養老的壓力。大約25%的老人獨自生活,獨居老人日常生活存在較多不方便,而且安全隱患多。老年人整體收入呈明顯偏低,38%老年人收入在1 000元以下,自身基本生活開支保障有困難,總體而言,自給自足的養老資金供給難以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
5.老年人養老意愿和需求情況。13.22%的老人有意愿去養老院這樣的養老機構,更多的老年人覺得在家里頤養天年就可以了。分別從六個方面對他們的養老需求做調查。一是生活照料需求。老年人的自我照料能力較弱,部分老人在生活中存在較多困難,包括打掃衛生、清洗衣物、買菜做飯、外出活動、家電維修等多個問題。二是醫療保健需求。緊急醫療服務、常規檢查和上門醫療,比例都超過50%。另外,定期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檔案也成了近幾年開始重視的問題。三是法律維權需求。實際生活中,經常會有對老年人贍養費或者是子女得到遺產多少問題,又或是平常生活中與他人產生糾紛問題,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四是文化教育與體育活動需求。多數老年人退休后無事可做,需要相應文化活動來充實生活或者繼續追求教育實現知識素養的提升與鞏固。在身體健康情況力所能及的狀態下,進行相應適當的體育鍛煉保持身心順暢。五是志愿服務需求。不僅需要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而且相應的節假日也同樣需要志愿者前來慰問老人并與老人交流溝通。此次隨機調查的242位老人中,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老年人有1/4,對長安區居家養老服務表示滿意,認可度非常高。但是,對社區提供的服務設施的滿意度卻遠遠低于對服務的滿意度。
1.宣傳力度不到位導致老年人心理接受度不高。居家養老關聯信息宣傳力度不夠。長安區有大量的公共設施,有自己的電視臺,有面向老年人的專項電視節目,還有老年廣播等有效的信息傳播途徑,但是在居家養老服務的普及了解上,對相關信息的傳達不到位,沒有有效地利用資源,而且相關的宣傳文件和宣傳性活動組織不多。這導致下面管轄各街道辦對區域內老年人養老工作的宣傳顯得力不從心,一層層傳遞下來到各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居家養老內容的宣傳工作逐一被剝削,老年人有符合要求并有意愿的,也因為不能及時得到信息而錯失機會。由于對公開信息獲取的不足,老年人面對極少數的居家養老信息,對其可以提供服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表示懷疑和排斥。再加上老年人固有的保守思想,對老伴、子女、親人以外的服務人員表示難以接受,心里又有相應的隔閡。如何在保證居家養老信息傳遞到位的情況下,對老年人接受度的考慮和相應的心里指導,是長安區在地區居家養老所面臨的初始化問題。
2.供給不足導致養老服務供求不平衡。在現有部分老人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狀態下,長安區居家養老服務服務供給主體單一,也就導致了有時會供給間斷或者供給不及時,對外界干擾因素的抵抗力差;而且受眾群體數量少,難以滿足居家養老的市場化推廣資本積累,對進一步實施增大了難度;因為受眾群體數量少,難以提供豐富化的服務內容,而且服務范圍和服務檔次也在現行條件下難以拓展和提升;長安區居家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由于種種方面原因普遍不高;社會上對無償志愿者服務隊伍的關注度和號召力度不夠,使得居家養老問題上志愿者服務的比例很小。
3.養老資金投入不足。近些年,區財政局每年出資50萬元用于購買養老服務,這些資金主要用于購買服務經費、硬件設施建設和日常開支,由于老齡化加速發展,資金長期投入不足,極大地制約了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穩定持續的發展。僅僅是政府每年的50萬元,治表不治里,單單就服務人員的日常薪金待遇,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老人們有關社區居家、社區醫療、社區衛生、社區文化精神娛樂等才是資金耗費的重頭,沒有足夠資金的支持,長安區居家養老的發展就只能停留在最基礎的試點和初始化的雛形。
4.服務考核機制不健全。現階段,長安區對居家養老服務的考核還沒有明確的成文規定,只是針對服務人員行為準則,管理方式有一些文件性的規范,但具體到細節并沒有明確規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服務的評估十分簡單,僅僅通過社區管理人員隨機抽查的方式來了解服務人員的工作狀況,評估的內容相對單一,考核的隨意性比較強,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
1.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媒體作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媒介,要發揮其相應的作用。長安區應通過電視臺專欄節目、公益廣告、街邊相關宣傳欄、報紙周刊、無線廣播等具體方式,向廣大政策受眾群體闡明居家養老服務的基本內涵、運行方式、項目內容、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從意識形態上加深民眾認識,對居家養老服務產生試探心態,進而收入大量有意愿的人體基數,為更好地實現提高居家養老做好鋪墊。
2.完善居家養老服務的供給。俗話說得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對長安區自身地區城市發展模式和現有的資源配置,對收入及家庭條件不等,教育程度不等,身體健康程度不等,不同層次劃分開來記錄在案并加以實施,更好地為各層面不同年齡不同性格老年人提供對應的養老服務需求。對于不同的利益訴求,社區需要創新出多層次多方位的養老服務項目,同時也體現了需求層次理論對于居家養老服務的要求。長安區城鎮老人更偏向生活照料、醫療服務的具體落實服務,在滿足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對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越發明顯。因此,居家養老服務的服務內容在滿足老人對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的需求后,逐步向精神慰籍領域拓展,例如在社區中心廣場建設老年報刊亭和棋牌亭,使老人的文化生活擺脫單一性,最終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綜合性服務。
3.增加財政的投入并使之多元化。資金的保障是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長安區政府必須加大財政投入,建立長效投入機制,通過對養老服務進行整體規劃,建立養老服務資金預算制度,在每一年終對當年居家養老服務現狀的發展做科學的總結,對利弊加以分析,然后對第二年整體規劃做完備的預案,相應的投資變化更好地推動發展,以求在現有的基礎上逐年增加財政支出,努力提高居家養老福利費用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著手解決本地區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如養老床位的建設、養老服務的補貼、社區養老機構的建設等問題。當然,政府撥款絕不是發展養老服務的唯一來源,還應該通過社會的募捐,或者鼓勵民間資本共同投資養老服務,實現投資人的多元化。
4.完善服務評估機制。首先,在各社區建立針對老年人需求的評估機制。指標側重于老年人身體狀況、收入狀況、家庭情況為主要的評估內容,針對不同的情況提供不同的服務。其次,居委會建立居家養老服務質量評估體系。將社區受服務對象滿意度收納數據進行統一正規的分析提煉,評斷服務質量,確定養老服務的開展情況。最后,街道辦健全評估的相關總結預案。對整體區域居家養老服務做宏觀總結評估,并做好下一周期預案的完備方針和對策。同時,引進中介加入考核的隊伍,提供專業的評估和分析問題能力,保證評估過程的公平公正,更加準確地從原始數據加工得來長安區整體居家養老建設的進程,從而得出最適合的方針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