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蓉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咸陽712046)
校園貸指的是一些貸款機構通過網絡對大學生進行貸款的貸款模式。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金融行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逐步發展起來。常言道,有兩種人的錢是最好賺的:女人和學生。因此,網絡金融在高校園區也慢慢地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從“借貸寶”、“人人貸”、“零零花”等網絡貸款機構進行貸款超前消費,這些機構的貸款金額對于大學生來說有點大,一般都是1000—50000元。去年,有一名大學生就因為貸款的事情跳樓自殺。他是一名就讀于河南鄭州牧業經濟學院大二學生,私自通過聯合28名學生在十多家網絡信貸平臺進行貸款,最后卻因為自己沒有辦法償還巨額貸款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件事在全國各大媒體引起了轟動,從而使得校園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根據調查顯示,校園貸的風險特別大,甚至許多平臺把學生的信息收集起來賣給其他平臺獲取利益。更有甚者,利用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誘導他們進行過度消費,使其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據調查顯示,2017年是校園貸市場高速發展的時期,這其中有將近70%的學生認可分期消費,大部分學生都已經開始嘗試利用分期付款來進行消費。
在龐大的大學生消費團體面前,大部分分期消費購物平臺都選擇和借貸公司進行合作。他們都是通過讓學生先下單,然后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身份信息去貸款平臺借貸,然后再直接去產家低價提貨,然后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賣給學生,從中賺取差價和放貸的利息。
在大學校園中,許多學生為了賺取生活費,在信貸平臺的利誘之下,進行多方面宣傳活動,如發廣告、集會、贊助學生會活動等,這就使得大學生耳濡目染,對校園貸有了一定的了解。網絡信貸一般都是僅僅需要學生把身份證、學生證等資料上傳,然后把父母或者老師和自己的聯系方式一并上傳就可以獲得貸款,并且以“分期付、利息低、當日放款”等噱頭去吸引大學生進行借貸。
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對實際的資費標準和違約金等比較重要的條款進行隱瞞或者糊弄,使得單純的大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欠下借貸平臺巨額的利息,由于還不起,就引發了一系列極端狀況的出現(自殺、搶劫、偷竊等)。
首先,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貸款的的意愿比較強烈。據調查顯示,大學生對于校園貸相對十分認可,在調查的樣本中有將近一半的的學生表示愿意通過校園貸取得資金進行超前消費,40%的學生表示既不贊成也不反對,只有約1/10的大學生表示他們不要通過校園貸獲得資金。調查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1)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進步使得商品、服務類別變得越來越豐富,從而導致大學生在這些項目上花的錢也逐漸增多,大學生消費需求日益增長;(2)校園網絡借貸打著當日放款、操作簡單等旗號吸引大學生進行貸款;(3)在大學生活中,初懂人情世故的大學生臉皮薄,在需要錢的時候不愿意去找家人要,也不好意思向同學借,這個時候,校園貸就成了他們眼中絕佳的選擇。
其次,校園貸的貸款額度一般都比較小。絕大多數大學生運用校園網絡借貸平臺的借款金額都比較低,根據調查顯示,有將近70%的學生借貸金額在3000元左右;將近20%的學生借貸金額在3000—10000元;借貸超過10000元的學生僅僅占到十分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1)大學生對于貸款的償還能力有限,所以不敢借貸太多。(2)大學生消費的普遍特征就是類型多但金額普遍較小,一般適用于聚會吃飯或者買衣服、旅游等一類的娛樂活動,也不需要太大的金額。
此外,大學生通過校園貸獲取資金主要還是為了應急周轉。在這個群體當中,出現過度超前消費的現象很少發生。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消費觀念還是相對理性的。在這其中,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發現,就是部分學生借貸的目的是為了參加培訓讓自己獲得一門技能,為自己以后的就業打基礎。還有部分人利用校園貸進行創業。由其可見,利用校園貸用于正當事情的大學生也不在少數,他們通過校園貸為自己將來的夢想做著打拼。
校園貸是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來說,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從好的一方面來說,校園貸在短期使得大學生的支付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使得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得以豐富,從這方面看,校園貸為大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給與了一部分資金支持,相對而言,這是校園貸的一大優勢。正如上文所說,校園貸得到了大部分大學生的認同,主要還是因為他們有這方面的需求。此外,借來的資金主要是用于創業、培訓、就業、旅游等等,比較多元化。這對于幫助大學生實現自己的想法與目標有很大的用處,別說學生在創業方面進行借貸,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可以讓他們認識到市場競爭和社會就業的殘酷性,還可以讓他們學會更多的生存技能,這些都是對他們未來步入社會很有用的。
然而,從壞的一方面來說,校園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負面作用,它會縱容大學生進行非理性消費,使得大學生的消費理念慢慢地被改變。根據調查顯示,有將近20%的大學生利用校園貸進行購物消費,甚至有10%左右的大學生通過校園貸獲得的資金去游山玩水。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學生支付能力得到提升的時候,他們的消費觀念開始不理智,這不是一種理性的消費理念與習慣。因此,我們有必要給認識的大學生朋友提個醒,敲個警鐘,讓他們自己認識到校園貸還款來源主要還是父母或者自身未來的生活費與其他收入,是對自己未來消費的透支,一旦過度,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悔恨終身。
上文提到校園貸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兩面性,就看大學生如何利用它。在大學生自己對其進行認識的同時,還需要政府、金融機構、學校教育、家庭培養等幾方面共同努力,來讓大學生認識到校園貸能為他們帶來什么,從而引導他們理性消費,避免因為錯誤認識而導致不良后果的發生。
政府和金融機構必須加強對校園網貸平臺的監督管理。避免校園網貸無序擴張是凈化校園網絡借貸的前提條件。一方面,政府必須對校園網貸平臺建立健全科學有效化、常態系統化的監督管理機制體系,要設立一定的標準,限定什么樣的金融平臺才能入駐校園應明確,并要對其金融產品進行審核分類,引導校園網絡平臺用于幫助大學生去進行學習培訓、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推進網貸行業協會的成立,完善網貸行業自律規章,防止校園網貸平臺毫無節制的發展,杜絕不當競爭帶來的虛假繁榮,盡快讓校園網貸有法可依。此外,政府還可以把校園貸的各大平臺、機構聯系起來進行校園征信記錄,并合理設置大學生借貸限額。
高校加強對學生的消費觀念教育,預防學生過度超前消費是完善校園網絡借貸的重中之重。為了有效遏制不良校園貸的惡性循環,從而引導學生理性對待校園貸,首先,學校必須要積極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在消費上要引導大學生做到“量入為出,理性消費”,不過度奢侈消費,不在同學之間搞攀比擺闊;其次,學校必須經常對學生開進行誠信教育課程培訓,給他們講述信用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大學理性地對待校園網絡借貸平臺這一金融工具;此外,如果說大學生學習、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借貸支出是在風險可控及個人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學校可以引導他們進行嘗試與創新。
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培養與自己的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家庭加強對子女消費觀念的培養,減少子女過度奢侈消費是完善校園網絡借貸的重要補充。家長必須從小對孩子進行規避風險、勇于擔責、恪守誠信、自食其力等思想觀念的教育,從而使得他們形成健康的消費習慣。此外,家庭還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子女過度奢侈消費,幫助子女理性對待校園網絡借貸平臺,確保大學生消費的可持續。與此同時,家庭應該多關注子女的消費需求,要對其進行溝通、交流,幫助他們形成合理、科學的消費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
[1]北青.校園貸如何套牢大學生[J].小康(中旬刊),2016,(8).
[2]王久才,田金花.大學生借貸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商論,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