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波
摘 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蘊涵的價值要素,一方面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制度支撐,另一方面與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高度相契合。以制度自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既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又為其合法性提供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進行意識形態灌輸的基本載體,以保證社會制度的延伸和規制人們的行為。制度自信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兩者在堅持政治本質與內容形式上達成統一。正是這種政治性,貫穿著制度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內在一致的互饋邏輯。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制度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①我們堅持選擇這一制度并長期和諧穩定運行,帶來中國的崛起和社會的快速穩步發展,而且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向外界展示出一個崛起中大國的自信。這種制度自信不僅為締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文明、政治文明注入了新動能,還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動力。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歷史上始終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在發展過程中被制度化,逐步形成科學的政治行為和自覺的社會行為,既成為社會制度的一部分,又成為宣傳且服務社會制度的一種工具。這種政治性本質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以一定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為基礎,并決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的價值和功能。制度自信的提出為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其政治本質提供了理論支撐,又為新時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兩者在堅持政治本質與內容形式上達成統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繼承和發展創新。
一、制度自信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本質的理論詮釋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質是社會系統中政治的反映,以觀念的形態存在或出現②。它決定了社會中的政治觀念、政治關系、政治制度及政治權力,實質是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滲透,其中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政黨)、國家的意識形態、社會的政治思想和人的政治素質各項要素內在統一,使政治性成為貫通人和社會而形成內在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邏輯。制度自信源自在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進程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進行制度創新和完善,進而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這套制度體系內涵豐富、運行順暢,在社會發展和建設中發揮著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作用。
從地位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作為觀念形態的政治活動,與社會系統中的“政治”具有互構性,其中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處于統治和指導地位。意識形態和社會現實是兩個相區別的社會領域,分別是精神思想領域和社會實踐領域,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識形態功能的體現和轉化形式,其傳播方式和內容受制于國家力量和社會制度。制度自信源于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信,在這一前提下,以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并在研究和理解其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過程不斷深化。當代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具體實踐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獨有的優勢,堅定對這一制度在中國穩定長期運行的自信,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的自信,從而支撐起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自信的客觀依據。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實踐的檢驗修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道路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也是堅持、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的集中體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就是對其形成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的自信,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合法性的理論詮釋。
從內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是國家行為、政黨活動、階級意志、民族精神等,制度自信來源于中國人民百年來對中國道路的持續探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實踐,它旗幟鮮明地回答了“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合法性和價值正當性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近代以來救亡圖存的革命實踐中,在長期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發展中,在吸收借鑒人類現代文明的基礎上,探索出具有極強生命力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制度安排。這一制度既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又緊扣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獨具中國特色。在政黨、民主、組織人事制度等各方面,無不呈現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樣一套制度安排能夠有效保證人民享有更加具體、更加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為人們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提供保證”④。其中明確了人民當家做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堅定不移地發展人民民主,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切實保證廣大人民民主權利,滿足實現人民的需要與利益,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為根本的價值歸宿,這是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保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以屬性和功能滿足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實現“人民性”在教育對象身上逐步成為一種自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人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一種主客體關系,體現為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與社會發展規律的一致性,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與人的本性、目的和需求等相一致、相結合、相接近⑤。建立在這種關系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達到教育目的而在教育活動中呈現出合乎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精神文明及制度文明)的一種正相關的意義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含的“人民性”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高度契合,制度自信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正當性的學理基礎。
從目標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客觀要求,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四十年來,中國始終保持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并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探索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和建設的規律,改革和創新這一制度體系使之適應時代的進步和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并且內涵更豐富、機制愈加有效、運行更加順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途徑,以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為導向,以世界眼光和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吸納借鑒其他國家發展中的有益經驗,彰顯出制度構建對國家建設和發展問題的回應和契合。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是起點,也是教育的基礎和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而健康發展的人,現階段是培養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其現實性、社會性和政治性決定了必然受政治上層建筑的規定,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政治教育,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
二、思想政治教育為制度自信提供價值導向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導向是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的主線,是思想政治教育區別于其他學科和工作的最根本特征之一⑥。即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特定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價值引導的政治實踐活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明顯制度優勢、鮮明中國特色、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其價值導向功能,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教育中聚焦社會政治制度,強化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堅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發揮其維護既有社會制度的強大階級意志的作用,以中國改革建設發展的實際為立足點,不斷增強走中國道路的自信自覺,不斷增強解決和回應中國問題的價值自覺。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進行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具有政治動員的性質和功能,且比政治動員更能深入影響、更有效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從心理、情感、理念、行為等方面全方位影響和調動人的因素,把人們的思想觀念統攝起來,實現對社會制度的全面灌輸,強化人們的政治認同和制度自信。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性。各個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其制度也千差萬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在我國呈現的強大生命力和高效率,在于它既遵循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和基本規律,又緊扣中國實際、聚焦解決中國問題,并且始終以世界眼光和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吸納借鑒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和理論體系都來自中國改革建設和發展實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了實現人民當家做主,解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與發展進程中的各類問題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加快實現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于當今時代不斷變化的新特點進行準確分析,對于未來國家發展面臨的系列重大戰略問題,以寬廣的視野和長遠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增強工作的預見性、系統性、原則性和創造性,提高戰略思維能力,不斷完善發展戰略和各項政策,讓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改革實踐發展中不斷臻于完善。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的,是由我們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它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斗和犧牲⑦。因此,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制度服務的一種工具,運用和傳遞的內容主要是以統治階級思想和制度作為指導思想,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的,由我們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總結和凝練思想建設成果,這樣的教育實踐活動需要相應的社會條件尤其是政治制度條件。政治制度是在一定意識形態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制度體現,其一旦形成就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規制著人們的思想理論和行為。
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思想的實質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及其具有的政治性規定,也就是以政治制度思想為主導和價值取向,并為其服務。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制度力量權力關系的自上而下的單向運行,其表面上是一種教育力量,實質是獲得政治權利的支撐,從而使政治制度發揮重要作用,這種教育之所以能產生認同,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由于人們支持和認可這一制度。另一方面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體系的指引,這一理論體系不僅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取向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目的,而且指明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戰略和步驟,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提供了行動指南。
三、堅定制度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選擇
堅定制度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選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課題。在國內外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和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斷臻于完善,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如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是準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內涵,使之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項具體制度⑧。其本質是人民當家做主,堅定不移發展人民民主,通過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與之相適應的基本制度和具體措施,切實保證廣大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政治制度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性質和功能,準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內涵,不斷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有目的地、系統性地對人們施加影響,通過組織、發動、實施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人的品質,增進人們的政治認同,把社會維度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內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維度的實際目標和任務。
二是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色優勢,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堅定制度自信,為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就要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和優勢。這一制度優勢具體表現在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深邃理解中,表現在當代中國改革發展進程中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表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臻于完善的現實邏輯中。在新的歷史時期,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制定了新時代的戰略目標。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調動全體人民參與社會發展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不斷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實踐中更趨完善、更加成熟、更具魅力,夯實制度自信的內在根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供精神家園和物質基礎。社會制度是一個國家中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需要敏銳且自覺地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變化,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所處制度環境,即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理解和認識到所處的制度環境及對人的作用和影響,并發揮環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凝聚人們的意志和力量,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廣大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主人翁作用,真正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并自覺擁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內在根基。
三是積極培育制度自信情感以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行動。制度自信是一種情感意識、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于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中國文化傳統在綿長發展過程中,以獨有的同化力,包容吸收借鑒各種先進文化而融入中國文化,使得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機和活力,成為中國制度強大生命力的文化根基。中國文化傳統中自古以來的家國情懷,均體現出中國人民對民族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及深厚的愛國情懷和民族凝聚力。深厚的文化傳統、獨特的基本國情、多舛的歷史命運塑造了中國制度,這一制度自從創立之日起,既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獨具特色,既遵循普遍規律又不斷創新,建立在對中國制度、中國道路發展規律基礎之上的自豪感、認同感,是支撐制度自信的關鍵點。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將這種積極的情感與制度建設聯系起來,增強前進定力,走自己的路,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將制度自信最終落實到推動中國發展的堅實行動中。
思想政治教育開始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發展過程中被制度化,既是社會制度的一部分,又是為社會制度服務的一種工具,倚重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又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性質和功能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蘊涵的價值要素與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以制度自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合法性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進行意識形態灌輸的基本載體,保證社會制度的延伸和具體體現,正是這種政治性貫穿著制度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內在一致的互饋邏輯。
注釋:
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cpc.people.com.cn/ n1/2016/ 0702 / c64093-28517655.html,2016.7.1.
②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③吉秀華.論習近平制度自信思想——學習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J].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5).
④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cpc.people. com.cn/ n / 2014/ 0906/ c64093-25615123.html,2014-9-5.
⑤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人的價值[J].教學與研究,2002(12).
⑥馮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8(3).
⑦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J].求是,2012(11).
⑧黃潔.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三重審視:依據、內涵和意義[J].實事求是,2013(3).
⑨孫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J].南京社會科學,2006(3).
參考文獻:
[1]顧鈺民.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J].思想理論教育,2013(12).
[2]楊正軍.中國道路與馬克思主義新跨越[J].社會科學動態,2018(2).
[3]孫瑛輝.制度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議題[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
[4]林尚立.制度與發展:中國制度自信的政治邏輯[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4).
[5]鄧友超.以制度自覺支撐制度自信[J].中國高等教育,2017(19).
[6]倉道來.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