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偉方
摘 要: 本文結合幼兒在園起床環節存在的各種問題,在起床和吃點心的中間增加“蘇醒操”的環節,以音樂喚醒和動感操節的形式,通過改變喚醒方式、選擇合適的喚醒音樂和蘇醒操音樂、設計各具年齡特點的動感操節、明確保教人員主要職責、合理指導等方式改變起床環節“亂而無序”的現象,使幼兒在起床這個環節更自主和有序,真正達到優化一日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 蘇醒操 優化 起床環節 實踐研究
一、目前起床環節中存在的問題現象和思考
(一)對研究問題的情境性分析。
幼兒午睡后情境實錄:“時間差不多了,孩子們起床吧。”老師一聲令下,寢室里幾個早已睡醒的孩子一躍而起,而更多的孩子則揉揉睡眼惺忪的眼睛神情迷茫地坐在床上,有幾個甚至還沉浸在睡夢中……幾分鐘后,動作快的孩子陸陸續續地穿好衣服、盥洗完畢,開始到活動室喝水吃點心,部分孩子站在角落一動不動,似乎還在夢境中,更有直接趴在桌上繼續睡覺的;午睡室里時不時傳來老師的聲音:“快點了,別人都在吃點心了,你還坐在床上干什么啊?”那些被叫醒或還沒有清醒的孩子,更是要坐好久;活動室里吃點心的孩子,有的邊聊天邊玩著,有朦朦朧朧的在老師的催促下才開始慢慢地端起碗、拿起點心……
優化幼兒園一日活動設計一直是近年來幼兒園的重點課題,事實上在一日生活中,往往上午是老師們很認真、很重視的時段,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自主游戲活動等一直是研究重點,相對而言下午活動卻不被老師重視,特別對于起床這個環節更是忽視,上面的鏡頭就是很多班級每天都在上演的劇目……老師們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呢?這樣的催促有用嗎?孩子們是否真正醒了?為什么美味的點心攝入卻食之無味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教師缺乏“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整體觀。
隨著《指南》學習的深入和新的《省等級幼兒園評定標準》的出臺,我園一直在進行一日活動有效化設計的改革,但在一些老師潛意識中還是將這種吃喝拉撒的環節視為保育員的工作,忽視有效組織午睡起床等生活環節,在這一環節中除了幫助孩子們把衣服整理好、為女孩子梳好小辮子等必需的生活護理外,更多的是一味地催促孩子,同時急于按照時間表趕緊進入下一個已經有所準備的教學組織活動,此時老師的狀態猶如“無頭蒼蠅”忙而無序。
2.幼兒缺少“激活半清醒狀態”的刺激點。
睡眠后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身體各方面機能仍處于“待喚醒”狀態,很多幼兒午睡起床后,看上去好像沒有睡夠,坐在活動室打著呵欠,揉著眼睛。另外,幼兒一般在11點30分左右吃完午飯,之后基本上就是安靜地游戲和午睡,幾乎是最少消耗體能的環節,在這樣的前提下讓幼兒起床后就吃點心,未必有這樣的食欲和胃口。在這樣的狀態下起床穿衣、點心環節就成為孩子發呆的標準時間,對于自我服務能力的強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度了漫長的等待時間。
為了讓幼兒在午睡后自然輕松地調整狀態,以充沛的經歷、快樂的情緒進入下午的活動,根據觀察情況,以“起床”這個被老師忽視的環節作為研究對象,借鑒群眾廣場舞的形式,在起床和吃點心的中間增加“蘇醒操”的環節,改變起床環節“亂而無序”的現象,使起床環節更有質量,真正達到優化一日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
(二)對核心概念的操作定義。
起床環節:是幼兒在園的一項生活活動,特指幼兒午睡起床到下午點心前的整個過程,其中包含起床前的10分鐘的音樂喚醒和起床后20分鐘的蘇醒操操節,時間持續半小時左右。
蘇醒操:特指幼兒園午睡起床環節中,為調動幼兒的情緒狀態利用音樂的不同曲式變換,在音樂刺激的基礎上,引發幼兒肢體的韻律動感,情緒愉悅地隨著音樂自然地擺動肢體,放松、自由、愜意地舒緩身體,調動體內能量細胞逐漸蘇醒和恢復。
本課題中的蘇醒操不要求整齊劃一,也不要求所有的孩子同時出現在場地上,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動作、舞伴;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沉睡的細胞在愉悅寬松的氛圍中蘇醒,并利用簡單的操節律動完成起床與下午點心的銜接,使起床環節更快速、自主、有序,保證下午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借助蘇醒操優化起床環節的具體做法
蘇醒操需要孩子迅速融入音樂、打開肢體的動作,剛剛睡醒或被叫醒的幼兒顯然不可能一下子融入音樂,更不要說要隨著音樂伸展肢體動作,做到身體的全面舒展。因此,通過音樂喚醒、律動操節、教師有效指導等途徑,幫助孩子自然、輕松過渡,漸漸恢復精力,從而有效進入下午的活動之中。
(一)借助優美音樂,喚醒沉睡細胞。
現代科學研究證實,音樂能夠刺激大腦皮層的活動,特別是節奏有序、柔和優美的音樂可以引起循環系統和呼吸的諧和律動,調節人體內的生物節律。因此,在幼兒起床前播放一些舒緩、優美的音樂,讓孩子從生態的自然環境中慢慢醒來,在平靜地欣賞音樂的同時變得更清醒。根據人體生理的節律特點,我們選擇兩類喚醒音樂:
1.輕音樂——叫醒耳朵。
輕音樂具有節奏舒展、旋律優美的特點,曲調的波動起伏不大,音色悅耳動聽,給人以輕松愉悅的享受。因此幼兒未蘇醒之前,選擇《海邊的祈禱》《Kiss The Rain》《夢中的婚禮》《音樂盒之舞》等鋼琴曲或者班得瑞的自然之聲系列純音樂,把幼兒從混沌的睡眠狀態中蘇醒過來,恢復精力,播放時間在14:20左右,時長三五分鐘左右。比如:中一班選用班得瑞的鋼琴曲《清晨》,開頭是一段小鳥叫聲,清新氣息撲面而來。老師告訴幼兒:那只小鳥在叫,讓我們大家醒過來吧(因為剛醒允許大家在床上多躺一會兒,或者也可以輕輕地叫醒旁邊的小朋友)。在優美的背景音樂中,幼兒的互動喚醒和在音樂中醒來的幼兒,都能有愉快的情緒。
2.兒童歌曲——驅散睡意。
兒童歌曲具有節奏鮮明、充滿童趣,旋律和歌詞簡單易學的特點,因此在輕音樂的后面會更換成更受幼兒喜愛、熟悉的兒童歌曲,讓孩子們聽到熟悉的曲子后快樂地行動起來,時長一般三五分鐘左右。幼兒有的還能邊哼曲子邊起床。比如:選用的《毛毛蟲變蝴蝶》、《螢火蟲》等歌曲,因為熟悉度高,寢室里會出現合唱快樂場景。老師告訴幼兒:當美妙的歌曲開始后,不想起床的孩子允許賴床再聽一會,清醒的孩子可以安靜起床,迅速穿好衣服,整理好自己的枕頭、床鋪,動作快的幼兒可以先去如廁、喝水。
3.風格樂曲——喚醒機體。
一些節奏鮮明、旋律優美的樂曲,歌詞耳熟能詳有感染力,又加上是幼兒自主挑選的蘇醒操音樂深受孩子的喜愛的,如《中國功夫》、《兔子舞》、《小蘋果》等、這些音樂帶有動感,有一種能激發動一動的欲望,因此這個時候對于最后幾個未起床的孩子是很有激勵的作用。
在活動的過程中,主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快樂的表演和配樂;或者同伴間的呼叫、留位都是提醒幼兒加快動作的。如,小二班在進行蘇醒操,采用“我是小小領舞王”的形式,即當天做操最完整、最精神的兩個小朋友可以作為第二天的領舞,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刺激孩子們以較快的動作起床,并以最佳的狀態投入蘇醒操。又如,大三班集體舞中兩兩組合或小組互動的方式,讓幼兒們在蘇醒操還未開始的時候就相互催促:“快點起床,趕緊穿衣服,做操來不及了……”在活動中,喚醒了幼兒機體,在參與運動中變得精神抖擻,對參與接下來的活動積極性高漲了。
(二)設計動感律動,激發蓬勃能量。
在蘇醒操操節的設計過程中,主要是借助音樂的帶動,通過律動等肢體動作,幫助幼兒舒展身體,放松身心,同時也可以幫助幼兒產生一定的運動量,有助于后續的餐點環節。我們主要從蘇醒操操節的時間確定、音樂選擇、動作編排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1.階段性時間確定,使蘇醒操更具自主性。
(1)初期——全園統一。
舒醒操操節播放時間和持續時長將直接影響到其效果,在幼兒園全面推廣蘇醒操的初期,由于老師和孩子們對蘇醒操的接納度和熟悉度都不是很高,園區將時間統一確定為起床后10分鐘進行,持續實踐12分鐘左右。試行一段時間后發現一些弊端:第一,不同季節特點下幼兒會有對睡眠的不同需求。比如在氣溫低下冬天,孩子們對睡眠的需求會比夏季更長一點;第二,不同年齡段幼兒因起床速度快慢不一而呈現兩極端現象:大班幼兒穿好衣服后要等待著蘇醒操操節音樂的響起,小班幼兒音樂響起還有很大一部分孩子還在午睡室……雖然強調一定的自主,但無謂的等待和追趕讓我們看到根據不同年齡段、班級的特征進行調整迫在眉睫。
(2)后期——各班自主。
為了使起床活動安排更加合理、科學,可對全園的蘇醒操操節播放時間進行調整。秉著合理安排一日活動的原則,首先確定蘇醒操操節的時間范圍:小班:8—10分鐘,中班:10—12分鐘,大班:12分鐘,在此基礎上各班老師根據班級和孩子的情況自主確定播放時間。小班幼兒自理能力弱,需要教師幫助穿衣,時間可以稍微晚一點,中大班自理能力強則可以適當提前。同時受季節天氣的影響,各班教師也可以調整播放的時間。
2.多樣選擇,使蘇醒操更具個性化。
(1)海選音樂,豐富園本化蘇醒操音樂類型。
音樂作為舒醒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編中是不容忽視的,不同風格、不同形式、不同旋律的音樂各具魅力,只要讓幼兒從朦朧節奏中逐步向下午點心環節順利過渡,只要是符合幼兒起床環節特點的音樂均可。因此,輕松愉快、悠揚舒緩的輕音樂,活潑的兒童歌曲、節奏鮮明強烈的爵士樂,剛勁有力的武術樂曲等都進入蘇醒操操節的音樂庫,附:幼兒園蘇醒操音樂庫曲目介紹表(見表1)。
(2)精選音樂,確定班本化蘇醒操音樂曲目。
在建立園本化音樂素材庫以后,每個班的老師會利用餐前餐后等過渡環節和幼兒一起欣賞、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曲子作為本班的蘇醒操音樂,在這過程中主要從幼兒年齡特點和機體特點兩方面進行考慮,具體為:
①根據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音樂內容。各個年齡段的老師在選擇合適蘇醒操音樂時,要應兼顧歌詞和曲調的適宜性,挑選出最適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歌曲。在節拍的選擇上:小班可以選擇二拍子的歌曲,中間可以穿插一些三拍子的歌曲;中大班在選擇上可以范圍廣一點,以二拍子和四拍子為主的歌曲,也可以穿插一些三拍子甚至六拍子歌曲。在曲風的選擇上:小班幼兒對音樂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是十分有限,應盡量選擇結構簡單、歌詞朗朗上口的幼兒園童謠類的歌曲;中班幼兒聽辨的分化能力有所提高,逐漸能辨別樂曲的變化,曲風接受范圍有所擴大;大班幼兒聽辨能力更強了,能感受、理解復雜的音樂風格上,可選范圍最大。
②根據機體特點安排合理的音樂順序。機體的蘇醒需要有一個過程,從幼兒生理特點而言,大腦意識皮層尚為完全蘇醒,因此溫柔而輕快的音樂是最好的刺激,漸漸地將音樂旋律過渡到較有動感的歡快節奏旋律,引導幼兒的肢體自然舞動;最后再次進入舒緩的輕音樂中,平穩幼兒的情緒,由此為幼兒健康攝入下午點心做好準備。因此,經過多次研討和實踐,最終將音樂旋律的風格設定為:靜——動——靜,也就是說每個班的操節數量大致為三節,歌曲的基調由舒緩到活潑、濃烈再逐漸趨于安靜。如:中三班選擇《星星的眼睛》、《北斗神拳》、《郊游》三首音樂歌是靜動靜的組合。《星星的眼睛》這首歌相對比較舒緩,動作設計以手部的動作為主,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從午睡的狀態中走出來;《北斗神拳》的旋律以鼓點為主,配以中國武術中的動作念白,剛勁有力;《郊游》則節奏舒緩優美,平穩對接后續的點心環節。
3.層次性動作編排,使蘇醒操更具實踐性。
編排舒醒操的動作時,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切合起床的氛圍,設計一些與之相符合、獨特、優美的動作,把肢體動作與音樂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再根據音樂的段落,加大動作的幅度,提高幼兒活動的頻率,真正起到舒醒操的作用。綜合各年齡段動作設計的要點,將蘇醒操編排形式確定為律動舞蹈類、武術類、集體舞類三種,各年齡的動作設計要點為,附幼兒園各年齡蘇醒操動作設計指導意見表(見表2)。
4.隨意性隊形站位,使舒醒操更具操作性。
因為各班自主播放音樂蘇醒操一般都在教室進行,班級空間位置的局限性大,同時幼兒每天的起床速度快慢不一,所以對于站位沒有特定要求,每個班級都可以靈活安排站位、隊形等。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們會設計出各種“小心機”以保證蘇醒操的質量。比如小班幼兒空間距離感差,容易產生一群人擠在一起做操的情況,因此老師們會在教室拉線條或者貼點方式讓孩子找到合適的位置;大班空間感發展較好,同伴間會有較多情感交流的需要,因此老師會放手,讓孩子自主選擇站位,環形、圓形、同心圓、U型、方形……各種隊形“百花齊放”。
(三)借助合理指導,確保活動實施。
蘇醒操因為在室內進行,由于空間狹窄,室內物品較多,在組織幼兒活動中,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因此,在蘇醒操組織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合理的人員安排,對幼兒進行相應要求和隱形指導,提高蘇醒操活動的有效性。
1.保教結合,貫穿始終。
蘇醒操是幼兒起床和下午點心的過渡環節,為下午游戲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作用;而且保教結合是幼兒園工作的重點,在開展蘇醒操的活動中通過音樂和操節配合,創設意境,讓幼兒身體各器官從沉睡中醒過來,因為不要求整齊劃一的參與,這個方法既滿足動作快、愛動的孩子,又讓動作慢的幼兒有一個緩解期和向往,有利于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因此在這個環節中,對班里的兩位教師和保育員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多次研討,加強共同的配合,以保證幼兒的情緒、狀態和運動量都發揮到最佳,附:幼兒園起床環節教師崗位職責安排表(見表3)。
2.豐富形式,有效實施。
蘇醒操和一般的音樂律、早操環節都較大的差異性,它的參與率、整齊度方面的要求沒有那么高,因此更顯自由和自主,但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幼兒以最大的興趣參與活動,從而保證蘇醒操的有效開展。因此,在蘇醒的過程中我們會設計更多的“花樣”增強孩子們參與的激情。
如,中一班武術操節中“en en ha hou”促使床上磨磨蹭蹭的幼兒迫不及待的加入其中;中三班實行的是進步獎,每天起床進步最大的幼兒可以來帶操,可以自由選擇帶操的站位。這樣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加快幼兒的速度;大一班實行的是“小組PK”的形式,在幼兒自由蘇醒操活動時,哪個組的組員是最快最早到齊開始做蘇醒操的即為勝者,這樣的規則充分調動幼兒參與蘇醒操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幼兒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凝聚力。
三、我們的收獲與展望
(一)自主與有序結合,給幼兒一片自由的天空。
幼兒個體發展差異化是客觀存在的,盡管蘇醒操是集體性的活動,但因為不要求整齊劃一,人數也是隨幼兒的起床陸續增加,動作快的幼兒自主結伴地開始隨著音樂自由扭動起來,而動作慢些的孩子沒有關系,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進入集體,因此自主參與更容易激發幼兒的參與意識。幼兒在音樂的呼喚中自主支配時間,隨著操節律動操節自由舞蹈,隨著熟悉度的增加自主推薦成為主角的“領舞人員”等,發展幼兒的自律行為,真正實現幼兒的自主發展和自主管理。
(二)理論與實踐接軌,給教師一片施展的空間。
在編排蘇醒操的過程中對于提高教師了解班級幼兒生理發展特點、音樂素養的養成、律動操節的編排能力,根據班級情況設計、指導幼兒實施蘇醒操等各方面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當蘇醒操在一次次的教研中走向成熟、效果日益明顯時,教師們發現在這樣愉悅、寬松的氛圍下,老師不再像以往一樣一味地催促孩子,但孩子們卻更加愉快、自主、有序。老師們開始明白,這是因為我們順應了孩子的發展需求和身心特點,把原先一成不變的活動環節做了小小的改變。這個改變撬動了老師們原來根深蒂固的狹隘學習觀和墨守成規,教師對“一日活動皆課程”也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優質的起床環節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提出了挑戰,也對教師的組織能力和保教人員之間的默契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研究將隨著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需求不斷調整、補充、跟進和深入,促使幼兒一日活動更有質量、更有成效。
參考文獻:
[1]李季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2]徐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0).
[3]曹莉,何工.律動學習和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11).
[4]唐華.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中銜接過渡技能的運用[J].家庭與家教(現代幼教),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