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菲菲
摘要:通過課程設置的方式和自主性、教育方法的顯隱性和教育途徑等異同性來比較中美思政課,從而探索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方式,優化顯隱結合新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輔助作用,以期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
關鍵詞:中美 思政課 比較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178-02
任何國家都會從本國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國情出發,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來保持自身的凝聚力。當前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和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其教育影響著世界上眾多國家的發展方向,美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說“無名有實”,通過以公民教育、宗教教育、社會規范教育等名義進行著大量實質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這里且稱為“思想政治相關教育”。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對比研究我國和美國的思政課的異同性,從而借鑒其優秀經驗,對提高新時代思政課的認同感和獲得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比較
美國大學的思想政治相關課程是通過“顯著課程”與“隱蔽課程”兩種方式進行的,“顯著課程”指學校教育中學校公開承認教師講授的學科。美國大學一般會設置有3~5門思想政治相關課程,比如西方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美國與世界、美國歷史、公民與法、科學哲學和實用主義等,3門左右思想品德課,比如大學生生活導論課、社會研究課、職業道德課等。如果和美國大學的政治課程做一個簡單比較,便可以看出:美國大學上大學生生活導論課、公民與法,中國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美國大學上科學哲學,中國大學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美國大學上美國歷史,中國上近現代史綱要;美國大學上美國與世界,中國上形式與政策;美國大學上西方經濟學,中國有些大學會上政治經濟學。美國學者N.V.黒渥勒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隱蔽課程”,指大學生在學校環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知識、經驗和社會規范,通過滲透性方法把政治、道德等內容深入歷史、專業課、文學、地理、社會學等其他課程中和課外校外活動中。我國的學校雖然沒有“隱蔽課程”的說法,但是也比較注重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規章制度、教師形象等方面對大學生的影響。
美國大學的思想政治相關具體課程設置基本是由各州各大學自主決定,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在教學內容上,全國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和統編教材,各州各大學可以根據本州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屬于自己的課程標準并自編教材進行教學。[1]在課程設置上,有的學校甚至有不單獨開設思政課相關“顯著課程”的權利,把思想政治相關課程理論與專業課、通識課、人文課等統一起來進行教學。中國大學有全國統一的大綱和教材,規定這這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和教學重難點,統編的教材存在缺乏區域特殊性、對象針對性和內容可讀性等問題。中國高校在一定范圍中具有自主性,但相對于美國來說,自主選擇權小很多,新課改之后雖有放開教材編寫權,鼓勵一些高校教材區域化、特色化和專業化,但在統一考核的壓力下,使得教材最終不得不忠于大綱,實際操作很難有突破。
二、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較
在美國思想政治相關教育之中,在課堂上,老師一般不會給出統一的道德標準,也不會告訴學生什么是絕對正確或者錯誤,老師充當指導者和引領者,用生活中的兩難問題進行探究和啟發教育,使學生在體驗、思考、感悟中達到既定的道德目標。中國大學教育傾向于直接告訴學生“是什么”,當學生提出質疑或感到疑惑后才告訴“怎么辦”,誠然用“是什么”來強調思政課的階級性和政治性無可厚非,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減少應試說教形式,豐富和發展隱形教育,增加其科學性、藝術性、啟迪性和趣味性。
美國高校要求大學生學習任何一門專業課都要回答三個問題:從歷史視野看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從社會視角來看該課程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的問題是什么?從倫理學角度來分析需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美國高校思想政治相關教育給人一種無政治色彩的錯覺,原因是其思想政治相關工作已基本達到無意識的境界,即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無意識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注重調動受教育者參與思想教育的積極性,而不是用簡單的灌輸來實現其思想教育目標。這里暫且不考慮灌輸是否必要的問題,就這一點,中國大學需要好好學習,中國大學習慣上把思政課與專業課分開,表面上大力強調思政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實際上往往容易給大學生造成誤會,認為思政課的科學性、學術性和人文性不如專業課,從而使得很多大學生重智育而輕德育,重視專業課而輕視思政課。
三、中美思政教育途徑比較
學校德育是主渠道。美國大學思政相關課程設置全面,對課程有著硬性的規定,必須拿到政治科目的學分才能拿到學位,歷史課程是美國學生的必修課。中國高校普遍開設五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包括“思修”“馬原”“毛概”“近現代史綱要”“行策”五門課,必須修滿學分才能拿到學位。由此可見,兩個國家都注重學校在思政課中的主導作用。
家庭教育有差異。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過,一個父母勝過一百個校長。家庭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具有基礎性、普遍性、長久性和滲透性等突出特點。中美在家庭教育上有著較大的差異性,首先內容上,美國家庭教育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身心素質、社交能力、認知能力、情商能力等,而中國的家庭教育上傾向于學校教育內容,從小進行各門功課的補習來提高智力水平和考試分數,忽視非智力能力的培養,雖然也會注重技能培養,但往往不顧孩子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盲目跟風讓孩子被動學習各種聲樂、舞蹈、繪畫等輔導班,是一種畸形的美育。其次目標上,美國家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社會人,孩子能夠擁有獨立處理各種事情的能力。美國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孩子獨立。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讓嬰兒從小單獨睡覺,當小孩學會走路時就要求盡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讓兒童通過打掃房屋、當家庭保姆、派發報紙等做一些勞動來承擔家人小主人的角色,上高中之后就鼓勵他們外出兼職掙錢來貼補自己的生活費。[2]相對于中國而言這并不是一個很高的期望,中國的家庭教育寄予孩子很大的期望,其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人才,擁有遠大的前程。由于這樣的目標,父母會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注重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父母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優質的生活服務,來確保孩子安心學習,多數大學生的家長并不鼓勵孩子大學期間外出打工賺錢,最終導致一些大學生畢業后與社會格格不入。最后教育方法上,美國父母會以平等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權利,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不直接干預其發展,往往予以間接性的引導。中國父母的教育方法往往是以大欺小霸道型的,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投資他們并期待從中取得回報,對孩子成長發展的干涉是直接的說教和蠻橫的訓導,很少用間接性的手段進行引導,這樣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綜上所述給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在課程設置上,堅持統編教材和輔助教材相結合,在現有基礎上擴大高校課程設置的自主權,編寫教師好用和學生好學的系列教材。在教學方法上,優化直接灌輸法,探索間接隱形法,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在教育途徑上,堅持學校教育是主要途徑,注意提升教學質量,同時也要重視家庭教育的輔助功能,優化家庭教育,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成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兩翼”。
參考文獻:
[1]萬蕊.辨析與鏡鑒:中美思政課概念、內涵與方法芻議[J].社科縱橫,2016(1).
[2]lizza Pin.中美家庭教育比較[J].黃磊譯.中華文化論壇,2008(S1).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