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北京市農產品供應的價格目標;提出了保障農產品供應來源、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加強農產品價格調控等平抑農產品價格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北京市;農產品;供應;價格
一、北京市農產品供應的價格目標
北京市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這與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有關,也與農產品供應滯后有關。2001年和2017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人均收入、人均消費分別為1383.3萬、11578元、8923元和2170.7萬、57230元、37425元,16年間分別增長了1.56倍、4.94倍、4.19倍。2001年和2017年北京市的消費總額、吃類消費總額分別為1593.5億元、193.1億元和11575.4億元、2489.3億元,其間分別增長了7.26倍、12.89倍,吃類消費總額增長速度是消費總額增長速度的1.78倍。這一現象表明人口、收入的增加必然導致人們對農產品消費的增長,但北京市農產品價格的增長已經遠高于平均商品價格的增長。
根據這一態勢,抑制價格過快增長應是北京市農產品供應的主要目標之一。農產品價格過快增長對社會有不良影響,它加重了人們的生活負擔,對占絕大多數市民的中低收入人群影響更大。但絕對阻止農產品價格上漲是不可行的,人口、收入的增長必然使農產品需求總量增加,而社會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必然導致人們趨向消費高品質、高價格的農產品。比較合理的目標是減緩農產品價格的增長速度,使農產品消費的增長速度與社會總消費的增長速度保持一致,或使農產品消費占居民收入的比重保持大致不變。要達到這一目標,今后北京市農產品價格的年增長速度較前十幾年應放緩30%-40%。
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涉及農產品的生產、流通、調控等多個方面。為抑制農產品價格過快增長,北京市應重點抓好供應來源、生產能力、流通渠道、農產品物流、價格調控等工作。
二、保障農產品供應來源
北京市農業發展的重點是糧經作物、蔬菜、果品、畜牧、畜牧、籽種、休閑觀光等產業,本地生產的農產品約占供應總量的20%。近年,除禽蛋外北京市農產品的總產量呈下降趨勢。北京市的農業發展不是以增加產量為目標的,而是發掘農業資源的綜合優勢,以此為北京市整體城市功能服務。由于直接用于農業的種植面積的減少,使農產品總產量減少;由于城市發展,使農業用地的價值相對提高;由于生產成本的提高,也使本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下降。北京市農業的優勢在“高、新、特、優”農產品的生產,緊鄰銷售地也使其流通成本較低,農產品所占市場份額也不容小視。北京市農業生產對保障自身產品供應有重要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農產品價格的過快增長。因此,北京市不能放松農產品的生產,在符合首都城市定位前提下充分挖掘農業生產的潛力。
北京市消費的農產品中有80%來自外埠省區,這些省區主要是河北、山東、遼寧、內蒙古、河南、山西和南方省區。糧食產地主要在中原地區和東北三江平原,蔬菜產地主要在河北、山東,水果供應地主要是山東、河北、山西和南方省區,油料、畜產品、禽蛋的主要產地分別是山東、內蒙古、遼寧。近年這些外埠省區的農業生產發展很快,農產品供應能力有較大提升。外埠省區對京農產品供應的主要問題是農產品進京通道較窄,產地與銷地之間的市場化供應體系不健全。近年其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也加大了這些地區對農產品的需求,從而對外埠農產品供應量產生了分流;特別是天津、河北的大中城市及未來的雄安地區對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有明顯的阻隔作用。外埠省區對保障北京市農產品供應的意義重大,在北京市自身農產品供應能力下降時就更為重要。北京市應繼續加強與外埠省區的合作,逐步向西北外埠省區擴展農產品供應地。北京市應扶持外埠省區的大中型農產品流通企業,使自身的農產品供應網絡向下延伸;在產銷合作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增加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數量。
三、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
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使供求關系保持合理平衡,是抑制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的根本途徑。長期以來,北京市及周邊省區在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上成績巨大。取得這些成績的主要手段是改進農業生產技術與管理,在糧食、蔬菜、果品種植中選育優良品種,在畜產品、禽肉生產中采用集約化養殖,在生產作業技術上改造中低產田、提高機械化程度、推廣農業適用技術、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在農業生產管理上促進規模化、精細化、產業化。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北京市作為文化教育中心,擁有優越的人才資源和農業技術研發條件;北京市的籽種產業、農業新技術產業、信息產業都很發達,擁有很強的技術和管理創新能力。北京市不僅要利用自身優勢促進本地農業生產發展,還應加強農業生產技術與管理的成果向周邊省區的擴散。
與擴大農產品生產規模相比,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消費需求之間的協調是人們常常忽視的領域。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大白菜、蘿卜等低端農產品的消費量已經降低。一些精品特色農產品的成本高、價格高,還難為廣大消費者接受。蒜、姜等農產品受到惡意炒作,打破了常規的供求平衡。一些地方政府過于看重當地資源而不顧市場需要,片面發展某些產業而造成產能過剩。部分農戶以獲取國家補貼為目的建設農業設施,而未將這些設施在生產中有效運用。生產與消費需求之間缺乏協調間接地造成了產能浪費。為此,北京市應徹底開放市場,使農產品消費需求準確、及時地傳達給農產品產地,協助農產品產地適應北京市農產品市場的發展變化。
四、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北京市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其效能直接影響北京市農產品價格。北京市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由一級和二級批發市場構成,新發地市場作為進京農產品的門戶,承接了北京市80%的農產品供應量。新發地市場成為一級批發市場,有其合理之處,也有其先天不足。北京市西部、北部是山區,東部、南部是人口密集和農產品種養殖發達的廣闊平原,一級批發市場位于東南部是正確選擇。但新發地市場的交通條件并不優越,特別是缺乏鐵路。新發地市場由15位農民創辦,開始就缺乏政府基因,日后千余人中低素質員工較多。新發地市場主要采用攤位對手交易,交易手段和管理方式都不先進。批發市場是北京市農產品供應的瓶頸,要提高農產品供應效率,就必須拓寬流通渠道。拓寬流通渠道的關鍵是增加批發市場,特別是一級批發市場。北京市可以在東南部的扇形區域內建設2-3個一級批發市場。雖然同時具備公路、鐵路、市場面積條件的地理位置較少,但依托國道、鐵路之一的位置還有;可以利用幾個批發市場的優勢互補,形成多渠道的一級批發市場體系。在批發市場內部,改進交易手段和管理方式對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有重要作用。新發地在河北省高碑店建設農產品物流園區的規劃設計和現代物流管理經驗值得借鑒。
農超對接在北京市農產品流通扮演著另一個重要角色。農超對接在北京市已經有近十年的歷史,其本意是農業專業合作社與生鮮超市直接掛鉤,將農產品不經由批發市場而在零售端進行銷售。農超對接減少了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零售價格,對滿足居民消費需要有重要作用,但農超對接仍存在不少問題。在生鮮超市,特別是小型超市和社區菜市場中多數農產品的進貨來源是批發市場,而非農超對接。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農戶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大多遠離城市,開拓城市農產品市場的能力較弱;生鮮超市,特別是大型城市的進入難度大、附加費用多。因此有必要建立第三方機構,通過提供信息、洽談聯絡、組織物流、財務結算等,協助農戶和農業專業合作社進入生鮮超市。
五、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
北京市農產品終端價格中有30%以上是運輸成本,提高農產品運輸效率對降低農產品價格有直接意義。北京市的農產品主要依賴公路運輸,經由鐵路的運輸量較少。北京市是我國公路運輸樞紐之一,由京向外有十幾條輻射狀國道和公路主干道,公路交通條件十分優越。北京市每天有3萬多輛汽車從事農產品運輸,但這些車輛多數噸位小、載貨量少,運輸時汽油費、過路費較高,另外還有較高的車輛折舊和其他雜費。外埠進京農產品的運輸路線不是最短線路,而是要經過多個批發市場的曲折路線。在每個交易環節,農產品都要裝車、卸車、清理、包裝,這也增加了人工和搬運成本。在批發市場,運輸車輛需要等待交易完成,因而駐留時間較長。城區內的農產品運輸多采用封閉型箱式貨車,這種車輛載貨量更少、運輸效率更低。提高農產品運輸效率是一個復雜問題,需要從多方面采取措施。開發專用車輛,采用集裝箱式的運輸能夠減少裝車、卸車過程。交易與物流相分離,農產品直接從產地運往銷地可以縮短運輸路線。快速質檢、快速交易可以減少車輛在批發市場的駐留時間。城區內專業化農產品配送可以優化運輸過程,提高運輸效率。
存儲是關系到農產品價格的另一物流因素,它與農產品的損耗和價格波動有關。農產品容易腐爛變質,其損耗會攤入成本。農產品成熟具有季節性,銷售淡季和旺季會形成價格波動。北京市農產品存儲設施長期不足,缺口達到50%以上。在零售環節,超市因缺少場地和設施而不能像存放其他商品一樣長時間存放農產品。在批發環節,批發市場中的冷庫、倉庫主要用于周轉而非長期存儲農產品。在產地,農戶自建的倉庫一般容積較小、設備簡陋。農產品存儲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存儲設施建設成本很高而農產品本身價值較低,如果存儲時間較長,存儲費用可能會高于農產品本身價值。農產品存儲風險也高于其他商品,一旦存儲期間腐爛變質,冷庫、倉庫付出的賠償可能高于存儲費用。因此,僅憑盈利目的,人們很少愿意建設和經營商業性冷庫、倉庫。北京市政府應將建設農產品存儲設施視為公益事業,這是從物流角度平抑農產品價格的重要措施。
六、加強農產品價格調控
農產品與一般商品的明顯差異就是農產品關系到社會民生,因而農產品供應不是單純的市場活動,政府參與農產品供應是必不可少的。
多年以來,北京市農產品供應政策中含有刺激價格上漲的成分,例如限制運輸車輛進京、嚴格的市場準入政策、繁瑣的交易手續等。這些政策增加了農產品供應難度,變相地減少了農產品供應量。政府對農產品價格的調控方向必須明確,農產品供應政策要與抑制農產品價格過快增長的目標相一致。
北京市農產品的市場活動中也含有擾亂價格的因素,例如流通渠道過窄而形成壟斷經營、批發市場中的經銷大戶欺行霸市、各級經銷商為牟取暴利而抬高價格、農產品的投機炒作等。這些行為破壞了農產品市場的穩定秩序,加大了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政府應致力于建設穩定、高效的市場體系,打擊市場活動中的不良行為。
農產品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會出現幅度不同的波動。北京市政府在價格穩定時應減少對市場的干預,但在價格出現異常時必須能夠及時進行調控。出于抑制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的目的,大多數市場調控應是增加農產品供應量。短期調控措施中較為有效的是增加農產品儲備,當價格過快上漲時釋放這些儲備。中期調控措施中較為有效的是增強農產品的調運能力,在市場出現短缺時能夠及時使外埠農產品進京。長期調控措施中較為有效地促進產業發展,通過產業規劃、區域協作來增加農產品的生產、供應能力。
作者簡介:王紹飛,副教授,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