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我國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地區的勞動生產率大大提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于農村地區的競價發展而言,雖然也可能存在一些不成功的嘗試,但是總體上看還是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本文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分析出發,探究新時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勞動生產率
現階段,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在黨和國家的政策指引和幫助下,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得到了有效調整,農村地區也能發揮區域優勢、特色產品優勢、文化資源優勢、品牌優勢等等,實現農業勞動生產率快速提升。雖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但總體發展趨勢良好。
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分析
近年來,我國正在不斷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幫助農村地區實現產業轉型和發展,取得了突出成效,幫助廣大農村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就拿貴州省鎮遠縣來說,近年來,該縣緊緊圍繞省、州關于農業結構調整暨產業扶貧工作的安排部署,按照“五步工作法”的要求,牢牢把握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持續優化產業結構,產業扶貧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目前,建設各類作物示范點97個,其中縣級示范點5個,鄉鎮級示范點50個,村級示范點42個。共調減籽粒玉米4.12萬畝。其中:種植烤煙4.28萬畝;種植蔬菜9萬畝,調減玉米0.99萬畝;種植花卉1.1萬畝,調減玉米0.45萬畝;種植水果6.67萬畝,調減玉米0.73萬畝;種植中藥材2.28萬畝,調減玉米0.6萬畝;種植茶葉1.65萬畝,調減玉米0.06萬畝;種植食用菌350畝,調減玉米0.0071萬畝;種植花椒、牧草、雜糧等其他經濟作物3.29萬畝,調減玉米1.28萬畝。出欄生態禽50.65萬羽、禽蛋468噸、優質肉牛8676頭、生豬6.8萬頭。
各地農村結合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大做農文旅一體化融合文章。按照地區旅游的產業布局,傾力打造旅游觀光產業帶,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業產業“接二連三”深度融合發展,更多農民群眾吃上旅游飯、發上旅游財、享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碩果。
二、新時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有效對策
1.強化宣傳工作,實現部門聯動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發揮對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積極影響,必須首先要突出宣傳發動,強化氛圍營造。通過召開會議(以會代訓)、走村串戶等方式向經營主體發放《地區(扶貧)產業結構調整宣傳手冊》。組織召開縣、鎮、村、組四級宣傳動員培訓會,提高群眾積極性和參與度,擴大宣傳面,提高知曉率,讓更多的農戶了解生產種植技術,知曉扶持政策。
此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要體現部門聯動,強化協作配合。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已開展業務培訓,培訓縣級農技人員、鄉鎮農業技術骨干。縣督辦督查局牽頭對十鄉鎮及相關縣直部門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專項督查。縣生態文明局(林業綠化局)已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種植圖斑勾繪培訓。通過多部門聯動,切實提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效率,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升。
2.推動產業化進程,發展龍頭企業
當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要以重點產業為突破,加快產業化進程。按照產業全覆蓋和“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生態家禽、油茶、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中藥材重點產業。抓好基地樣板建設,強化產業龍頭帶動。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要求,集聚資源優勢,綜合運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以地區農業示范園區、生態園、產業示范園區和高釀稻田養魚示范園等建設為引領,加快推進地區蔬菜產業園區、坪地和其他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步伐,積極推動優勢特色產業上規模、上水平,把地區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3.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結合地方的地域和氣候特點,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現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發揮地區的農產品發展優勢,實現地區農業產業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例如,貴州省黔西縣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實現農業老公生產率的提升,可以大力發展經果林產業。以種植李子、獼猴桃、櫻桃為主,重點布局在高速公路、成貴鐵路沿線、旅游景區周邊及重要水源地附近,計劃種植10萬畝,遍及全縣14個深度貧困村,可帶動貧困戶12000余戶48000余人,目前已建立縣鄉級示范點49個,完成種植9.1萬畝。蔬菜產業也是該地的特色產業。以種植香蔥、大蔥、食用菌為主,主要布局在主要公路及縣、鄉、村公路沿線,集中打造連片種植規模5000畝以上的金碧鎮香蔥、林泉鎮大蔥2個核心示范基地。目前已建立縣鄉級示范點38個,完成種植5.01萬畝。黔西縣還可以依托地區的優勢,大力發展種草養牛產業。以種植皇竹草系列、紫花苜蓿為主,主要布局在貴畢公路、國省和縣鄉道沿線,規劃種植牧草8萬畝,主要采取“2+1+3+1”模式發展,即種植2畝高產牧草加1畝優質牧草養3頭牛帶動1戶農戶發展。目前已建立縣鄉級示范點17個,完成種植7.77萬畝,恒大集團援建的9個養牛場,由縣平臺公司運營管理,第一批3927頭黑安格斯母牛已運抵養牛場。該縣的中藥材產業也比較有名。以種植丹參、葛根、百合、何首烏、前胡為主,主要布局在鐘山、新仁、洪水、重新、素樸、永燊等鄉鎮,由公司或合作社負責實施,目前已建立中藥材類示范基地4個,完成種植0.65萬畝。此外,還可以繼續大力發展高粱產業。規劃種植酒用高粱6萬畝,主要布局在貴畢公路、國省和縣鄉村道沿線。目前已建立高粱示范基地11個,種子、化肥、農藥、地膜等物資已準備到位,整體完成率達100%,已開展育苗工作。
通過因地制宜的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是切實可行的,各地要以地區的特色農業生產模式為基礎,打造特色生態農業,促進農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
4.加快土地流轉,推動規模化經營
目前農村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比較分散,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不足,對此,政府要進一步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推動規模化的經營模式發展,積極轉變農業經營方式,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以地區農業發展特色產品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多渠道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發展,著力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帶領群眾走致富路。
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的加快,農業生產正加快從小農經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出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催生生態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等許多新業態。地區專業合作社可有效地整合土地種植特色農作物;開辦集種植、養殖、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為一體的休閑農莊,打造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風向標,土地和人力資源的高效整合,促進土地的利用率和勞動力輸轉,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三、總結
現階段,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正在穩步開展,農村地區要抓住產業調整的機遇,加快進行產業轉型發展,提升農業產業生產率,才能有效提升經濟效益,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促進產業化發展,打造農業產業品牌,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成德寧,李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J].經濟問題探索,2016(11):148-153+172.
[1]王喬喬.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增長[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 2017(21):20-20.
[3]劉后平,鄧霞.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效應分析——基于四川省數據的實證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6(5):1336-1342.
[4]黃敬然.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 2016.
作者簡介:胡美玲(1982.10- ),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財稅理論與政策、稅收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