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利用安徽省統計年鑒2010年-2016年相關數據,觀察安徽省產業結構的變遷以及利用回歸定量分析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安徽省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長期來看,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最大,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小。根據分析的結果,對安徽省產業調整發展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安徽省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產業結構變遷;經濟增長;回歸分析
一、引言
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關系密切,產業結構以經濟增長為目的,經濟增長需要優化產業結構,彼此相互服務,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進步。根據專家學者們的研究,資本積累與勞動投入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但是要素在產業之間的流動更是影響三次產業的產出,進而影響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實施的供給側改革便包括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消費升級。因此研究分析三次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的影響是有重要意義的。
對產業層次進行合理規劃調整,實現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旨在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度化發展。隨著改革開放與國家政策的實施,安徽省不斷深化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尤其是省會合肥與蕪湖,近幾年經濟增長尤為迅速,所取成果有目共睹。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各地區應因地施調,針對本區域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做出最合適的調整。為保證正確性,本文涉及到的所有原始數據皆出自安徽省統計年鑒,旨在分析安徽省產業結構的變遷、當前產業結構現狀以及安徽省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推進作用。
二、安徽省產業結構變遷歷程
安徽省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為全面觀察安徽省產業結構變遷,本文從改革開放開始描述安徽省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歷程。安徽省作為農業大省,在改革開放之前,農業是安徽省主導產業,后緊隨改革開放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工業,第一產業比重迅速縮減。第二產業隨著工業化發展,資金、勞動、技術大量投入,比重逐漸上升,并逐漸超過第一產業,成為安徽省主導產業。服務業則相對滯后,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以及經濟實力,服務業仍處于緩慢增長階段。后期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推進,農業比重仍在快速下降,第二產業平穩發展,第三產業則開始奮起直追,一度追平第二產業。但在短暫的趕超后,為追求快速地發展,又開始加大工業的投入,安徽省成為工業型大省,此時農業所占比重已經極低,服務業即使在發展,也與工業發展速度相差甚遠。直至近幾年,隨著經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做后盾,資金、勞動力大量流入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迅猛,與第二產業并肩。
下圖是安徽省三產對GDP的產業貢獻率折線圖,即三產增量分別占GDP增量的比例,從中可以看出,第二產業發展已處于瓶頸,出現疲態,而服務業則開始大放異彩,帶動經濟的發展,產業欣欣向榮,可以預測未來安徽省產業結構將停留在“三二一”狀態。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律,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會促使就業人口按照第一、二、三產業順向依次轉移,主導經濟也按照該次序發展。回顧安徽省產業結構的變遷歷史,更是進一步佐證了定律的正確性,也說明安徽省產業結構是在逐漸發展的。
三、安徽省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
1.研究模型建立
為研究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各個產業部門與技術等因素所產生的生產函數為
(1)數據說明
本文為了研究經濟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自安徽省統計年鑒選取了2010年-2016年三產產值與GDP變動數據進行研究,根據相關系數矩陣可知,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高,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影響,因此對各變量進行對數變換,后采用OLS方法估計模型參數。
(2)回歸分析
該模型定量分析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本文利用eviews軟件對數據作回歸分析。
模型估計結果如下:
根據回歸結果可知,生產總值與三次產業產值存在均衡關系,且呈正相關,但促進效果彼此有較大差距。從增長彈性來看,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分別為:0.21、0.47、0.36,即: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第一產業產值每增加1%,GDP產值平均增加21%,第二產業產值每增加1%,GDP產值平均增加47%,第三產業產值每增加1%,GDP產值平均增加36%。
從拉動效果上來看,第二產業對安徽省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果最強,第三產業稍次于第二產業,第一產業最小。從工業化發展的階段來看,安徽省此時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第一產業比重逐漸縮小,第二產業比重也在繼續下降,第三產業繼續快速發展,該模型結果與現實大致相符。
表2 產業貢獻率
上述模型為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推動的長期平均效果。根據具體產業貢獻率數據(表2),第一產業的產業貢獻率在近幾年一直處于穩定的范圍內,但貢獻率較低,在3%與6%之間波動,總體仍處于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也一直呈現下降的趨勢,且下降的速度較快。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處于快速增長階段,甚至已經趕超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正在迅猛發展,安徽省當前產業經濟結構是以“三二一”為目標的,這符合產業結構正常變遷的規律,順應發展趨勢。這是安徽省積極貫徹實行“十二五”規劃的結果,也為“十三五”提供了良好的開端。
四、安徽省產業升級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農業現代化是指將傳統農業轉向現代化農業,將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運用到現代農業,利用科學的管理體系,改造出一個科學性、高效率、綠色環保的農業體系。從產業結構的變遷可以看到,農業的發展規模是逐漸縮減的,如何利用有效的資源獲得更多的利益,提高效率是重要內容,而如何打造現代化農業,提高機械化水平則是基礎。隨著時代的變化,農業從技術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向技術水平較高的集約型農業發展,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減少人力成本、時間成本,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科學的管理模式更能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把傳統農業打造成綠色農業、生態農業。
2.貫徹供給側改革
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消費結構與民眾需求不符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針對上述矛盾,安徽省也存在。供給側目的是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以提升產品質量,最終加快經濟的發展。安徽省應深刻貫徹實行供給側改革政策,因地施策,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調整,解決歷史沉疴,發展經濟。
3.服務業多元化發展
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對其質量要求也逐漸提高,作為高附加值產業,服務業在推動經濟發展的方向上貢獻巨大。隨著經濟發展進程加快,服務業范圍不斷擴大,互聯網也為其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對服務業多元化發展的需求來源于人民對多元化生活的向往,在滿足物質需求后,精神需求就納入了人們的生活中。安徽省服務業發展水平不算太高,現代化水平較低,要想實現現代化服務建設,多元化滿足人民需求則是必要的環節。
4.實施創新驅動
創新促進社會發展,創新內容的進步就是社會的進步,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思想創新,打破固有的模式,探索新的發展方向。自從“十一五”提出要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實現高度合理化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創新驅動經濟就一直是產業調整的重點方向,至今也取得驚人的效果。安徽省要實現經濟快速健康增長,需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技術新跨越,增強競爭力。
5.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技術上的創新越來越重要,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更是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方面。高新技術產業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對于民生、經濟都有重大意義,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更是明顯。高新技術本身作為一項產業,可以對原有技術加以改進,投入生產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推擠技術產業的發展。高新技術是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想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是最總要的,安徽省應積極招賢納士,防止人才外流的同時,吸引專業人才的流入。
參考文獻:
[1]王文哲,韓玉剛.安徽省產業結構演變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7(08):142-145.
[2]杜席,趙春雨.安徽省產業結構與城鄉居民收入差及消費差的關系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6,29(05):106-110.
[3]倪丹丹.新常態下安徽省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38(07):57-60.
[4]高遠東,張衛國,陽琴.中國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地理,2015,35(06):96-101+108.
[5]黃亮雄,安苑,劉淑琳.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基于三個維度的測算[J].中國工業經濟,2013(10):70-82.
作者簡介:侯美婷(1996.11- ),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