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闊?舒曉惠
摘 要: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金融監管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金融安全性和效率性的平衡是金融監管目標的核心?;诖?,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宏觀審慎和金融消費者保護的角度出發,通過已有理論并結合我國的金融監管模式,認為完善金融監管的指標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金融監管;宏觀審慎;指標體系
一、引言
金融監管是指金融監管部門依法對金融機構的進入、經營情況以及市場退出等采取監督管理的措施。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現單個金融機構的風險可造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因此只有做好系統性風險的防范和應對,才能確保金融業穩定的發展。宏觀審慎的金融監管出現,說明了單個金融機構的穩健發展并不能說明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因此,基于宏觀審慎的金融監管指標體系可以幫助監管機構識別系統性的風險和合理的調整相關政策,更好的確保金融業的穩定性。綜上分析,健全的金融監管措施和完善的監管指標體系對確保金融業穩健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文獻綜述
金融監管機構都有相應的監管目標,由于各國的監管方式和監管的重點不同,因此世界各監管的具體監管目標不同,但是各國的監管共同目標是一致的,目的就是建立健全的金融監管指標體系,促進金融業的穩定發展、提高金融效率、防范金融危機的產生,從而促進金融業的快速發展。
1.對金融監管目標定量分析研究
在對在對金融監管目標定量分析方面,包括宏觀金融穩定、微觀金融穩定、金融體系效率等方面,Hilbers,kruger和Moretti(2000),Evans,leone,Gill和Hilbers(2000)提出了宏觀審慎目標是金融監管定量分析的重要目標,并認為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并不是僅通過單個金融機構的風險加成來的,葉永剛和張培(2009年)首先利用定量的方法研究金融監管,并建立了金融監管的指標體系,建立金融監管目標的基礎上,選取GDP、資本充足率、2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率等多個指標構建指標體系,并選取相應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張鵬、解玉平、宋樞楠(2012年)提出衡量金融監管有效性的分析方法,從安全性和效率性目標出發,通過選取相應的指標構建金融監管指標體系,衡量了日本(2000年-2009年)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得出該地區的金融監管與其金融業的發展不相符合,建議盡快對金融業的效率進行限制。孟飛(2014)指出通過分析美國、英國的在金融監管領域適用的成本分析的制度結構,提出我國的金融機構應從內部機構的設置、金融監管政策及其成本收益分析、對已經制定的監管制度進行效率評估等三方面進行實施。
2.基于宏觀審慎的金融監管研究
基于宏觀審慎的角度的金融監管不同于微觀審慎監管,微觀審慎監管只關注于單個金融經濟體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單個的金融機構的經濟危機的出現可能會帶來整體性的金融風險,而宏觀審慎金融監管基于防范和應對系統性的風險出發。羅玉冰(2012)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源于微觀審慎的金融監管不恰當,因此建立基于宏觀審慎的金融監管的指標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并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國的宏觀審慎的監管體系。馮超(2016)分析了系統性風險產生的原因及銀行金融風險的特點,并認為基于宏觀審慎的金融監管對防范銀行的系統。張天頂、張宇(2018)認為宏觀審慎金融監管不要只關注于系統性風險的防范,還要具有在系統性風險發生后降低處理不利影響的能力。
3.基于消費者保護的金融監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各國逐漸開始關注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權益,并出臺和制定相應措施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鄭博、黃昌利、李易(2018)認為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重要程度影響著國家的金融服務水平,同時研究了多個國家的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水平,并總結了影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水平的因素。林玲(2016)認為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并通過分析國際關于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經驗,并建議完善我國關于保護金融消費者的相關法律法規,從而加大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力度。
三、金融監管指標體系的研究
選取指標體系時應遵循科學性原則,同時指標的選取應該遵循監管的三大目標體系:維護金融業的運行穩定、保護公眾的利益、維持金融業的公平競爭。面臨如今系統性的風險,基于微觀審慎的金融監管已經不能滿足,因此必須要基于宏觀審慎的角度完善金融監管的指標體系。我國實行“一行三會”的監管體制,從監管目標來看上,四個相關部門都制定了各自領域的監管規則。從下表可以看出,但眼下,隨著我國金融業業務層面混業經營的趨勢加劇,現實中,“一行”專注貨幣政策制定和實施,“三會”則分別覆蓋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金融業的改革的速度不斷提高,金融監管機構大致都認為一個完善、健全的金融監管體系是保證金融機構穩定發展的前提,從而才能保護存款人的利益,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結合以上分析,金融監管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基于宏觀審慎、金融消費者保護的角度出發,選取相應的指標體系,可以選取GDP、通貨膨脹率、存貸款余額等指標反映宏觀金融的運行情況;基于金融消費者保護角度出發,應選取法律意識的普及度、金融服務的普及度、金融業發展規模等相關指標。同時,并結合我國的“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模式,各監管機構應制定標準統一的監管標準,加強各監管部門的協調性,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同時,應加強中國人民銀行的審慎監管的職能,加強人民銀行識別和處理系統性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鄭博,黃昌利,李易.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國際比較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8(03):163-175.
[2]曹鳳岐.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監管體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57-66.
[3]葉永剛,張培.中國金融監管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金融研究,2009,(04):159-171.
[4]江春,許立成.金融監管與金融發展:理論框架與實證檢驗[J].金融研究,2005,(04):79-88.
[5]張天頂,張宇.宏觀審慎監管、系統性風險及國內外金融監管實踐及啟示[J].證券市場導報,2018(04):61-68+78.
[6]張鵬,宋樞楠,王紅帥.日本金融監管有效性的衡量(2000年--2009年)--基于金融監管指數的分析方法[J].金融經濟,2011,(24):95-97.
[7]林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國際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浙江金融,2016(01):61-65.
作者簡介:李洋闊(1991.10- ),男,河北邢臺人,吉首大學統計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統計;通訊作者:舒曉惠(1974.01- ),男,湖南溆浦人,經濟學博士,教授,懷化學院經濟學院院長,研究方向:金融統計與時間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