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不斷成長和進步使得金融領域的局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帶動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而且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各種便利,本文探討第三方支付平臺對中國金融體系帶來的利弊影響,并針對其對我國金融體系產生的不利影響做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平臺;金融體系;影響;對策
一、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概述
1.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定義
第三方支付是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資金“中間平臺”,是在銀行監管下保障交易雙方利益的獨立機構。在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交易中,買方選購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后,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
2.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分類
線上支付:線上支付方式主要還是通過網絡來實現用戶之間的在線貨幣支付流程,以及在線支付在有些情況下也被用來幫助在線支付客戶之間進行傳遞信息,當然也能夠在平臺之間進行轉移資金。更高水平的在線支付包括許多直接由在線銀行支付,以及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間接支付的在線銀行。
線下支付:主要是借助于非互聯網手段完成對所購產品的支付。現在大多數的互聯網下單的交易,如美團訂單、京東訂單,它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于互聯網完成的線下支付,在經濟發展的當下社會,線下支付的表現形式不止局限于一種,也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包括POS機刷卡支付、拉卡拉等自助終端支付。
二、第三方支付平臺對我國金融體系的不利影響
1.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影響國家政策調控
第三方支付平臺作為經濟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標志,它在我國電子支付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電子支付發展最為迅速的時間是2004年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寶平臺服務,它的日交易量由2005年的10000筆到2016年6月末的1100萬筆,增長了1100倍,而在2016年的時候日交易額竟高達1200億元。我國的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的實施在一些方面也受到了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影響,因為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會同其他形式的電子貨幣、電子支付共同作用,這些都會影響央行對貨幣供給量調控,甚至會牽制國家對貨幣的需求量。
2.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影響社會貨幣供求
第三方支付平臺在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流通中是負責電子貨幣發行的;如果客戶有需求,個人可以在自己的電子賬戶中根據需求進行充值購買電子貨幣;以第三方支付為主要業務的商家企業主要是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最后通過第三方支付的中介商獲得貨款。當然獲得的電子貨幣可以和現金之間進行流通,可以轉化為現金甚至可以提現到銀行卡賬戶中,也可以將電子貨幣留在賬戶中進行下一次的交易。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可以和現金通貨以及存款之間相互流通、轉換,而現金和存款的變動必然會引起貨幣乘數的波動,最終能夠導致貨幣供給量不能趨于穩定。
3.第三方支付網絡信用對傳統信用體系帶來了沖擊
在電子商務活動中,交易雙方進行資金交割主要是通過第三方支付,但前提條件是雙方和第三方支付合同合作的基礎上,由于我國第三方支付網絡信用監管體系不健全,這就很可能會造成第三方不履行合同規定的道德風險。像在合作中,由于第三方支付服務商經營不善或風險管理不得當造成不能履行合同的相關責任,如私自動用客戶資金,這些行為都會損害客戶的相關利益。與此同時,第三方支付企業掌握了很多交易雙方的信息和數據,一旦這些信息被泄露,都會給客戶帶來很多潛在的隱患。除了這些風險之外也會造成套現風險、洗錢風險、技術風險,這些所有的風險都是及建立在第三方支付網絡信用的基礎上。
三、第三方支付平臺對我國金融體系影響的對策
1.完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法律監管體系
明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法律地位和經營業務。國家政府應該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支持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從法律的角度上確定第三方支付的身份和地位的,給予第三方支付平臺法律保障,合理明確的規定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經營業務和范圍。同時也要針對保護客戶的利益和隱私制定相關的法律,給客戶足夠的安全感,抓住客戶的心,明確分工客戶和第三方支付平臺間的權利和義務。
建立高效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監管體系。要杜絕商家將客戶的沉淀資金用來貸款、融資或用在其他非法事情上,并且指定要由銀行對客戶的沉淀資金進行保管監管,同時建立第三方支付保證金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要求在客戶的開戶行要有一定的資金,如若出現意外,銀行可以馬上凍結這資金用來防止意外的發生,時刻要以保障客戶的資金為第一準則,不能因第三方機構存在風險使客戶蒙受損失。
2.健全第三方支付機構內部控制機制
建立有效的了解客戶制度。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充分利用人民銀行建立的系統對客戶的身份信息進行驗證,要避免有些客戶通過不合法的手段在網上進行非法交易。
加強對員工和崗位的內部控制管理。在機構內部先建立崗位制度,明確清楚的劃分好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職責和要求;加強公司內部學習,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做法,組織員工學習并及時完善和調整工作方法和思路;最后要加強對員工的職業道德培訓,這樣不但使得員工有控制內部風險的意識,同時可以防止發生道德方面的風險。
建立內部控制的監督評價體系。第三方支付平臺應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檢查,在檢查過程中如果檢查出違規、險情或存在潛在危險時,及時上報,并提醒相關負責人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同時也要善于利用內部控制的評價結果和數據分析,持續提高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性。
3.增強第三方支付機構交易系統的安全性。
雖然第三方支付在生活上提供了很多的商業便利,但還是存在一些風險,如客戶重要信息的安全問題,在第三方支付不斷向前創新的時候,各個平臺都要充分發揮各自所擁有的優勢,共同應對存在的風險,共同探討出一套解決方案,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4.促進我國金融結構的優化
第一,提升金融效率,增強經濟穩定性
金融效率指金融部門的投入與產出。如果在進行金融效率提升的同時沒有進行資源的合理分配,這對促進經濟增長沒有做出任何的貢獻,反而是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在某些程度上來說政府強行介入是為了更好的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在更多的時候卻對金融體系造成了干擾,導致出現了金融抑制和制度歧視的情況。因此,優化我國金融結構,可以提升金融效率。
金融結構的變化、金融市場的變遷、金融工具的創新以及籌資方式的改變都會涉及到金融穩定。因此金融結構一旦失去平衡金融的穩定性必然會動蕩;相反,金融結構處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時,金融體系的一切相關活動和創新都是在促進結構的優化,所以增強經濟的穩定是優化我國金融體系結構的首要步驟。
第二,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增強金融穩定性
信息的不完全問題一直都是我國金融操作的首要問題,所以要不斷地改善金融監管體系,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加強管理,促進金融行業的飛速前進,防止在金融市場進行高效運行的時候出現一些擾亂信息完整性的情況,這也可以不斷地穩固金融的穩定性,避免出現實體經濟的金融危機。
第三,整改金融市場比重,均衡發展
結合我們國家金融體系的現狀,想要提高金融結構的高度化,就需要著手提高非銀行金融結構比率、證券化比率和高級金融工具比例,平穩的推動各個要素結構的均衡進步,積極地開展能夠金融制度創新的活動,合理優化我國的體制改革。
第四,優化我國金融結構的實施方案
時刻關注市場的情況,深入金融市場,做到以市場的多樣化需求為指導方針、將金融和結構的優化和金融市場的優化作為首要步驟,當作是重點進行調整和創新,根據優化的步驟不斷進行國內各個方面的制度創新,建立和當下中國經濟情況相符合的金融框架體系,不斷調整政策性金融和市場性金融在結構上、經營范圍和相關法律法規等角度的比重,同時也要建立一些金融監管的管理制度,基本形成符合我國戰略意圖的國有金融資產管理“有進有出、有增有減”和絕對與相對控股的格局。
參考文獻:
[1]趙穎.第三方支付模式分析及問題探索[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2006.
[2]徐明.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風險與監管[J].金融與經濟,2010,(02):80-82.
[3]謝瑤華.我國第三方支付的現狀、風險及控制對策[J].財會月刊,2017:8-9.
[4]陳娜.我國第三方支付的發展現狀、特點及監管對策[J].探求,2016:13-15.
[5]李曉妹.第三方支付的風險淺析[J].知識經濟,2011,(07):82-83.
作者簡介:汪嬌(1989.10- ),女,漢族,陜西商洛人,本科,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公司管理、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