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玉升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150080)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普京在2015年的國情咨文中提出了,“歐亞經濟聯盟與上海合作組織和東盟共同建立經濟伙伴關系的構想”,并于2016年6月的圣彼得堡經濟論壇上首次提出了“大歐亞伙伴關系”這一概念。中國十九大的對全面開放格局進行了明確部署,將使中國逐步成為全球開放型經濟大國以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引導者,勢必對全球經濟將產生重大影響。而近年來俄羅斯由于面對的國際政治環境壓力以及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加深,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意愿不斷加強。特別是2015年中俄雙方都表示應把“一帶一路”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進行戰略對接,因此建立以中俄為主導的,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與“歐亞經濟聯盟”為主體的“大歐亞自貿區”,符合中俄兩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意愿,也有助于中俄與相關國家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面對全球經濟經濟復蘇疲軟和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2013年9月中國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并于2015年正式確立了“一帶一路”構想,其規劃建設的六大經濟走廊貫穿整個歐亞非大陸,其中三條經濟走廊與俄羅斯密切相關,由此可見,俄羅斯在“一帶一路”沿線中的地位不容忽視。中俄兩國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是順利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同時中俄的緊密合作必將產生巨大的示范帶動作用,會使更多的國家參與進來。因此,中俄合作共同推動“大歐亞自貿區”建設不僅可以為中俄經貿合作提供一個大平臺,也會加強中國與歐亞非各國家的經濟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加快推進中國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俄羅斯、中亞地區蘊含豐富的能源,便捷的交通與地緣優勢使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日趨增多,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2016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原油5 238萬噸,哈薩克斯坦全年通過石油管道向中國輸送石油超過1 000萬噸;截至到2016年12月,中國—中亞管道向中國輸送天然氣累計超過1 600億立方米,其中土庫曼斯坦是中國天然氣的重要來源國。因此,深化與擴展與俄羅斯及哈薩克斯斯坦等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需要創造一個大環境。而在WTO的框架下中俄攜手共建自貿區,能夠推進高水平的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進而加強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這既保障中國能源安全,又可實現雙方互利互惠,共同發展。
建立廣闊的自由貿易網絡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客觀需求,也是堅定推進多邊貿易格局的舉措。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目前中國是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2016年雙邊貿易額達到4 522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額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目前,中國已與新加坡、智利、秘魯等國建起了自貿區,在此基礎上中國正在進一步推進泛亞太自貿區的建設,因此中俄主導共建的“大歐亞自貿區”應是自由貿易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由貿易網絡可以整合國內外資源稟賦提升創新能力,實現自由貿易突破,提高國際競爭新優勢,使中國繼續保持全球經濟增長的引領者。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推動構建人力類命運共同體”。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需將以經濟共同體為開端。“一帶一路”建設秉承開放、包容、平等、互利、共贏的原則,重在加快形成與沿線國家互利共贏的經濟共同體。因此,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可從打造“大歐亞命運共同體”開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礎。
近年來俄羅斯經濟發展模式雖有一定轉變,但未從根本上實現經濟結構多樣化,經濟發展依舊依賴于能源、資源出口,而油價下跌、美歐國家的經濟制裁使俄羅斯經濟增長乏力,2015年和2016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較上年分別下降了3.7%、0.2%。目前,俄羅斯積極推動中俄之間的經貿合作,并已決定加快實施“向東看”戰略,中俄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也因此進入了新的“蜜月期”。而要從根本上解決俄羅斯的經濟問題,不僅需與中國進行廣泛的合作并把與中國合作視為優先選擇,更需要開辟、擴展中國、中亞、中東等市場,這就需要構建一個大平臺。為此,俄羅斯應充分發揮歐亞橋梁的地理優勢,在逐步開發遠東和西伯利亞的同時,通過自貿區的建立分享亞太發展帶來的利益,緩解多方壓力帶來的經濟下行趨勢。
另外,為應對烏克蘭危機、敘利亞問題以及美歐國家的經濟制裁,2015年以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成立,然而“歐亞經濟聯盟”難以發揮有效作用,這緣于,一方面,聯盟成員國較少,市場、資金、經濟總量有限;另一方面各成員國經濟欠發達,對外貿易不具規模,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因此,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展和注入動力,而“大歐亞自貿區”的提出恰恰可以滿足俄羅斯目前需求。以“歐亞經濟聯盟”為基礎,與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范圍廣闊的自貿區這符合俄羅斯的根本利益。
俄羅斯已開始實施遠東開發建設戰略,制定了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立高新技術合作計劃和資源開發計劃等,但由于資金制約,勞動力不足,投資與貿易環境較差,進展不大、成果不顯。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俄羅斯可通過與中國共建“大歐亞自貿區”為遠東開發建設注入血液和動力;而另一方面,俄羅斯在加速開發遠東地區與西伯利亞地區時,應利用其在地理位置上連接歐亞大陸的過境通道的地緣優勢。而地緣優勢的實現依賴于地緣經濟的發展,一些獨聯體國家和一些中亞、中東國家原為俄羅斯勢力范圍,但現離心傾向日益增大,俄羅斯可通過“大歐亞自貿區”實現與這些國家更為緊密的經濟聯系與合作,形成命運與利益的共同體,使地緣經濟、地緣政治與地緣秩序三者有效鏈接。以確立俄羅斯在歐亞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以此應對美國霸權主義與西方國家的制裁,這也是當前俄羅斯的重要戰略目標。
2016年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中俄雙邊貿易呈逆勢增長態勢,中俄兩國的雙邊貿易額達到695億美元,同比增長2.1%(2015年增長率為-28.60%),在中國前十位貿易伙伴當中率先實現了正增長。近年來,中俄的項目合作、投資合作呈穩定發展態勢,在能源、旅游、農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中國的能源需求急速增加,2016年從俄羅斯進口原油占其進口總量的13.75%,為進口第一大國;與此同時,俄羅斯自中國進口的貿易額也一路攀升,2017年1月至9月,俄羅斯自中國進口貿易額為347.2億美元,增長27.8%,占俄羅斯進口總額的21.4%,中國已成為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在旅游業方面,2016年中國赴俄游客數量超過129萬人次,同比上年增長15%,成為俄羅斯最大的旅游來源收入國,旅游收入惠及俄羅斯農業,建筑業等多方面產業。在農業方面,中國的農產品進口需求持續增加,而俄羅斯作為農業資源大國,其農產品出口潛力巨大,特別是中國巨大的高品質農產品需要市場,為中俄羅斯農產品貿易帶來了機遇,中俄農產品貿易方式與結構也逐漸轉變,產業內農產品貿易擴大成為新的趨勢,兩國農產品貿易日益緊密。由此可見,中俄兩國多方位的經貿合作為雙方創造了的共贏,也為“大歐亞自貿區”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中俄在貿易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資金流動也連年上升,兩國在金融方面的合作日益頻繁,并取得了顯著成效。2015年3月俄羅斯加入亞投行,以助力俄羅斯遠東地區各產業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亞投行為中俄金融合作帶來了契機。2015年5月俄羅斯儲蓄銀行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總計60億元人民幣的貸款協議,年末俄羅斯中央銀行宣布將人民幣納入國家外匯儲備;2016年6月中俄兩國央行簽署了在俄羅斯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目前,中俄兩國的外貿企業在雙邊經貿中使用本幣結算的意愿顯著增強,2016年中俄跨境人民幣收付合計304.6億元,同比增長27.7%;僅2017年1月至4月,中俄貨物貿易跨境人民幣收付同比增長97.3%,占同期中俄貿易總量的4.8%。
中俄在亞投行、金磚銀行、中俄投資基金、貨幣互換結算等方面的合作,給中俄金融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也為“大歐亞自貿區”的構建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年,中國已成為“歐亞經濟聯盟”的主要貿易伙伴國,2016年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進出口貿易額達785.6億美元,在聯盟國家進出口貿易額中的占比達15.4%,歐亞經濟聯盟也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帶來了機遇,雙方金融合作也超過“一帶一路”沿線的其他國家。2016年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對中國貿易額分別為130.5、57.1、15.3、3.9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哈薩克斯坦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和第二大出口市場,與其他國家相比,經貿合作取得了長足進展。同時,中俄都是上合組織創始國,也是共同主要國,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已啟動多年,已有豐富的區域性自貿區的實踐和經驗,中俄主導共建“大歐亞自貿區”以“歐亞經濟聯盟”為基礎,可以進一步拓展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而且“歐亞經濟聯盟”可以“成建制”加入。另外,中國與俄羅斯及“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的合作也日益增多,而且俄羅斯也明確支持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普京多次表示要把“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進行戰略對接,實現“一帶一盟”的對接合作;2017年1月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進行了經濟合作協議的二輪談判。中俄兩國高層達成的積極推進“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合作的共識,為“大歐亞自貿區”的共建奠定了堅實政治基礎,只是還沒有找到對接的適當模式。
雖然近年中俄經貿合作密切,但雙邊貿易額增速緩慢,這與兩國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以及中國快速增長的對外貿易總量極不匹配。中俄之間雙邊貿易發展不僅滯后于中國與發達國家,甚至低于其他金磚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同時,中俄雙邊貿易結構也不盡合理,貨物貿易中第二產業的產品仍占絕對比重,而服務貿易發展嚴重滯后,隨著兩國貿易合作的加深,這種單一形式的外貿往來不利于兩國深入開展經貿合作,與當前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發展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趨勢也背道而馳。而從當前形勢來看,俄羅斯宏觀經濟仍不明朗,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國際油價大幅度下跌以及美歐國家的持續經濟制裁,直接導致俄羅斯經濟增長乏力。而俄羅斯經濟的低迷,必將影響“歐亞經濟聯盟”的凝聚力和俄羅斯對“歐亞經濟聯盟”主導力,這不利于中俄兩國主導建立“大歐亞自貿區”。
俄羅斯目前的貿易與利用外資政策也帶有較為明顯的保護主義色彩,同時在“大歐亞自貿區”的建設規劃中的部分歐亞國家開放性較弱,對于本國的經濟與產業持有較強的貿易保護意識,擔心形成自貿區會沖擊本國的市場和民族工業。例如,蒙古占據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優勢,但是出于對本國工業與市場的保護,迄今為止還未申請加入上合組織。俄羅斯與“歐亞經濟聯盟”的貿易保護主義與排外性傾向,勢必會對拓展與歐亞國家的貿易合作產生影響,對于“一帶一盟”對接形成阻礙。在“大歐亞自貿區”構建中,面對民族工業保護意識較強,擔憂自貿區沖擊市場的傾向,中國需要與俄羅斯和各國進行深入協商談判,打消其疑慮。
以俄羅斯為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雖為經濟組織,但有政治預期,其最終目標是建立經濟政治一體化組織,這與中國開放、包容的“一帶一路”倡議有著明顯差異。可以說,俄羅斯支持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某種程度上是受西方國家制裁的影響和對自身利益考量的結果,中俄共建“大歐亞自貿區”能否順利實施最終取決于雙方的“利益”博弈。另外,歐亞地區各個國家文化與宗教信仰的不同也會影響“歐亞自貿區”構建,部分可能參與的國家之間存在著政治、宗教等矛盾和糾紛,例如伊朗與埃及、土耳其,俄羅斯與烏克蘭,印度與巴基斯坦等國家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與文化沖突,這些都是在共建“大歐亞自貿區”進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中俄共建“大歐亞自貿區”必然會引起較大的國際反響,也會面對西方國家的質疑,尤其是美國、日本等國家,必然不愿樂見中俄主導建立“大歐亞自貿區”,會以各種方式進行干擾、離間挑撥或抵制破壞。美國曾公開呼吁俄羅斯不應該限制中亞地區的經濟開放,應尊重中亞國家的主權,并稱俄羅斯建立一系列自貿區的行為是貿易限制,目的是為了實現政治霸權。自烏克蘭危機后,美歐國家持續對俄羅斯實行經濟制裁,僅2014年一年間就對俄羅斯進行了四輪經濟制裁。美歐國家曾希望通過中國削弱俄羅斯對歐亞諸國的影響,對“一帶一路”倡議曾持正面評價,但目前已開始對中國全面開放格局與治理全球能力視作對自身的威脅。因此,美歐國家對于中俄共建“大歐亞自貿區”,對于中俄的密切合作必然持反對態度,在構建自貿區的過程中,政治詆毀與經濟制裁等手段會成為共建“大歐亞自貿區”強大阻力。
2012年至2016年,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和全球貿易低增長甚至負增長,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趨勢有所抬頭的背景下,中俄經貿合作呈現穩定且積極發展的態勢。隨著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推進,兩國政治互信度提升,拓展了中俄貿易往來和區域經貿合作。良好的地緣優勢與合作基礎以及“一帶一盟”的戰略對接,為兩國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帶來了新的契機。但是我們應當看到,雖然2017年全球經濟有所回暖,但仍然復雜多變,尚有諸多不確定性,而且一些國家對國際貿易和投資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尤其是近期美國聲稱或對華采取“單邊行動”必將使中美貿易緊張態勢持續惡化,但同時也給對中俄經貿合作帶來機會。在此背景下,加強中俄合作不僅有利于推動兩國共贏發展,也有助于促進全球經濟繁榮,保證全球多邊貿易秩序的良性發展。因此,以中俄為主導共建“大歐亞自貿區”的提出,符合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自貿區的共建不僅推進歐亞大陸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一體化進程,更有助于在“一帶一路”沿線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大歐亞命運共同體”,進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劉彥君.“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俄經濟合作:新趨勢、挑戰及應對[J].國外社會科學,2017(3).
[3]趙華勝.中國與大歐亞伙伴關系[J].國際問題研究,2017(6).
[4]趙傳君,肖文輝.建立“大歐亞自貿區”的可行性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7(7).
[5]佟光霽,石 磊.基于產業內的中俄農產品貿易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7(6).
[6]雷建鋒.“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下的中俄關系[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