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廣峻
(中共濟寧市委黨校,山東濟寧272003)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基尼系數。國際上通常認為基尼系數高于0.4是社會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線,高于0.4社會不安定。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越來越大,具體表現在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警戒線0.4,近 5 年,其中 2012 年 0.474,2013 年 0.473,2014年0.469,2015年0.462,2016年為0.465。均過于0.4,也就說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很大,高于國際標準,其中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尤為明顯,收入低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鄉村的落后。
1.城鄉分割的二元制度的影響
鄉分割的二元制度在我國已存在近六十年之久,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個嚴重障礙,主要表現為城鄉之間的戶籍壁壘,兩種不同資源配置制度,以及在城鄉戶籍壁壘基礎上的其他問題。城鄉分割的二元制度事實上形成了農業和農村發展與工業化和城市發展的相互隔離,同時也造成城鄉居民收入的多少,拉大了城鄉居民收入的距離。
2.“三農”自身經濟因素的影響
“三農”自身經濟因素的弱勢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生產率較低。農村居民面對的是效率低、利潤低的第一產業農業,利潤低收入就低;二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居民收入緩慢有各個方面的原因,既有農民自素質問題,也有農業的先天劣勢問題;三是農村的基礎設施較差。道路建設質量較差、水利還不完全覆蓋、農村市場還不健全、教育還相對落后,等等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村居民的收入的提升。
3.國家財政政策的影響
國家財政政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政策的不合理。多年以來我國實行的都是農村支持城市發展,優先發展工業和城市的政策。直到2005年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二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我國在在收入分配上一直是注重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外加城市人口由于先天的優勢教育資源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收入上普遍高于農村居民,工資差距也造成城鄉居民收入擴大的主因之一,三是稅收體制不健全。2006年我國才全面取消農業稅,多年農業稅的執行對收入不高的農民來說還是一個負擔。
1.深化改革,統籌城鄉發展
不斷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的體制和機制,以體制和政策創新為突破口,不斷改革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不利于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各項政策和制度,不斷消除阻礙城鄉一體化的體制和政策障礙,促使城鄉經濟體制向不斷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內在要求的方向轉變,為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一元經濟社會結構轉變創造良好的體制條件。
2.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入
從交通、通訊、電力、教育等硬件基礎設施的提高來促進城鄉發展的一體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多屬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政府不僅要加大投入,更要營造社會參與的濃厚氛圍,拓寬籌資渠道。在抓好典型示范的同時要注重適當平衡、處理好規劃與建設的互動關系、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監督考核。
1.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產品附加值
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其特點都是周期較長,效益較差,外加我國農業人口較多、土地資源人均有限,如果僅靠農業本身來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二、三產業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帶來更多的效益,更多的附加值,從而帶來更多的利潤。農業只有和二、三產業融合起來,才可以通過科技的力量獲得更多的收益,農村的大量富余勞動力才可以有更大的轉移市場。
2.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
立足自身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壯大縣域經濟,帶動農民就業致富。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3.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進行產業融合
城鄉發展一體化勢必要求我們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這些建設就涉及到材料的供給、科技人員的支持,就涉及到一、二、三產業的各種產品,如果我們能夠利用這個契機,再結合當地農業經濟特點,進行有目的的三個產業的融合入發展,勢必會帶來很好的連鎖效應。
1.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創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相對于城市居民來說,農業人口由于文化素質相對偏低,在就業上收入上也就有各種弊端的存在。農閑之余如果不能充分就業,有所收入,那么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在政策上要扶持農民轉移就業、創業和創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協和創造性,深入挖掘“三農”經濟潛力,為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保駕護航。
2.要加強農村教育,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改變生活。農村教育的落后也是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我們應當要重視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使農村兒童與城鎮兒童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部分農村還存在上學無用論的言論,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做好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工作,讓整個社會環境形成讀書才可成才的良好氛圍。
1.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可以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運用各種資源,科學合理的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從而解決農民生產單打獨斗的局面,對抗市場風險、降低生產成本,增減效益與收入上有很大的幫助。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就要把抓好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作為創新試點,重點支持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服務。
2.建立一些適合本地特色的農業合作社
建立適合本地特色的農業合作社,對于振興鄉村經濟,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從分散的生產方式到組織經營,有利于生產標準化的制定,有利于市場規模的擴大,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有利于自己品牌的創立,有利于科學合理協調專業合作社的內外部關系。
1.提高并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證基本生活的生活費用補貼。建議以農村貧困線為低線,為所有無離退休養老保險的城鄉居民發放基本養老金。由于工業化城市化沒有完成,我國還存在大量沒有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人群。目前我國農村60歲以上居民領取基本生活保障金在100元左右,如提高到農村貧困線水平,大約人均在300元左右,我國財政能力完全可以承受的。
2.完善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
對農村居民來說,一人得病,全家貧困的例子很多。我們目前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還不算完善,表現在制度程序上比較繁瑣、宣傳不到位,部分農民還不認可、城鄉醫療水平的差距也制約了農民的積極性、異地看病合作醫療還不能報銷等短板還比較多。因此在欠發達的農村如何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值得我們深思。農村全面鋪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商業補充保險、醫療救助四重保障還有待進一步落實和研究。
3.建立一支振興鄉村的人才保障隊伍
鄉村的凋零和落后,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我們所說的農村所剩的僅僅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只是勞動力的短缺;其中鄉村最缺乏的是能扎根基層的技術人才以及穩下心神的工作隊伍。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明確指出,鄉村振興就要“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懂”就是講的是技術人才,能運用科技的力量帶動鄉村發展,農業繁榮,農民增收;“愛”就是有一種民生情懷,是責任意識和一種擔當精神,為鄉村發展而踏實做事,鋪下身子扎根基層,奉獻力量,為中國夢,“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不斷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