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道印,李 琳,李 勇,姜偉陽
(黑龍江省帶嶺林業科學研究所,黑龍江伊春153106)
食用菌是伊春林區森林食品的標志性產品之一。近年來,伊春市市委、市政府從促進林區經濟轉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出發,大力引導職工栽培食用菌,為食用菌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2014年,伊春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停伐前產生的伐區剩余物被逐漸利用所剩無幾或者腐爛,現在只靠森林撫育剩余物遠不能滿足食用菌生產需要。木屑是食用菌生產中最主要和用量最大的原料,其價格上漲到現在的每袋三十元以上,這不但減少了生產者的經濟收益,還抑制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伊春是國家重點國有林區,森林是伊春的優勢資源,食用菌是非木質林產品,伊春林區應該定向培育食用菌原料林,促進食用菌產業良性發展,使其成為林區經濟轉型中的重要產業之一。
為解決木質原料急劇減少,對食用菌產業造成的嚴重影響,食用菌產業發展較早的林業省份福建省、浙江省率先開展了食用菌原料林的樹種選擇及培育方面的研究,章發槐等開展了屏南縣建立食用菌原料林基地措施研究,針對屏南縣多年來食用菌業生產以及食用菌原料基地建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總結出食用菌原料林基地建設相關技術及配套措施。張孟溪等進行短輪伐期菌用林樹種選擇及應用研究,從木生食用菌對培養基營養物質的要求和食用菌原料林樹種特點兩方面闡述了食用菌原料林樹種選擇的標準,提出了在福建發展短輪伐期菌用林可選擇的樹種,并初步預測和評價了短輪伐期菌用林的效益。李建民等根據食用菌原料林培育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進一步發展的技術對策和今后的研究重點。劉立波等在郁閉度為0.2以下的疏林地上營造胡枝子食用菌原料林,研究了造林初植密度和坡位對胡枝子萌條生長及產量的影響,認為造林初值密度對胡枝子萌條生長及產量有較大影響,以初值密度為40 000萬株/hm2最佳,不同坡位影響不顯著。高金輝等研究了初植密度對白樺食用菌原料林生長的影響,結果為2 500株/hm2栽植密度林木生長最快,各生長性狀表現較好。
近年來,四川省宣漢、青川等縣大力發展以青杠林為主的闊葉林,為生產木耳提供原料,打造中國最大的木耳原料林基地。河北省平泉縣早在2002年就把營造刺槐食用菌原料林作為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結合點,現在刺槐食用菌原料林已經發展到67萬畝,促進了當地食用菌產業的持續發展。田頭地角、房前屋后等四旁零星散種菌用樹木是一個非常好的菌用材培育模式,易為廣大群眾接受,在浙江慶元和福建壽寧等地這一模式經營得很成功,值得各地借鑒。
近幾十年來,由于一些亞州國家一直重視研究食用菌原料林,森林覆蓋率仍保持在60%以上,不僅較好地解決了菌林矛盾,而且使林、菌事業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
伊春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東經127°37′~130°46′,北緯 46°28′~49°26′,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嚴寒漫長。地貌特征為低山丘陵,平均海拔高度600米。境內河谷密布,水系發達。伊春是國家重點國有林區之一,其地帶性植被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經過多年的采伐,樹種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由開發初期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變為以楊、樺、柞、椴等闊葉及其混交林為主的天然次生林,多數闊葉樹具有天然更新較快的優勢。伊春林區灌木種類也很豐富,萌芽力強,生產力較高,成熟期相對較短,是具有很大開發潛力的食用菌原料替代資源。因此,伊春林區發展食用菌原料林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優勢。
發展食用菌原料林不僅可持續提供食用菌生產原料,而且是調整樹種結構、改善地力、保護生態環境的林業工程。各級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應從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轉型的高度來認識發展食用菌原料林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切實加強領導,科學規劃布局,確定重點發展目標,精心編制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
伊春林區應優先發展蒙古櫟、白樺和毛榛這三個食用菌原料樹種。采用蒙古櫟、白樺、糖槭、柳樹、毛赤楊、毛榛六種闊葉樹木屑栽培黑木耳試驗,結果表明,每袋產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蒙古櫟(80.54g)>白樺(76.75g)>毛榛(73.04g)>糖槭(64.39g)>毛赤楊(62.12g)>柳樹(57.16g)。從生物學、造林學特性看,蒙古櫟、白樺這兩個樹種無論是人工栽培還是天然更新都很好,毛榛在伊春林區天然更新能力也很強,是優良的原料林樹種。其次糖槭、胡枝子也可因地制宜適當發展。
利用退耕還林地發展食用菌原料林,建立速生豐產林基地。伊春林區正在逐步退耕還林,多數還林地立地條件較好,地位級高,可以營造白樺、蒙古櫟純林,也可以營造混交林,改變單一營造針葉樹的現狀,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定向培育,集約經營,發展高效益林業項目。
利用無林地、五荒地、疏林地(郁閉度0.3以下)和林中空地,進行營造、補植食用菌原料林。采用喬木與灌木相結合,混交林與純林相結合,針葉林與闊葉林相結合,營造不同結構的混交林。利用針葉幼樹耐蔭而闊葉喜陽的特點,在針葉造林地空隙補植闊葉樹,六至十年可將闊葉樹逐漸伐掉作為食用菌原料,針葉樹也逐漸郁閉成林,充分利用林地生產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避免閑置。
將用材林培育和食用菌原料林培育相結合,利用用材林中間采伐的剩余物作為食用菌原料。例如蒙古櫟采用4株/m2高密度造林,早期間伐小徑材做食用菌原料,將保留木繼續培育成干形良好的大徑材,還可以降低培育成本。
近幾年,伊春林區培育“架條木耳”取得成功,榛樹椴木栽培黑木耳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并獲得較好經濟效益。胡枝子也可作為黑木耳栽培原料。伊春林區天然毛榛、平榛和胡枝子資源豐富,是分布較廣的灌木樹種,與培育榛樹果林相結合,對榛林進行改培,提高榛樹開發利用價值,拓寬食用菌培養料來源。
以糖槭木屑為培養料栽培黑木耳,產量比其他軟雜木高8%。糖槭原產地在北美大陸的高緯度山區,具有適生性強、速生豐產、耐干旱、耐酷寒的種植優勢,我國多將糖槭作為環境美化樹種,作為食用菌原料林定向培育還沒見到有關報道。因此,應篩選和培育糖槭等適宜作為食用菌原料的速生豐產新樹種。
鼓勵林區職工個人自費造林或合作入股造林。對退耕還林地,可鼓勵原耕種職工個人自費營造食用菌原料林,對集中連片的無林地、五荒地可采取合作入股方式造林。政府應制定政策,確定不同樹種的原料林經營方案,合理分配林地收益,減征稅費,給予融資支持。
食用菌原料林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單位面積生物量,這就要求在發展菌用林基地建設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集約經營水平。要加強科研攻關,選育優良的造林樹種和優良的種源,提出科學的造林模式和經營管理措施,為原料林真正達到速生、高產、優質提供技術支持。
[1]章發槐,李章茂,陸澤干,等.屏南縣建立食用菌原料林基地措施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0(S1):86-89.
[2]張孟溪.短輪伐期菌用林樹種選擇及應用探討[J].防護林科技,2007(2):69-71.
[3]李建民,周志春.我國南方食用菌原料林培育研究進展[J].林業科學研究,2001(2):09-21.
[4]劉立波,張志環,艾志強,等.造林初植密度和坡位對胡枝子萌條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3(2):22-24.
[5]高金輝,張厚良,高云紅,等.初植密度對白樺食用菌原料林生長的影響[J].森林工程,2012(6):15-17.
[6]徐光輝.發展食用菌原料林的前景和方法的探討[J].中國林副特產,1992(4):4-5.
[7]鄭臨訓,張任好,林同龍.閩北食用菌原料林基地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00(S1):62-64.
[8]萬道印,姜偉陽,李 勇,等.伊春林區6種闊葉樹木屑栽培黑木耳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7(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