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云
(周口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周口466000)
在經濟新常態下,產業集聚區作為重要的戰略工具,對于承接產業轉移、培育新興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具有重要意義,產業集聚區已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突破口。當前我國經濟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經濟新常態更加依靠改革創新釋放創造動力。[1]不斷整合創新資源,以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為導向有效引導外部需求,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創新動力和活力,實現二者之間的平衡,積極創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已成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自主應對國際競爭挑戰的決定性舉措。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許多產業集聚區面臨著粗放型發展模式不可持續、低層次競爭模式難以為繼的現實問題,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不僅成為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而且已成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趨勢。
在經濟新常態下,產業集聚區作為重要的戰略工具,對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規模集聚效應日益凸顯,但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制約著河南省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2]河南作為后發地區,如何有效提升產業集聚區的創新力和生產力,推進科技、教育、經濟的深度融合,實現后發趕超,是當前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建設創新型河南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2010年3月—2016年4月河南省相繼出臺了《加快建設創新型產業集聚區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產業集聚區發展的指導意見》《2012年河南省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專項工作方案》《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考核評價試行辦法》《關于印發2016年河南省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專項工作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明確河南省必須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和中原經濟區的進程中要依托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把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來抓,使創新真正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助推河南省經濟實現從外延增長向內涵增長、從低效供給向高效供給、從速度效益向質量效益轉變。
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立足河南省情和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探討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引導下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的現實路徑,以期能夠推動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提質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提升河南省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因此,對于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提質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1.河南省經濟發展的現實特點。一是農村人口多,城鄉二元化現象突出,城鎮化水平低是經濟社會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點。二是資源型產業在工業中比重大,經濟增長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產出是當前河南經濟結構的主要特征之一,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所占比重高,這直接決定了河南省工業特征是能耗高、效能低下。三是第三產業整體發展落后。第三產業增加值GDP比重偏低,河南服務業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尤其是新興服務業競爭力低于全國水平。[3]
2.河南省經濟未來發展面臨的機遇。中原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及國務院關于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標志著中原經濟區建設進入整體推進、全面實施的新階段。河南省一大批重大項目進入國家規劃,有利于河南更多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培育區域競爭優勢。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給河南省承接產業轉移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河南作為中西部地區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搶抓機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培育對外開放新的增長點,已經成為推動對外開放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迫切要求。
3.河南省經濟未來發展面臨的挑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通過模仿、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的空間越來越小,河南省低成本勞動優勢逐漸減弱,區域競爭更加激烈,未來河南將面臨著加快發展與轉型升級及資源環境約束的多重壓力,追求速度加快與效益提升處于兩難選擇。
1.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自河南產業集聚區發展戰略實施以來,產業集聚區在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聚集溢出等方面已初見成效,已成為全省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經濟外向度最高的區域,成為河南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增長極;隨著河南省加快實施“百千萬”億級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工程,產業集聚區搶抓東南沿海產業轉移機遇,發展帶動新型城鎮化,河南全省已經形成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12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10個,產業集聚區利用“互聯網+”局塑造著河南省經濟新格局。
2.形成了重大產業基地和特色產業集群。目前,河南省搶抓中原經濟區建設和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戰略機遇,打造特色產業鏈條,河南省已形成了食品產業集群、服裝產業集群、電子電信產業集群、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起重機械產業集群等重大產業基地和特色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已成為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3.綜合帶動效應顯著。2016年數據顯示,2016年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5131.55億元,增長11.2%,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62.4%,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2682.66億元,增長6.7%。[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全年平均人數465萬人;全省依托產業集聚區形成了18個千億產業集群、142個百億產業集群;星級以上產業集聚區達到141個,產業集聚區已經成為拉動河南省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1.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大多數企業普遍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和實力,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產業結構矛盾突出,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偏低,傳統產業占比偏高,經濟發展過多依賴資源能源消耗,行業龍頭企業數量偏少,創新驅動動力乏力。[5]二是各地產業發展存在較強的產業同構性,各產業集聚區內主導產業差異化不強和互補性偏低。由于各地產業集聚區沒有充分依托本土資源優勢或產業基礎進行產業培育以及重規模輕項目,使產業集聚區內產業陷入高度同質化競爭。因此,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突破口,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是河南產業集聚區提質轉型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2.制約因素。一是產業科技含量較低,亟待升級。河南省產業集聚區以傳統產業和資源開采業為主,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少,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科技含量低,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嚴重,嚴重影響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二是產業集聚區的組織化程度低。從河南省產業集聚區企業間的聯系來看,產業關聯性不強,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專業化分工協作企業網絡還未形成,難以形成產業集聚區的聯合凝集效應。三是集聚區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低。目前產業集聚區企業研發投入少,大多沒有和科研服務產業相關聯,缺乏創新機制和創新網絡,自身產業升級和可持續能力提升受到嚴重影響,導致產業集聚區整體競爭力不強。四是制度環境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組織結構和管理水平無法適應企業規模的擴張,給企業的進一步規范和有序發展帶來一定障礙。五是產業集聚區缺乏健全的中介服務體系。集聚區內基本的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產業集聚區的吸引力降低,產業集聚效應弱化,從而使得企業融資困難,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生產和銷售受到制約,嚴重影響產業集聚區的產品質量、營商信譽。
1.寧波產業集聚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的互促發展的總體框架。有序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嚴格落實節能降耗責任制,全面推進企業能源審計及清潔生產審核等。以核心區塊建設為重點,聚力推進產業集聚區戰略大平臺建設。
2.蘇州工業園區。突出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產業”,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以大企業大集團為重點,加快提升主導產業能級。以納米技術產業為重點,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增長點,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構筑產業高地。突出環境創新,加快建設“新城市”,推進城市功能從服務本地向服務周邊轉型,加快市域CBD發展。營造科技創新環境,加快人才集聚,構筑人才高地。
3.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設立技術創新專項資金、科技風險資金、風險投資資金,扶持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建立科技資源和產業資源優勢相結合的創新孵化體系,在產業集聚區創辦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產業集聚技術項目(產品)和產業集聚技術企業,發展孵化經濟。
1.培育主導產業。重點支持帶動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集群發展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配套企業發展。[6]重點支持產業集聚區制造業、服務業等跨界融合催生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價值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2.強化集聚區輻射帶動面。通過創新制度和機制加速土地、資金、科技、人才等要素的集聚,著力培育現代服務業,增強連接、聚合、擴散能力,發揮產業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與周邊中小城市、各類經濟功能區形成有機分工與合作,形成緊密協同、互動共生的發展格局最終形成產業集聚發展新格局。
3.著力推動產城雙向融合。通過集聚區功能分區,合理規劃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現產業集群從單一的生產型集聚向生產、消費、服務、居住等多點集聚模式轉型。
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立足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加強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結合互聯網等工具,來營造、培育、壯大“河南智造”。以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培育為導向,建設成為先進制造業主導區、科技創新核心區、產城融合示范區和改革開放先行區。
轉型升級的方向。大力改造傳統產業,抓住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對食品加工、有色金屬、化工、裝備制造業等優勢產業優化升級,推動互聯網技術與優勢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技術創新等向產業鏈的高端方向升級,推動河南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充分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升級自主創新體系,打造創新生態。通過龍頭企業創新,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導向,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集群,為經濟發展培育持久創業創新動力。
以產業集群及產業集群升級理論為指導,深入研究和地區自身特點、不同發展階段,因地制宜,重新定位。以產業集聚區體系優化和產業價值鏈提升為主線,以創新機構培育、大企業培育、商業模式創新和人才引進為重點,以集聚區內部專業協作機制體制建立、內外部各種網絡關系以及產業集聚區良好的產業氛圍為支撐,關注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對優勢傳統產業進行優化升級、抓住產業轉移機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構建現代創新型產業集聚區。
1.在新興產業培育方面。改造提升傳統主導產業,培育發展互聯網經濟,發展壯大點上經濟規模、物聯網產業,形成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的產業鏈條,大力推動產業集聚區信息化發展,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
2.在產業結構優化方面。重點扶持大型核心企業、龍頭企業,圍繞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調、主導產業企業與配套企業的協調等,構建產業集聚區集群生態系統,建立產業協作關系及集群內部信任關系,營造產業集聚區的集群文化氛圍。
3.在產業融合方面。一產方面,加快推動農業特色產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二產方面,著力打造中國河南互聯網+產業園區;三產方面,加快旅游項目建設,推動中原文化與科技、商貿融合發展。
4.在服務經濟方面。著力打造高端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同時加快打造金融中心、會展中心、總部經濟高地。
5.在政策措施強化方面。推行簡政放權,強化制度創新,著力營造產業集聚區營商環境,最大限度激發轉型升級活力、動力。
[1]張占斌,周躍輝.關于中國經濟新常態若干問題若干問題的解析和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15(1).
[2]劉丹鳳.胡俊輝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對外經貿,2016(8).
[3]韓嘯.河南產業集聚區轉型發展的路徑——基于“互聯網+”視角[J].人民論壇,2016(14).
[4]閆俊周.新常態下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論壇,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