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燕燕
(泉州市城建國有資產投資有限公司,福建泉州362000)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到新一輪的深度調整時期,給地方經濟帶來的影響更為巨大,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在整個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因此,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整合現狀及對策進行分析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所謂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就是政府在整個投融資平臺中占據有絕對控制的位置,在成立之初主要是通過政府部門注入股權、土地等方式或者直接進行財政撥款的方式,以將資金融入作為主體性業務,整個融資行為的責任也主要由地方政府所承擔,其為整個融資過程也同時起到了擔保的作用。通過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籌集到資金之后,主要使用在基礎設施建設等一些公益性的政府投資項目當中。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對于推動城市基礎建設進一步升級,有效調節并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環境有著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成立最為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在實際運營的過程中其事權與財權不對等。特別是在上世紀末實施分稅制改革之后,所有地區的財政收入開始逐漸進入到中央,地方政府的財政支配權力在減少,但是地方政府所承擔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等方面任務越來越大,這就形成了地方政府在實際運營過程中的財政權力和事權的不對等性。但是經濟建設整體的趨勢一直是向前發展,整個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導致地方政府所能夠支配的資金相對于自身需求有著較大的差距。在這種大背景下,全面發展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成為了很多地方政府不得不選擇的方式。此外,國內對于基礎設施建設需求量越來越大也是導致形成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前如果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出現了違約的情況,則非常容易形成政府信用危機。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銀行和很多地方政府并沒有形成完整的信息互通,兩者之間仍舊有較多的信息不透明性。同時,在城投債方面仍舊存在一定的設計漏洞,特別是在規模控制、風險預警、信用評級等方面制度設計的完備性非常欠缺,很多地方政府對于運行制度和債務管理工作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格局,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部分地方政府喜歡發債。隨著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中所含的債務不斷增加,給政府的負債能力提出了非常大的考驗,特別是隨著信貸增速越來越快,導致其中所含的隱形負債非常多。再加上同級政府與財政之間包含有非常緊密的關系,傳導效應明顯,若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不能將所貸款全部的還清,則到最后地方財政成為了最終的還款人。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在經營的過程中,多數情況并非是自主經營,也不能實現自負盈虧,其在成立之初是通過資產劃撥、土地開發、財政注資等方式實現的,在具體運營時主要從事的是一些公益性投資和政策性投資項目,這些項目通常情況下所能夠帶來的收益較為有限,若不能獲得充足的財政撥款、財政補貼,這些公司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可能面臨非常艱難的運行環境。若出現了資不抵債的情況,在開展破產清算時,由于外界政治壓力存在,上述資產不能出售,同時也存在因為資產數額非常大,所需資金較大,導致有能力購買的人員、團體非常少,若出現了這種情況,這些公司的債務最終也需要同級的財政進行兜底。此外,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一把手,通常情況下是這些地方的官員,其很多投資政策制定與執行的過程中,包含有較強的政治性,很多人為了自身的政績,開展的投資長期性收益很低,甚至存在虧本的風險,但是這些人在工作兩年之后出現了調動,導致這些項目被擱淺,給整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整合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
首先,當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整合管理立法建設較為滯后,現階段,很多地區在進行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整合管理時,所依據的法律仍舊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和本世紀初我國制定的相關法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形勢的變化,這些法律在具體運營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力不從心”,這也導致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在整合管理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各種漏洞,埋下了一些隱患。
其次,很多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雖然成立了,但是其建設規范性較差,特別是當前國內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建設數量非常多,所具有的規模也存在較大的不同,資質也參差不齊,整個行業的自律性也相對較差。在法律約束力不足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帶來較大的融資風險。雖然推動很多地方經濟建設實現進步,但是同時也給很多地方政府帶來了較大的債務負擔,不利于銀行對經營風險進行控制。
再次,所設定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展現出的政策作用不夠明顯。雖然很多地方政府在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之初,主要目的是為了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等,但是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該種作用表現的不夠強烈,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與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在進行具體整合管理的過程中,所需的法律、政策制度不夠完善有關。
針對當前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建設使用而導致的很多地方性政府債務風險不斷增加的情況,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在具體運行的過程中,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新增的債務進行有效控制,對于現有的債務做到有效化解,從而實現資產負債率有效降低,確保所有的業務均能夠實現平穩運行。同時,對于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所能夠發揮的實際功能進行更為全面的規范,特別是對市場信譽應當做到針對性提升,從而將其應當發揮的投融資功能有效發揮出來。同時,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可選擇使用發展財政貸款的方式,進行政策投資和政策性擔保,合理的開拓一些新型的業務類型,對于整個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具有的相關財政政策性工具進行完善,實現財政職能的提升,為整個社會提供出更多更好的服務。
針對當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運行實際,需對其實際運行范圍進行科學限定,這對于有效防止民間經濟活動、行政壟斷給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所帶來的“擠出效應”有著非常好的應對。在進行籌集資金的過程中,對于國債、地方性債券、企業債券、政府債券等關系應當做到正確處理。在對股票融資、企業債券、政府債券等進行處理時,應當保證對于新債務、舊債務基本替換完成的前提下,確定出最終的發行額度。同時,對于地方基礎建設等一些公共投資領域在具體運行的過程中,規定必須采用招投標制度,對于整個過程中涉及到的價格管理、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均應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從而有效將一些社會上的私人資本吸入到其中。
首先,對于針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法律建設所需的內容進行全面的明確。其中主要為基本法律制度建設,只有形成基本的法律制度建設,才能為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各項經濟活動的開展提供出基本的運行依據。另外是形成配套或者專項的法規制度建設,主要目的是為了強化整個法律運行的靈活性與可操作性。其次,對于法律建設的具體步驟應當明確。應優先推動《財政投融資法》等基本法律制度的出臺,為政府投資制度奠定基本架構。在此基礎上,隨著所有業務不斷深入實施,成熟度不斷提升,各個環節的單項法律制度建設,完善專項或配套法規制度,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政府投融資法律制度體系。
綜上分析,在進行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整合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仍舊較多,問題越多表明全面進行整合就愈發必要。因此,這就要求在地方政府進行整合的過程中,全面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采取針對性的策略與對策,全面確保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整合的效果,更好發揮出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應當具備的實際效用。
[1]劉 婭,干勝道,鄧同鈺.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債務風險評價體系研究——基于成都工業投資集團的案例研究[J].財政研究,2014(11):18-22.
[2]潘文軒.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運行風險及其化解——以償債風險為中心[J].地方財政研究,2010(4):4-8+13.
[3]劉兆云,鐘 毅.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風險及其防范措施——基于地方政府投融資公司視角[J].企業經濟,2011(6):182-184.
[4]郝 毅,李 政.土地財政、地方政府債務與宏觀經濟波動研究——以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為例[J].當代經濟科學,2017(1):1-12+124.
[5]沈亮.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風險預警機制構建——基于上海投融資平臺的分析 [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4(1):20-27.
[6]文春暉,呂 政,段湘姬.雙重不完全代理: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風險控制的一個分析框架——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分離的新解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4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