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亮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杭州310018)
當今全球跨界融合背景下,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的動力與靈魂。又因國內互聯網金融、大數據技術和跨界融合創新的興起,使得我國迫切地需要優秀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所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實施的情況下,高校應當正確認識到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根據我國社會人才培養需求及學生實際情況,優化調整教育教學相關方面,以便更好的教育和培養學生,促使學生專業知識水平提高的同時,其創新創業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逐漸成為祖國、社會、企業需要的創新創業型人才。[1]由此看來,跨界融合背景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當前高校學生以90后學生為主。參考相關資料及調查研究,確定諸多90后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個性較鮮明,既有著鮮明的性格優勢,同時又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性格特點。這是因為90后生存在文化多元化、經濟差距較大的環境之中,在環境的影響下學生表現出個性鮮明。[2]為了促使高校的90后學生能夠滿足社會用人需求,要求他們既要具備過硬的專業學科知識,還需要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充分適應社會挑戰——培育創新人才,服務于社會。
回顧分析國內高校教育教學實際情況,確定盡管當前比較重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但諸多高校依舊以專業知識教學為主,僅鼓勵學生注意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并沒有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授和培養的,使之創新創業能力得以提高。這使得諸多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并不能真正滿足社會和國家的需求。當前高校教育教學未能良好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具體表現是。
其一,一些高校以課程為知識學習和分解的高校教學培養模式過于單一。更多注重和強調對專業知識理論的學習和掌握,忽略了現實社會生活中跨學科的復雜背景下,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其二,一些高校并沒有開展市場調查,明確當前更需要那些專業的人才,依舊注重傳統專業的教育教學,嚴重忽略了跨學科跨領域的跨界融合,更沒有在跨界融合的背景下優化調整教育教學,導致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未得到培養和鍛煉。[3]
其三,一些高校并未認識到當前社會、企業用人對人才的素質、品質、能力等方面比較重視的情況,在教育教學之中忽略了對學生創新素養、專業素養的培養,這導致學生未能全面化、個性化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未來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是否具有創新意識與能力決定了其經濟與綜合國力的發展水平。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實施的情況下,高校應當貫徹執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高度重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積極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理念,也就是注意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優化調整專業課程教學,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4]另外,高校還要注意分析并且明確教育教學存在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的革新教育教學,如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等,使之與時俱進,努力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
1.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引領作用與閉環循環的核心指導作用
作為教育教學的主導者、教育者、指導者,教師在教育教學之中能否發揮引領作用和閉環循環的核心指導作用,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能否提高。所以,在跨界融合的背景下為了提高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使之能夠在未來更好的適應社會,為社會做出貢獻,在高校期間應當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教育和培養學生。
因為高校中激發學生創新創業首先就要立足于學生最基本的學習和生活。基于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培養模式,如通過互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研究式教學等教學方法來優化調整教學活動,使之能夠吸引學生,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有效學習知識,夯實基礎。例如:在組織學生進行金融工程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了互動式教學法,通過呈現現實生活中鮮活的案例實踐,組織學生共同探討案例,利用金融知識來分析案例,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不僅使學生有效學習了金融知識,還培養了學生金融素養和跨界融合思路,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萌芽和創業源。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教師為學生創造多種分享實習實踐機會,鼓勵學生參與其中,以便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動手動腦完成一個又一個實踐任務,這勢必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創新創業能力、實踐能力等,促進學生良好發展。[5]另外,還可以通過開展以專業教師為社交紐帶的交流平臺活動,讓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類別的學生能夠跨界討論、分享,如此也能夠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2.抓住跨界融合機遇,搭建人才培養機制
要想使高校學生能夠適應跨界融合的環境,還能夠抓住跨界融合創新的機遇,做出成績,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還要在跨界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制定可行性較高的人才培養機制,以便科學合理的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1)搭建結構調整新機制。也就是高校應當展開市場調查,明確企業和社會人才需求情況,并且結合高等教育的要求,科學合理的制定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專業方向、以創新創業未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以便所開展的專業課程教學,不僅能夠貼近學生,還能根據社會需求,有針對性的教授和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創新創業能力等。例如金融工程系可以增設風險投資課程等。[6]
(2)搭建協同育人新機制。為了促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單純的依靠校內教育是難以做到的,需要學生到企業之中實踐鍛煉,讓學生融入到真實的環境之中,參與到與專業相關的崗位工作當中,如此能夠使學生快速成長,更能使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得到培養和鍛煉。基于此,高校應當注意建立完善的、可行的協同育人新機制,盡可能的開展校校聯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合作,以便時高校合作層次非常廣泛,能夠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或者讓學生參與各種對話論壇等等。
(3)搭建交叉培養新機制。有效地實施交叉培養新機制,能夠促進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合作,促使高校內進行多項跨界融合創新項目,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讓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來研究項目,如此勢必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知識交流、思想交流,碰撞出創新火花,更好的完成項目,同時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也得到培養。[7]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圍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總體目標和九大任務,全面深化、普及、健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此種情況下,為了使高校學生未來能夠在互聯網金融、大數據技術和跨界融合創新的環境之中良好的發展,當前高校應當注重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即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引領作用與閉環循環的核心指導作用、抓住跨界融合機遇,搭建人才培養機制等,以便逐步將學生培養成為祖國需要的棟梁之才。
[1]王未卿.基于跨界融合下的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7(3):42.
[2]王未卿.跨界融合背景下構建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平臺戰略[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7(2):54.
[3]堵有進.“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服務類專業建設的跨界融合——以S職業學院為例[J].職教論壇,2017(3):81-84.
[4]孫 一.基于人才培養模式的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J].商情,2016(47):161.
[5]李明超.應用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及其對策探索——基于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視閾 [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5):83-84.
[6]包 鋒.社區教育促進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索——以廣西南寧市為例[J].大學教育,2016(12):51-52.
[7]姜 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