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忠
摘 要:小學教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古詩詞素養,必須開展古詩詞教學。該方面的內容實施,能夠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學習、領悟力方面不斷提升,針對學生的素質體系而言,能夠產生良好的效果。但是,小學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應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完成,要盡量地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上,結合自身的優勢來完善。針對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方法展開討論,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教學;方法
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難度并不低,由于小學生的很多能力都是有待培養的,因此,我們在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堅持對小學生做出科學的引導,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的實施過程中,促使小學生開動自己的腦筋,同時不斷提升學習效率、學習質量。另一方面,小學古詩詞教學必須要按照循序漸進的模式來完成,不能對小學生給予太大的壓力。
一、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現代化的教學工作中,小學古詩詞教學得到了業界內的廣泛關注,該方面的教育工作開展,應從長遠的角度出發,不能總是按照簡單的模式來運作,這樣并不能對小學生產生充分的參考和指導,還容易在后續的培養方面出現偏差現象[1]。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和當下的教學標準,認為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意義,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開展該方面的教學,能夠讓小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所了解,并且按照古人的要求來嚴于律己,幫助小學生養成更好的學習習慣,糾正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引導小學生在學習、生活、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保持謙遜的態度[2]。第二,小學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能夠對小學生的言行舉止做出更好的引導,促使他們積極地效仿古人,明白孝順的含義,能夠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不斷樹立較為正確的人生信條。
二、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對策
1.加強背景導入
從主觀的角度來分析,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想要讓小學生在知識學習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須堅持在背景導入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總是按照傳統的模式來進行,根本無法對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還容易在教育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造成很不好的影響。通過在背景導入上的不斷融入,能夠確保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體系更加健全,針對相關教育內容的安排而言,也可以不斷獲得較好的成績[3]。例如,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教師在講解這首詩的內容時,首先需要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這首詩的背景:這首詩創作于“安史之亂”徹底平息之時,是由晚唐愛國詩人杜甫創作的。為了突出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簡要講解“安史之亂”的發生、發展與結束,讓學生先弄清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實施這樣的教學,能夠讓小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深刻的記憶力,學習的體驗更加豐富。
2.故事導入
對于小學古詩詞教學而言,傳統教學方法的應用,與現代化的教育要求并不是特別的符合,想要在成績上得到很好的提升,還必須堅持在故事導入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首先,通過采用故事導入的方法,能夠充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按照聽故事的方式來學習古詩詞,更加容易讓小學生表現出較高的主動性,同時在古詩詞的記憶和背誦過程中,能夠按照聯想的方法來完成,這對于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成績提升和學生能力的鞏固都能夠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在故事導入的過程中,很多方面的教育內容開展,都必須做出良好的優化處理。例如,故事的情節和內容,要注重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展現,要讓小學生在古詩詞的故事學習過程中,能夠擁有最直觀的感受,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想象來完成。與此同時,故事導入的方法應用,不能在頻率上表現過高,防止對小學生產生錯誤的引導。
3.加強誦讀古詩詞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小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上取得更好的效果,還可以通過誦讀的方法來完成。簡單而言,誦讀的應用過程中,能夠促使小學生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習的可靠性、可行性。每天早晚堅持誦讀古詩詞以后,對于小學生的發音和說話方式等能夠做出良好的改善,并且減少了刻意背誦所帶來的壓力,促使小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能夠不知不覺地記憶。另一方面,長時間進行誦讀練習以后,能夠加深小學生對古詩詞的正確理解,這對于今后的學習進步而言,能夠幫助小學生積累較多的學習素材,從而最大限度地改善固有教學的不足,對于將來的教育體系進步能夠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
總之,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開展,目前得到的效果是比較理想的,同時在方式、方法上都做出了優化處理。未來,應繼續在小學古詩詞教學方面按照合理化的模式來應對,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的可靠性、可行性,要堅持多方面的內容做出良好的協調處理,引導小學生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彭琦.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1):122-123.
[2]孫雷.小學古詩詞教學現存問題及策略研究[J].贏未來,2017(20).
[3]任曉梅.以“寫”促“悟”,品味“詩情畫意”美:談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福建質量管理,2016(1):201.
注:本文系安康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方法研究”課題批準號:GHKT2017131成果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