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和實施,教育部對教學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學工作者要立足實際,明確教學改革目標,革新教學觀念,變換教學方式,并以學生為中心,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學工作者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盡可能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最有效的教育,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此,教學工作者要把自己的教學實際作為出發點,順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并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改;課堂教學;有效性;教材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工作者要立足教學實際,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主要目標,并且要充分把握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并能從根本上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
1.教學工作者對“高效課堂”缺乏深刻的認識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正確的引導,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高效率、高質量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收效甚佳,并且獲得了高效發展。
2.小組合作學習收效不佳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學工作者都要求學生參與小組學習,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學工作者卻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事實上,很多學生都是走過場,看熱鬧,根本沒有實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為此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3.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工作者覺得如果在課堂上過多講解知識,便會減少學生的討論時間,但是如果講解不夠,又擔心學生對某些知識點掌握不透徹,從而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實際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未充分地發揮出來。
二、深刻認識新課程標準所發揮的核心導向作用
新課程標準注重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并且極其重視對學生的德育,還要堅持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重心,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也要以學生學習和發展為主要目標,注意課程的難度。譬如,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將自己的所學知識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去,這樣一來,學生更愿意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從而極大限度地理解數學,并且加深對數學的認識,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會得到較快的發展,這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
三、提升課堂效率的有效策略
1.教學工作者全面解讀教材,立足實際,夯實基礎
欲上好一堂數學課,教學工作者首先要認真研讀教材,明確教學任務,把握教學目標,從而選擇最佳的授課方式。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學工作者要注重把握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掌握教材的特點,明確教學重難點,方能在授課過程中游刃有余。另外,教學工作者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開展有效地備課,從而在授課過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進一步夯實基礎,以學生的發展和學習為主要教學目標,并且要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駕馭課堂,教學工作者則在一旁給予相應的指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并且能在緊張卻又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可想而知,這樣的數學課堂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2.教學情境的創設要與時俱進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今社會的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他們可以通過電視、網絡、書籍等各種渠道獲得大量的信息,所以教師不能再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來束縛學生的綜合發展。作為教師,我們要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應該具有新時代的氣息,這樣才能讓學生有參與的積極性。比如在學習《百分數的應用》一課時,我播放了北京申奧成功時的片段,并且出示了各個城市的得票數,讓學生運用百分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學生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激發出了學生的愛國之心。
3.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保證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興趣也是最好的教師,因此,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在良好學習興趣的推動下,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于小學生而言,還能對其以后的學習能力進行鍛煉。如,在教學“秒的認識”課程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在1秒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摸自己的胳膊,畫一幅簡單的畫,或者是寫字,學生在做這些時可以體會到一秒鐘的時間有多長。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視閾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求教學工作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進行學習,并且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展示自己,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優越感和自豪感。為此,教學工作者要以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惠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彰顯現實性[J].科教文匯,2009(1).
[2]張楚廷.數學方法論[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3]高兆宏,張曉宜.創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