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宇
【摘 要】本文從校企合作新模式采取的做法與措施、校企合作新模式取得的成效、校企合作新模式取得的經驗等三個方面介紹了電氣自動化專業生產性實習實訓(教師認證培訓)基地相關經驗做法,為同類專業的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 G71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1-0151-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1.067
由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鐵道供電與電氣學院主持的湖南省職業院校電氣自動化專業生產性實習實訓(教師認證培訓)基地建設項目自立項以來,遵循校企“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積極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合作途徑不斷拓展、合作內涵不斷深化、合作氛圍不斷濃郁,涌現出不少新型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其中電氣自動化專業生產性實習實訓(教師認證培訓)基地(簡稱基地)與吳江市博眾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博眾精工)校企合作是其典型案例。
1 校企合作新模式采取的做法與措施
1.1 實現“兩個”共享
實現實習實訓資源共建共享。為深化校企合作,雙方積極推行眾多優勢資源共建共享。在合作共建中博眾精工為基地捐建實訓室,并成為學生的校外大型實訓基地,進一步完善了實習實訓教學條件。其中,博眾精工與基地共建了自動化綜合應用實訓室,博眾精工為該實訓捐贈價值200多萬元的設備(部分設備清單如下表),并委派公司的技術員工對基地教師進行設備應用培訓。
實現師資共建共享。一是設立教師工作站,學院在企業建立教師工作站,企業積極吸收學校教師實踐鍛煉。 2011-2013年博眾精工吸收基地12人次在企業掛實職,并按工作績效為教師發放補貼,為教師提供了良好的鍛煉平臺,提高了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二是設立企業大師工作站,博眾精工在基地設立企業大師工作站,并不定期派出工程技術人員來學院對老師和學生進行培訓。基地聘請了16名博眾精工中高層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作為企業大師工作站的教師。
1.2 實現“四個”合作
一是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合作建立雙方校企合作項目支持機制。建立《校企合作項目管理辦法》、《項目經費管理辦法》等合作項目支持機制,從立項、實施、監督、評價、驗收等多方面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二是合辦辦學,吳江市博眾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全程參與學院專業設置、專業標準與課程標準制訂,共同授課,共同評價。合作制定專業標準1個、課程標準4個,合作編寫工學結合特色教材8本。如雙方共同開發了《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師培訓與考核標準》、《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技能抽查標準》等。三是合作育人,創新了企業全程參與的“校企雙主體訂單式”育人模式。雙方選拔了65位來自鐵道電氣學院、鐵道車機學院的2013屆畢業生組成訂單班。在訂單培養平時管理中,注重了訂單模式與之后企業模式的銜接過渡,以公司的《全員管理規定》為藍本制定了《訂單培養班管理規定》,包括“考勤管理”、“禮儀管理”、“職場管理”、“課堂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宿舍管理”、“用餐管理”等七部分內容,以對待員工的嚴格紀律要求來約束規范訂單班學員行為。在訂單班學員畢業設計過程中,博眾精工派出了以總工程師李先奇領銜,各工程部主任參加,實力強大的指導老師團隊,畢業設計設計課題全部來自博眾生產的產品。同時,其畢業答辯全部在企業現場進行。另外,博眾精工還為訂單班學生提供2萬元獎學金。吳江市博眾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積極接納學院學生開展頂崗實習,雙方配備“三師”(企業師傅、專任教師、輔導員)加強實習指導與管理,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2012至2014年間,共接收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800余名學生為期3個月的頂崗實習。四是合作就業,近兩年來,吳江市博眾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為學院提供了近500個招聘崗位,對促進企業與學校互利共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校電氣學院畢業生在該企業的就業率占15%以上,其中對口就業率96%以上。學院在吳江市博眾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機制,畢業生滿意率90%以上。
2 校企合作新模式取得的成效
2.1 實現兩大提升,
一是學院人才培養能力與服務能力提升,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業績。學院培養了適應企業需求的人才,提高了就業率,提升了辦學質量。
同時,雙方合作開展各類技術服務項目達2項經費10萬元,合作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合作開辦訂單班達3個,合作開展科研課題研究達5項,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湖南教育電視臺、株洲日報等多家媒體對雙方合作的案例進行了多次專題采訪和報道。2012年10月該案例還在武漢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論壇上進行交流。
二是企業生產與經營能力提升。博眾精工于2010年與學院建立校企合作關系,有針對性地培養與自身需求相匹配的人員,近300名電氣自動化技術及相關專業畢業生被博眾精工優先接收,部分學生已成為該企業的核心技術骨干與基層管理人員,為企業更快更強地發展提供生力軍,提升企業整體素質和形象。從訂單班走出的高素質人才,以其較好的職業能力,促進了該企業生產與經營能力提升。
3 校企合作新模式取得的經驗
校企合作良性循環體系示意圖
建立良性循環體系是校企合作持續發展與深化的關鍵:學校和企業通過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建實訓室、共享教學資源等方式,實現“雙主體育人”,為企業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企業通過提供“頂崗實習”與“就業”機會的方式,檢驗評價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只有學校的培養質量獲得企業的認可,企業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人才培養的各方面,真正實現“雙主體育人”,最終形成良性循環體系。而保障良性循環體系運行的關鍵是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機制和制度。
總之,雙方的合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共建、共享、共發展初見成效。在看到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合作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雙方合作的長效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雙方合作資源還需充分實現共享和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吳學敏.高職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理念與策略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3):92-95
[2]謝永超.應用電子技術性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過程解析[J],電子世界,2017(6):56
[3]謝永超.“層次化、模塊化”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電子世界,2017(1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