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洋
【摘 要】語言精確性、模糊性的雙重屬性促使語言體系得以正常運行。對語言的模糊性進行恰當處理不僅能為日常的溝通交流帶來便利,而且還有助于增強表達的彈性與感染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語言的模糊性,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對其進行藝術處理,有助于促進語言教學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語言模糊性;教學;運用;消除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158-03
語言具有雙重屬性,一是精確性,二是模糊性①。二者如同語言車輛之兩輪——非精確無以辨義,非模糊無以增效。語言的精確性在于其表意的唯一性和確定性。在信息化時代,語言是重要的信息資源,關乎生命和價值,對其精確性的要求是應有之義。同時,語言表達力求高效,在詞匯總量相對穩定、語法規范定型的前提下,語言如果缺乏模糊性,就如同機器缺少了潤滑,將無法正常運行,如果所有的詞匯都指向精確,內涵外延明晰無誤,必然導致詞匯數量幾何級遞增,這不利于語言表達的高效和靈活。所以語言的精確性與模糊性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有機體,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如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共同維系著語言體系的準確運行。
在語言教學中,我們經常面臨語言的模糊性問題,語言的模糊性是指語言具有外延不確定、內涵無定指的特點②。對待語言的模糊性特征,要做到興利除弊,需要我們深刻認識語言模糊性的本質屬性,運用教學手段予以藝術處理,本文試就此展開探討。
一、語言模糊性之運用
眾所周知,語言的三要素是語音、詞匯和語法③。
語言模糊性的運用體現在語音上就是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④。由“晴朗”之“晴”聯想到“情感”之“情”,就是利用了語音相同的語言模糊性,如果一音一字,一字一義,就無法產生同音雙關,當然使用時會大大增加語言的成本。而正是音同字不同,才節約了音節;正是字可以組詞,才節約了文字;正是詞同義殊,才節約了詞匯量。
利用語音的模糊性,也可用來造字或用字,具體說就是假借、通假和錯別字。許慎的六種造字法⑤就有假借。“莫”的本義就是傍晚,借作否定代詞后,人們又造出“暮”來表達“莫”本來的義項。此處即利用音同相借,別造一字代替本字的例子。文言文中的通假,其實也屬于同音替代的情況。文字是語言的載體,人類語言發展的歷史是先有語音后有文字,有的文字發展成為記音文字,有的文字一直保持象形。漢字屬于象形文字,在記錄語音上不如記音文字方便,漢語學習者易寫錯別字,這主要是同音替代造成的,所以在古代文字沒有規范定型的情況下,經常發生借字記音的情況,如“親戚畔之”即“親戚叛之”,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通假,屬于一種用字現象,也恰恰說明了語言的模糊性特征。生活中,比如在菜市場,很多蔬菜的名字寫錯了,如:羅卜、代魚、豆付,這些明顯的錯別字幫助菜販完成了信息記錄,這正是文字模糊性帶給這些普通勞動者的“福利”,他們雖然沒有受過嚴格的文字訓練卻有使用文字的需要,錯別字較多的地方往往是底層民眾需要文字交流的地方,這說明文字的適應性很強,體現了語言的彈性,也是語言模糊性的具體表現。
在詞匯方面,語言的模糊性主要體現在特殊構詞上。在構詞中,人們構造了一些具有廣泛兼容性的詞匯,如“的”字結構,“美的”“丑的”“善的”“惡的”。這里“美的”,“美”是核心詞素,指美好,“的”字后面是中心語但被省略,我們在解讀時可以根據需要和理解去補充,比如“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都可以,在此使用者有很大的量裁權。還有“所”字結構,如“所思”“所看”“所說”“所做”,這些詞都帶有名詞性質,可以在句中充當主語或賓語,在“所”字結構中核心詞素是后接的動詞,如“思、看、說、做”,而“所”字結構后面的中心語被省略了,需要我們來補充,可以在后面給它補充相應的中心詞,“所思考的問題”“所看到的景象”“所說的話”“所做的事”。而“所做的事”還可以有更豐富的補充,如“所做的美食”“所做的畫作”“所做的好事”“所做的工藝品”等等。可以說,“所做”后面的搭配幾乎是無限的,這充分說明語言的模糊性在表達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可以化有限為無窮,內涵縮小的同時拓展了語言的外延,簡化了詞匯的數量,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稱謂中,有人自稱“我吳某人”,就將名字身份一并帶過,“某人”就是某個人,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其他都不重要,這樣顯得自謙,意味自己并不需要大家知道和了解,是個微不足道的人。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路人甲”,已經將人虛化為未知數,在人物的身份和背景可以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某人”“路人甲”等詞匯就應運而生,充分利用語言的模糊性,免去了很多精確性帶來的負累。
在語言運用中,語言的模糊性也得到了充分發揮。比如通感,“笑得真甜”,甜是味覺,笑是視覺、聽覺的感知,如果要去較真,那就沒法理解了,只有模糊理解,甜是一種讓人愉悅的感覺,看到的笑容,聽到的笑聲,與嘗到甜味的感覺是相通的,就可以用甜來形容。甚至可以延伸到其他美好的事物和感覺:日子很甜,婚姻甜蜜,生活甜美等。“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⑥。以聽覺描寫嗅覺,也是通感的手法,清香很淡,時有時無,若隱若現,這跟高樓上的歌聲是一樣的,給人一種淡淡的若隱若現的感覺,這其實也是利用了語言的模糊性特征。再如指桑罵槐原指一種兵法戰術,旨在殺雞駭猴,起到旁敲側擊之效。為什么能達到這種效果呢?就在于語言具有豐富的聯想義,所以農村老婦看兒媳不生育,就趕打母雞,罵曰:讓你不下蛋,就只會吃,打你個不下蛋的母雞。兒媳聽了就在屋內抹眼淚。這種語言效果是語言的模糊性特征帶來的,試想如果母雞就是母雞,兒媳如何會流淚呢?就是因為兒媳由母雞不下蛋受責罵聯想到自己不生孩子受到婆婆指責,就容易理解了。
還有人們經常運用到語言的省略作用,“那個誰”,具體指誰,不清楚;“有賢者說”,“賢者”謂誰;“人們都說”,“人們”又虛化不可考……這些都是人們在日常表達中經常采用的手法,當然也有人有意為之。如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用“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⑦,就是典型的例子。蘇東坡不直接說這里是三國周郎赤壁,而借用他人之口,“人道是”,意思是人們說是,我沒有這樣說,至于是哪個人,那也是無從考證,這樣誰也不用擔責。蘇東坡這樣的飽學之士難道不知道三國古戰場嗎?顯然知道。但因他被流放黃岡,而非蒲圻,只能在這里抒情,所謂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所以他必須把這里說成赤壁,但這又有悖事實,怎么辦?模糊化處理,在前面加上“人道是”,人們說是,我沒有說,這樣就規避了不必要的麻煩,這就是語言模糊性的經典例子。
二、語言模糊性之消除
語言的模糊性是不是越多越好呢,肯定不是,有時我們還要限制語言的模糊性。
我們知道,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詞匯上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詞匯以雙音節詞為主。“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⑧,“妻子”在古代漢語里是兩個詞:老婆和孩子,在今天就是一個詞:妻子。有人會說古代漢語詞匯很簡潔,一個字就是一個詞,今天語言很啰嗦,兩個字才表達一個詞,實則不然。試看:“中”“國”“人”三個字,如果以單音成詞,就是三個詞,即中、國、人,如果以雙音成詞則可以組成:中國、中人、國人、人中、人國、國中六個詞,詞匯增加一倍。古代漢語在詞匯較少的情況下,采用了一些方法來解決詞匯匱乏問題。如變調構詞。通過改變語音的聲調改變詞性,來增加新詞。如“七十者衣帛食肉”⑨,“衣”的讀音從“yī”改為”yì”,聲調從一聲改為四聲,詞性就從名詞改為動詞,意思從衣服改為穿衣服。“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⑩,其中“王”的讀音從“wáng”改為“wàng”,聲調從二聲改為四聲,詞性從名詞改為動詞,意思從君主改為稱王。這種利用聲調區別詞義的方法就消除了語言的模糊性。再如語調區義:
——“啊?”
——“啊!”
第一個用升調,表示難以置信,真的是這樣嗎?后一個用降調,意思是事實就是這樣,已經得到確認。語言表達中通過語氣來表達意思,不同的語氣可以使相同的詞匯產生不同的意思,語調可以取消語言的模糊性。
再如活用。活用有兩大特點,一是語法功能決定詞性。在漢語中,充當主語、賓語的詞匯一般是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充當謂語的詞匯詞性一般是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短語、形容詞性短語。如果將一個名詞放在謂語的位置,那么它的語法功能就發生了變化,詞性也跟著發生變化。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其中“飯”本是名詞,在這里接了賓語,詞性就變為動詞,意為“給飯吃”。同樣一個動詞放到了主、賓的位置,詞性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出”“入”都是標準的動詞,在句中置于賓語的位置,就變成了名詞,指出產的東西,收入的財物。所以,名詞活用為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數詞活用為動詞,都是語法功能決定詞性的重要表現。二是語境決定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在這里,“以”這個虛詞就具有了實際意義,根據語言對舉特點,“忠”與“賢”相對,“用”與“以”相對,“以”就可以理解為“用”,翻譯成舉薦、任用,這就是語境決定詞義。語境既可以消除語言的模糊性,也可見賦予語言新的涵義。比如“意思”一詞的使用:
——“你這是什么意思?”
——“沒別的,就是意思一下。”
——“那你這就沒意思了。”
這里出現了三個“意思”,含義都是不同的,第一個“意思”,可以翻譯為“目的”,第二個“意思”,可以翻譯為“表示感謝”,第三個“意思”可以翻譯為“趣味”。可以看出語言有模糊性時,人們往往在語境中予以化解,這是語言實踐中比較有效的手段。語法功能決定詞性,語境決定詞義消除了語言模糊性,成為正確理解文本的關鍵。
再如古今異義等問題。“驕傲”本身是個貶義詞,指人對自我認知的過分自信,表現出自大狂傲的神色,如“驕傲侈泰,離度絕理,其唯無禍,福亦不至矣”?。但在語言發展中慢慢出現“自豪”的意味,其色彩由貶轉褒,這是一個大的變化,如“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中,“驕傲“的色彩就發生了變化。類似的例子在古漢語教學中比較常見,我們稱之為古今異義,詞義色彩發生了轉化,如古代的“卑鄙”,其詞義色彩在今天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自謙的詞,變成了貶義詞,帶有強烈的道德評判意味。這些古今異義的理解必須借助一定語境才能消除其語言的模糊性。還比如語言的模糊性帶來的歧義句,“雞不吃了”,可以理解為“我們不吃雞肉了”,也可以理解為“雞不吃飼料了”。添加語境之后,這些歧義自然消除:“服務員,我們菜夠了,雞不吃了”,“雞不吃了,不要再添飼料了”。
可見,在語言實際運用中,我們采取變調,承擔語法功能,設置語境等方法有效消除語言模糊性帶來的危害。
三、結語
無論是運用語言的模糊性還是消除語言的模糊性,語言的模糊性都是不容回避的客觀存在,如果能正確處理語言的模糊性,就可以為我們的溝通交流帶來許多便利。語言不能沒有模糊性,語言的模糊性是語言強大生命力和兼容性的具體體現,如果語言失去了這種彈性將會給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也會大大降低語言交流的效率。同時,不必要的語言模糊也會帶來歧義,不利于內容的精確傳達,因此我們還要學會消除語言模糊。總之,我們在語言教學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語言的模糊性,興其利除其弊,促進語言教學的健康發展。
注釋:
①趙鳳蘭.公共語言的特點——精確性與模糊性語言并存共用[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995(1):58-59.
②孫海芳,李國銀.文學語言的表現功能——淺析文學作品中的藝術性模糊語言[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92(4):84-87.
③葉蜚聲,徐通鏘,王洪君,李娟.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④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全唐詩[M].彭定求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⑤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⑥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⑦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⑧陶淵明.桃花源記并詩,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⑨⑩孟子.寡人之于國也,孟子正義(焦循)[M].北京:中華書局,1987.
?司馬遷.淮陰侯列傳,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8.
?柳宗元.柳河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屈原.涉江,楚辭集校集釋(上、下)[M].崔富章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管子.管子集校[M].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8.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N].人民日報,195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