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中學 李帶兵
在高中教育階段,數學屬于一門必修課程,教學目標是把課本知識和現實問題融為一體,最終解決實際問題。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融入建模思想是新課改發展的必然,教師應該結合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進行適當假設,構建數學知識能解決這一生活問題的數學模型,指導學生據此解決實際問題,這對提升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著積極意義。
要想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有效融入建模策略,教師首先需要選取適當的建模案例進行示范與解析,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充分體驗到數學建模的具體應用,逐步培養他們的數學建模意識。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選擇建模案例時,要選擇涵蓋豐富的實際問題,揭示建模策略的具體應用,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增強彼此之間的聯系,吸引學生主動建模。
以“指數函數”教學為例,教師播放現實中細胞分裂和鈾核裂變兩個視頻,抽象出兩個建模案例:一種細胞在進行分裂時,由1個變成2個,2個再變成4個,4個變成8個……進行x次分裂,分裂次數x和細胞個數y之間的函數解析式為y=2x(x∈N*)。鈾核裂變可以產生相當大的能量,其在裂變反應中1個鈾核被1個中子擊打,該鈾核可以釋放出3個中子,這3個中子又分別擊中3個鈾核,將會釋放出9個中子……中子對鈾核進行x次擊中后,擊中鈾核次數x同釋放出中子數量y之間的函數解析式是y=3x(x∈N*)。搭配問題:y=2x與y=3x這類函數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學生在討論中回答:函數解析式都是指數形式,底數為定值且自變量在指數位置,引領他們建立指數函數模型,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如此,利用現實案例解析如何建立數學模型,關鍵在于找準現實生活與數學模型之間關聯,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深入思考,這是學習數學建模的開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建模意識。
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離不開大量生活素材的輔助,這是建立數學模型的根本出發點,既能夠強化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還能夠煥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所以,高中數學教師建模教學中,應當選擇恰當的生活化素材,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著手,指導他們在生活化課堂上嘗試建立數學模式,有助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展開“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教學時,教師先帶領學生復習任意角的概念,思考任意角和之前學習角的概念有什么區別?目的是為學習任意角的概念做準備。并利用生活素材創設情境引出主題,如下圖所示:假如一個摩天輪的中心和地面之間的距離是h0,其直徑長度是2r,在轉動時作勻速運動,每圈需要6分鐘,假如你坐在摩天輪的點A位置,逆時針從該位置出發,那么時間t和距中心地面近距離h之間的函數關系式是?

之后,師生一起分析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高度h是如何變化的?在討論中得出結論:剛開始時h逐漸變大,當升至最高點后逐漸變小至最低點,然后再逐漸變大,直至回到出發點;第二周,第三周……周而復始,呈現周期現象。提問:該用什么樣的函數模型刻畫這種運動?先從特殊情形入手,如:20s后,人距離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回答:h=h0+rsin20°,且解釋式子。
上述案例,教師結合實際問題恰當導出任意角三角函數的概念,顯現出三角函數的概念的周期性特征,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思考和探索活動中,指導他們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為更好地融入建模思想,傳授數學建模方法是關鍵,當呈現出生活案例后,教師需指導學生先準確分析題目,在整體上把握題意,理清案例中的復雜關系,挖掘蘊含的深層次關系,把握好問題的深層結構。同時,高中數學教師應要求學生充分利用案例中的已知信息,克服思維定式,在發散性思維中建立數學模型,并學會舉一反三。
在“空間幾何體的結構”教學中,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些世界上經典建筑物,包括華表、悉尼歌劇院、倫敦大本鐘、水立方、金字塔等,提出問題:不少建筑物能夠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嗎?借此導出空間幾何體這一新概念。追問:這些建筑物由哪些幾何體組合而成的?呈現一些立體圖形,包括球體、棱臺、棱錐和柱子等,設計問題:大家可以按照具體標準將它們分成不同類別嗎?引導學生結合實物總結多面體及多面體的面、棱、頂點的定義,并展示棱柱圖片,要求他們將生活中的實物與圖片進行對比,找準棱和頂點,分析面與面之間的關系,使其自由討論,總結棱柱的主要結構特征:頂面和底面是相互平行的,剩余各個側面均為四邊形,而且各組相鄰四邊形的共用邊也相互平行,以此構建出數學模型。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引領學生逐步建立數學模型,找準實物和數學圖形之間的關系,以及各個部位的對應關系,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數學建模方法和技巧,提升數學學習效率。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融入數學建模,既是新課改的主推方向,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引入恰當的建模案例和生活素材,指導學生掌握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與技巧,進而產生最佳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