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瓏 施金平
(廈門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
富蘭克林曾說:“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逃不掉的,死亡和稅收。”稅收是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為滿足統治階級本身的日常行政開支、財富積累及國民對社會公共產品及服務的需要,憑借其手中的武力,按照其所頒布或者主導頒布的法律、法規所規定的標準和程序,直接參與國民的收入分配,強制地、無償地取得其財政收入的一種特定分配方式,是國家憑借武力,實現其財富控制和積累和納稅人進行不對等的利益交換。在人類剛有國家的時候,國家收稅或者說統治階級占有財富的方式就是使用武力赤裸裸的掠奪,后來這種掠奪變得更加的制度化和常規化,我們稱之為“征稅”;稅收是一種再分配關系,具有無償性和強制性,國家除了補償提供公共產品的成本之外,還會收取額外的稅收或者其他收入來源供統治階級來積累財富,為統治階級富貴豪華的生活提供經濟來源。
稅收收入是一個國家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但是過于繁重的稅負會把一個國家的資本、技術和人才趕出國門,會導致政府機構過于龐大而且沒有效率,導致社會不公,更會導致人民的福利降低,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在任何一個國家資本和人才都是經濟生產的源動力,沒有這些東西,國家的經濟發展就會陷入停滯,甚至倒退,技術也很難得到創新,政府收入自然就降低了,更會導致失業率的升高,大量窮人找不到工作,最終降低整個國家人民的平均收入水平,降低國家在世界經濟體中的地位和競爭能力,損失的是全國人民的福利,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度,這是中國目前應該避免的地方。
納稅,對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納稅人來說只是必不可少的義務,很少會與痛苦扯上太大關系,然而在中國卻不是同樣一回事。根據2011年9月美國《福布斯》雜志推出的稅收痛苦榜單顯示,中國大陸人民的“稅負痛苦指數”排列全世界第二位,這個也是繼2009年中國大陸首次登陸該雜志“稅負痛苦指數”排名第二位后,再一次位列第二名。根據美國雜志《福布斯》發布的2009年“稅負痛苦指數”排行顯示,中國稅負痛苦指數值為159,在其公布的6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列第二位,此排行榜一度吸引了國內媒體的關注;其實在古代中國就有苛政猛于虎之說,說明從古自今,苛捐雜稅一直是中國老百姓頭等痛苦的事情。
中國的稅種類別繁多,在目前中國稅收種類按征稅對象分為6大類24個稅種,(1)銷售商品和勞務稅類。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2)所得稅類。包括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3)財產和行為稅類。包括房產稅、車船稅、印花稅和契稅;(4)資源稅類。包括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和環境保護稅;(5)特殊目的的稅類。包括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船舶噸稅和煙葉稅。(6)個人勞務稅,企業及個人的五項社會保險基金和住房公積金;這些還不包括各種行政事業單位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比如過路費、過橋費、燃油費、擇校費、贊助費;各種名目的證照費用比如探礦證、采礦證等;還有各種的審批驗收費用如消防驗收、安全生產驗收等非稅收入。中國采用分稅制;關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屬于中央稅收;增值稅和所得稅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稅,分成比例是增值稅中央和地方按五五分成,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中央和地方按六四分成。其他稅種屬于地方稅收,如資源稅、土地增值稅等,各種名目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也屬于地方稅收性質。
中國的稅收負擔情況見表1:
表1 中國稅收負擔情況表
2016年我國稅收收入為130,354億元,比上年增長17.86%;其中國內增值稅收入40,712億元,國內消費稅收入10,217億元,企業所得稅收入28,850億元,個人所得稅收入10,089億元,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2,781億元;2016年我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為53,564億元,比上年增長14.1%;2016年總的稅收入為196,704億元,總稅收收入占GDP的26.45%。
2017年度我國稅收收入結構:其中貨物勞務稅收入(包括增值稅、消費稅)68,702億元,占總稅收比例為32.6%;個人所得稅收入11,966億元,占總稅收比例為5.7%;企業所得稅32,111億元,占總稅收比例為15.2%;社保費用收入66,400億元,占總稅收比例為31.5%;房地產5稅(包括耕地占用稅、契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收入16,437億元,占總稅收比例為7.8%,其他稅收收入(包括關稅、車輛購置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印花稅、和煙葉稅等)15,114億元,占總稅收比例為7.2%,宏觀稅負率,即總稅收收入占GDP的比例為25.49%,而政府公布的數據一般都是說稅收收入占GDP的18%左右,因為政府把社會保險基金收入沒有計入稅收收入,而其他國家都是計入稅收收入。具體世界上主要國家宏觀稅負比較情況見表二。
表2 宏觀稅負比較表
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宏觀稅負在不發達國家中是最高的,即使是在高福利國家也是屬于中等偏上水平,這樣也說明了目前中國的稅負率比世界上同等的國家繁重很多。
現代社會離不開稅收,但是國家征稅多少以及如何征稅爭議很大。國家收的稅多了,則老百姓所能留下來的可支配收入就減少了;反之,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就多了;減稅可以讓稅負更輕,讓經濟更良性的發展。
中國稅收制度的現代化建設和稅收政策的優化亟待確立“大國輕稅”的理念。實際上,現代國家都有內在的財政支出擴張傾向、統治階級也會有財富累積的巨大欲望,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財政支出,抑制統治階級的財富欲望,減少國家腐敗;那么再多的稅收也是不夠用的,更不用說進一步減稅。減稅是以短期的稅收制度合理化及短期的稅收收入減少來換取更快、更健康的經濟增長,讓經濟增長帶來中長期更多的、良性的稅收收入。按照“輕稅”理念建立的稅收制度,符合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要求,才可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真正擁護。
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國際經濟社會交往的增多,意味著“輕稅”不能只是根據本國國情作出判斷,而需要和國際社會作橫向比較。隨著全球化時代到來,國際稅收競爭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一方面,世界主要國家在商討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的共同應對之策,另一方面,各國又在稅制選擇上角力,一個國家的減稅,就可能是那只帶來蝴蝶效應的蝴蝶在舞動翅膀。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提出了大幅度的減稅,其減稅的影響超過了其他所有國家;全球很多國家的政府肯定會減稅,不減稅的話,對其的經濟競爭非常不利,其生產的產品價格越來越高,競爭力就會越來越弱。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必須采取積極的應對之策。
“輕稅”一來要降低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成本,第二要減少統治階級明里或者暗里對平民百姓財富掠奪從而達到他們的巨大財富積累,第三要減少政府的腐敗和不作為,減少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建立簡約、高效型政府機構。有效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其中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提供同樣數量同等品質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所耗費的成本;成本越低,即所耗費的稅收數量越少,那么這樣的稅負相對而言就是輕稅負。“輕稅”在這里的要求是政府部門的有效運作、抑制欲望及減少腐敗。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稅收成本隨之增加,稅務機關在征稅管理的制度設計上,主觀上都是想把納稅人的稅收一分不少的全部征收上來,而沒有考慮其征稅的成本,更甚至稅務機關為了便于監控納稅人,避免稅收流失,其顯失公平的制定了許多嚴密甚至苛刻的征管制度,完全沒有考慮納稅人應有的權利。根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目前發達國家的稅收成本一般在1%-2%,比如意大利稅收成本為0.5%,美國稅收成本為0.6%,日本稅收成本為0.8%;比較高的稅收成本的國家比如加拿大為1.6%,法國的稅收成本為1.9%。我國行政機關長期只對政績在意對表面工程在意,對成本和效率問題缺少關注,因此稅務部門一直沒有進行專門稅收成本的計算,根據各種研究資料,我國各地區稅收成本有的說是5%-6%,有的說是7%-8%,個案調查有的說已經達到10%-20%的,差距極其懸殊。
近些年來,我國社會面臨日益嚴重的信任危機,各種騙局橫行,人與人之間沒有基本的信任感;目前中國最大的交易成本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成本。較高的社會信任程度可以減少社會交往與經濟交易的復雜性,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社會的運行效率,最終促進經濟增長和提升人民幸福感。當前我國民營企業及民眾個人的稅負仍然較為繁重,其生存發展環境依然嚴峻,現代稅收體制改革,任重而道遠。目前我國實際開征的是有24個稅種,稅種繁雜,歸類也不是很清楚,大多數稅收都是堵漏洞形式的稅收,稅收要素疊加重復,存在明顯的交叉重復及多環節征稅的問題,稅收政策又極其復雜,納稅人根本無法完全了解稅收政策,很好應用稅收政策,給納稅人平添了許多不必要的負擔。其實整理歸納這24個稅種,不外乎對社會商品的流轉或者是對財富的占有征稅,但是現行稅收制度過于復雜,伴隨“以票控稅”的落后監管制度,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即便如此,中國的稅收征收管理的效果還是不理想,沒有實現有效的征管,存在巨大的稅收流失、稅收成本過高及權力尋租等腐敗現象。
整理我國目前的稅制,現行的24個稅種不外乎是對社會商品或者財富的流轉、占有和特定經濟行為進行征稅,而且主要稅收貢獻主要來源于增值稅30%左右,社保費用30%,個人所得稅6%,企業所得稅16%;這四大名目稅收占了全部稅收的80%。那么我們第一步就可以先取消所有的行政及事業性收費,同事也就撤銷或者簡并這些收費的機關單位,大大減少政府的冗員,降低政府的財政支出,提高政府的效率;第二步一些小的稅種就可以慢慢取消掉,比如,城市建設維護稅、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煙葉稅、船舶噸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資源稅、環境保護稅,契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房產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這15個小稅種就可以逐步取消,這樣就只剩下增值稅、消費稅、關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及五險一金了;那么第三個步驟就可以把五險一金和個人所得稅進行合并,變成社會保障稅,消費稅也可以進一步進行取消,這樣就只剩下關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稅;這種設計,既可簡化稅制方便征稅,降低征收成本,降低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又可利用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手段保證確實能征到稅。這樣,將24個稅種繁復的稅稅種簡并成4個稅種,大大地減少了稅制的復雜程度,消除了上述24個稅種并存帶來的一系列弊病。24個稅種簡并剩下4個稅種,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稅收收入及其他財政如何滿足國家的全部財政需要和統治階級財富積累的需求。2017年我國各項稅收合計21.08萬億元。簡化稅制,縮小政府行政規模、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減少政府支出,減少稅收成本、減少腐敗;簡化后的稅收收入是否能滿足政府的需求,這就要估算稅基總量,設計適當稅率,從而估算出稅收總量,加上其他的政府收入來源數量,得出政府收入總數,然后與政府需求總量進行對比,確保政府的總收入能滿足政府總支出的基本需求。
其實減并稅種,那些被取消稅種的稅源,并不會完全消失,他們中的一大部分會以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稅的形式存在,在稅收收入中體現出來,上繳給國家。你少交各種名目的稅費后,那么你企業的毛利率肯定就上升了,毛利率一上升那么政府的增值稅收入就增加了;同時你企業的稅前利潤也就上升了,那么你企業的所得稅收入也上升了;你的企業凈利潤上升了,那么你的個人社會保障稅收入也就上升了。所以這些被取消稅種的稅源并不會全部消失沒有掉,其中有一大部分轉化為其他稅收形式上交給國家。
減并后的稅率設計,增值稅稅率先按兩檔稅率來設計,一檔一般納稅人按10%的稅率進行征稅,一檔小規模納稅人按3%的 稅率,原來稅率是6%的納稅人,通通歸到3%稅率那一檔,所有的稅收優惠政策都取消掉。企業所得稅按單一稅率15%來設計,所有的稅收優惠政策、地區差異全部取消掉;社會保障稅也按單一稅率來進行設計,抵扣基數提高為1萬元,超過1萬元也按單一稅率15%來設計,其他的個人收入也全部按15%的稅率來執行,抵扣限額也可以嘗試按1萬元來執行,取消加征減征規定,取消所有的稅收優惠政策,取消資本利得稅,關稅按實際的政治和經濟的需求來進行設計,但是要本著簡單高效的原則。這樣一來,只剩下4個稅種,稅率也幾乎都是單一稅率;中國的稅制就變成了簡練與有效,這樣就根本不會存在部門重復建設、存在什么國稅與地稅之分了,稅務機構的規模可以極大的降低,相應的稅收成本就會大幅度降低。國家財政支出也會有大規模的減少。簡并稅制的同時那些千千萬萬種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都要統統取消;簡并稅制后,當基本稅收能力基本滿足當前財政支出需求時,就要把增值稅的稅率變成單一3%的稅率;之后如果財政支出得到進一步保障之后,流轉環節的增值稅也就可以取消了,只保留企業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稅,最終實現減并稅制與真正意義上的單一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