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除雜的原則、試劑以及方法幾個方面并列舉歷年中考題進行分析闡述.要提純的物質和雜質都是氣體;要提純物質和雜質都是固體;要提純的物質和雜質都易溶于水,即在溶液中除雜.通過歸類教學,能使學生對這類問題有一個明確的解題思路.
關鍵詞:除雜;物質;提純;技巧
作者簡介:郭海珍(1969-),女,甘肅白銀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化學教學.
把混合物中混有的少量雜質除去,或將雜質轉化為要保留的物質,這個過程稱為除雜.物質除雜一直是中考化學的熱點,也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在除雜過程中,涉及多種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再加上要對實驗操作方面進行分析與評價,使除雜過程綜合性強.學生普遍感覺做除雜題比較吃力,基于以上考慮,下面就除雜題的解題技巧做如下探討:
一、除雜的原則
1.不能“引狼入室”
即除雜質時不能引入新雜質,如除去NaOH溶液中Na2CO3,就不能選用CaCl2溶液.原因是除去原有的雜質Na2CO3的同時,引入新雜質NaCl.
2.不能“玉石俱焚”
即除雜質時不能減少要保留的物質,即所加物質一般與雜質反應,不與要保留的物質發生反應.但在特殊情況下,所加試劑與要保留物質發生反應,但最終轉化為要保留的物質.如要除去CaCl2溶液中的NaCl,可加過量Na2CO3溶液→過濾→沉淀→加適量的稀鹽酸.
3.“易分”原則
即除雜后的生成物和要保留的物質容易分離.
4.要保留的物質要恢復原來狀態
二、除雜試劑以及方法
1.要提純的物質和雜質都是氣體
兩種物質都是氣體,有一種特殊的情況:除去氣體中混有的水蒸氣,即干燥氣體.初中常用的干燥劑有氫氧化鈉固體、生石灰、堿石灰(干燥堿性和中性氣體);濃硫酸(干燥酸性和中性氣體).常見中性氣體(H2、CO、N2等);酸性氣體:溶于水溶液呈酸性或與水反應生成酸(SO2、SO3、HCl、CO2等);堿性氣體:與水反應生成堿(NH3).
注意:除去氣體雜質時,一般不選擇氣體作為除雜質的試劑,而選擇固體或液體.
例1 下列除雜質的方法不正確的是( )
解析 A中兩種氣體通過灼熱的銅網,只有氧氣發生反應,生成物是固體,滿足除雜條件;B中酸性氣體中混有水蒸氣,通過濃硫酸可除去;C中氫氣是中性氣體與堿溶液不反應,而氯化氫溶于水是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可除去.氣體通過溶液會帶入水蒸氣,再通過濃硫酸可干燥;D不能用點燃方法除去,可通過灼熱的氧化銅,使一氧化碳轉化為二氧化碳.答案:D
2.要提純物質和雜質都是固體
要提純的物質和雜質中一種可溶于水,另一種難溶于水時,用水來除去雜質,也可選用其他物質;要提純的物質和雜質都難溶于水時:a一般不選用固體作除雜試劑,應選用氣體或液體;b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氫后的金屬混有氫前的金屬,還可以加酸;例如,除去銅中的鋅,可加適量酸反應后過濾.
例2 除去下列物質中少量雜質所選的試劑和操作方法均不正確的是( )
解析 A中NaCl易溶于水,泥沙難溶于水,加水溶解、過濾、蒸發結晶得到NaCl;B中Cu是金屬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氫的后面,與酸不反應,而CuO是金屬氧化物,與過量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再過濾、洗滌、干燥可除去雜質;C 中CaO是金屬氧化物,CaCO3屬于碳酸鹽,均與稀鹽酸反應,因此是錯誤選項.D中Fe2O3是氧化物,而CO具有還原性,可使Fe2O3轉化為Fe,達到除雜質的目的.答案:C
3.要提純的物質和雜質都易溶于水,即在溶液中除雜
酸、堿、鹽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因此酸、堿、鹽溶液的除雜質即是陰、陽離子的除雜,一般使要除去的離子轉化為水、沉淀或氣體放出.該類型題可選離子對進行除雜,但也應該考慮所加試劑是適量還是過量,過量對要提純物質有沒影響.
解析 A中不能用點燃方法除去,可通過灼熱的氧化銅,使一氧化碳轉化為二氧化碳;B中加入稀鹽酸后,除去的是Fe不是Cu粉;C中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反應,生成新雜質NaCl;D中加入過量的鐵粉,Fe可以把CuSO4溶液中的銅置換出來,再過濾,濾液中就只有FeSO4溶液.答案:D
例5 (2013海南?。┫卤碇校ノ镔|所含雜質的方法不正確的是( )
解析 A中只有HCl氣體與NaOH溶液反應除去,帶入的水蒸氣通過濃硫酸干燥;B中Na2CO3與稀鹽酸反應,生成NaCl、H2O和CO2;C中稀鹽酸與硝酸銀溶液反應,除去了要保留的物質.D中CaCO3難溶于水,KCl易溶于水,加水溶解、過濾、烘干可得CaCO3粉末.答案:C
在中考化學試題中除雜質題是??嫉闹匾键c,可學生答題并不樂觀,出錯率很高.只有掌握除雜原則、要領和方法以后,在解題時根據題目特點,認真審清題目要求,并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才能準確解答.通過以上示例與解析,也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態去學好化學.
參考文獻:
[1]江琳才義務教育段九年級化學教科書[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4.
[2]談鯤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