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學習要“備學”,即預習.預習是學習活動所不可缺少的環節,有效的預習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顯著效果.因此,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預習能力,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和學習品質是我們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預習作業的優化設計是指導學生有效預習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作業;設計;現狀;策略
作者簡介:謝燕忠(1978-),男,甘肅民勤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物理預習作業的設計模式.
一、目前初中學生物理預習作業現狀的調查
(一)預習作業“無設計”現象突出
通過調查我校及周邊學校發現,不少教師雖然要求學生課前預習,但是預習作業模式單一,內容一致,無層次性,讓所有學生做相同的作業,局限于書本、拘泥于算練的作業較多,動手實踐操作性作業和小組合作討論性作業很少,學生對預習缺乏興趣.這種情況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個體需要,大大禁錮了學生的活動空間,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制約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影響了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提高.
(二)家庭方面的教育缺失
部分學生獲得家庭方面的預習指導幾乎為零.通過調查發現,近70%的學生在家庭預習過程中有困難時無人能夠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所以整體預習情況較差.
(三)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調查中還發現很多學生還未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往往是教師不要求或不布置預習作業,學生就不能在課前預習.少數學生不能在預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即使發現問題也不能主動探究.另外預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教師對于學生的探究學習缺乏系統的指導和培養.
二、預習作業設計策略的優化
鑒于目前這種情況,物理教師在進行預習作業的設計時可以參考以下思路:
(一)趣味性
學生對預習作業是否感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業形式與內容的趣味性與新鮮度.將枯燥、單調的知識融于一個個生動情境中,能有效的激發學生興趣,在課前進行有效的觀察、思考和探究,自主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如《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節的預習,首先要求學生通讀教材,找到教材中的幾個實驗;其次鼓勵學生用身邊的物品完成實驗.在物品的選擇上,教師可以給予指導,如用硬塑料尺(或橡皮筋)、乒乓球、細線做“聲音產生”的實驗;做“土電話”實驗;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試著做“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的實驗.在此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動手能力,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遠比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鮮活得多、深刻得多.讓學生自主地設計實驗,進行小制作等,學生通過思考,動手實驗,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也凸顯了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實踐性
新課程明確指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初中物理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教師應結合教材布置一些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又有助于能力培養的探究性預習作業.如通過考察科技館、博物館、植物園、自然保護區、污水處理廠等,結合課程內容,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組任選一個主題,進行調查研究并寫出實踐報告.
(三)開放性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設計開放性預習作業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例如在學習《重力》之前,可建議學生收集刊物、科普資料,或指導學生瀏覽相應的網站,了解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并提出“假如失去重力,人類如何生活?”這樣的問題,啟發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進行大膽想象,然后在課堂上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認真閱讀,仔細分析,相互交流,獲取信息,汲取知識,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合作性
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學習的過程,也是思維碰撞、潛能發揮的過程,學會合作已經成為21世紀新型人才的必需要求.因此,多布置合作性預習作業,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能力.如學習《透鏡》之前,教師可布置學生預習課本內容,并且自由選擇合作伙伴,研究眼睛:①通過查閱資料,清楚眼睛的結構及近視的成因;②通過訪談及查閱資料了解近視眼的危害;③問卷調查統計本校近視眼的發病率;④采訪近視眼學生,得出導致近視眼的主要原因;⑤采訪專家和查閱資料得出預防和矯正近視的有效措施.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分工合作,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形成學習的動力.
(五)持久性
只有長期堅持預習,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為教學更好地服務,進而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這需要物理教師長期堅持對預習作業進行有效設計,并將物理作業的預習設計與評價有機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效的教學效率、良好的教學效果和理想的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