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飛
摘要:信貸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的重要業務,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商業銀行以及金融業的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到新常態中,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與傳統的信貸業務有所不同,其所面臨的風險因素在不斷增加。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商業銀行發展,提升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水平,應當就其信貸風險進行全面地分析,并構建合理的風險防控對策。本文就新常態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與探究,找出風險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對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夠推動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規范化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解決對策
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概述
1.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概念
信貸風險主要是指債權人或者貸款人所面臨的債務人可能不會依據具體規定承擔義務的風險。從廣義方面來看,信貸風險是指貸款的收益具有一定的波動性,或者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具體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指的是盈利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在約定好的貸款利率穩定的狀態下,信貸資產的實際盈利會受到市場利率方面因素的影響,從而會使得收益產生一定的波動。其次,指的是信貸資產的損失會面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這些不確定因素是指時間、數量等方面的不確定,如,是不是能夠將信貸的本金和利息全部收回,是不是能夠在約定好的時間段內進行貸款本金和利息的收取等等。而從狹義方面來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則主要是指其信用貸款方面所面臨的風險,比如信用息差風險以及信用違約風險等。
2.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特征
第一,信用資產風險的價值通常是通過商業銀行資金虧損來反映的,如商業銀行賠息導致自身資金虧損、賠本導致虧損等等。
第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與貸款對象的風險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商業銀行信貸對象通常是企業,因此企業的經營情況以及所面臨的風險與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具有直接聯系,假如借款企業在經營中存在一定的風險,導致自身面臨著巨大的危機,那么其勢必會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行,影響其資金的正常周轉,從而會導致其具有不能按時還款的可能性,因此會對導致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增加。
第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會導致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降低。就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其資本金增加的主要形式是自我積累以及財政增資,而如果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較高,那么勢必會導致其盈利能力降低,從而會導致其自身留利進行資本金補充的能力受到影響,這就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另外,信貸業務的利息收入是商業銀行收入的重要來源,如果其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那么就會導致其利息收入降低,這就不利于其利潤的增加,從而容易降低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分析
為了推動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有效降低,促進商業銀行更好地發展,我們應當對其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行細致的分析與探究,并根據具體情況找出合理的風險應對措施。具體風險成因總結如下:
1.內部原因
內部原因主要是商業銀行自身的原因,在實際運行中商業銀行會因為自身運行不暢,或者該方面的制度不規范、不合理等導致自身面臨一些信貸風險。具體內部原因有如下幾個:
第一,銀行員工為了達到考核目標,而沒有切實履行穩健經營的價值理念。商業銀行員工的薪酬通常會與自身的業績有較大的聯系,并且年度考核指標會層層分解,很多銀行在進行目標分解的時候并不會對不同區域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規模狀況進行考慮,這就導致部分分行會面臨著較大的壓力,而員工為了能夠達到考核要求會更多地考慮如何進行義務的拉取,因此會缺少風險方面的考慮,這就導致自身無法切實履行銀行穩健經營的價值理念,從而會導致信貸風險的增加。
第二,競爭加劇,過度授信。當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速度非常快,競爭非常激烈,商業銀行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就導致商業銀行在實際經營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因此很多銀行為了拉攏客戶,而過度授信,使得自身的信貸風險不斷提升。比如,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一家銀行對某一個信用度較高的企業進行綜合評定并授信以后,那么其他的銀行為了能夠拉攏客戶而會降低自身的授信條件,這就導致借款企業的授信量過大,使得企業對外擴張的速度不斷增加,一旦企業出現了經營虧損,那么貸款銀行就會面臨嚴重的信貸風險。
第三,商業銀行的內部信貸體系不健全。當前我國很多商業銀行的內部信貸體系都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與商業銀行的實際發展情況不符合,導致信貸風險不斷。還有一些商業銀行雖然建立了較為科學的信貸體系,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很多員工并沒有將其作為藍本,貸前調查過于注重形式,導致相關的體系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從而使得風險不斷。
2.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是指政府方面的原因,具體來說,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良好經營環境缺失,導致商業銀行貸款風險隱患不斷。部分地區的政府為了能夠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時進行GDP指標的完成,而盲目進行招商引資,使得一些區域出現了經營效益不高、投資決策不科學的現象,從而出現了部分不良貸款。
第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夠合理及時。雖然我國政府當前已經出臺了部分信用體系建設方面的法律規范,但是因為失信的頻率較高,并且失信的主體較多,并且國家所出臺的該方面制度涉及的范圍較廣,制度建設不夠到位等等,使得逃廢債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就容易導致其對商業銀行的信貸產生一定的影響,加劇了其信貸風險。
三、新常態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的具體對策
新常態下做好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就是為商業銀行更好地發展做基礎,推動商業銀行取得更好地發展效果,不斷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具體來說,新常態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的對策總結如下:
1.做好員工信貸業務方面的培訓,有效降低信貸風險
商業銀行應當加強自身對員工的培養,使得員工能夠全面了解信貸業務,并樹立穩健經營、規范合規、恰當進行風險控制的理念,在實際工作中確保員工能夠積極進行信貸業務的引導和與審核,確保信貸業務符合規范,降低信貸風險。同時,銀行自身也應當做好目標的分解,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以及規模狀況等合理進行目標的分解,使得不同地區的目標能夠與自身地區的發展狀況相適應,從而降低員工的壓力,使得該方面的信貸風險得以有效降低。
2.做好內部信貸體系的健全和規范
商業銀行應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對自身的信貸體系進行完善和優化,使得信貸體系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約束員工的行為,推動員工工作更加合理規范,使得信貸業務開展的更加科學,不斷降低信貸風險。同時,還應當不斷提升員工的思想道德品質,使得員工能夠將內部信貸體系作為具體的規章,不斷完善和規范化自身的工作,提升信貸業務的正規化程度。另外,商業銀行還應當構建自身的信貸業務審核規范,對于任何信貸主體都進行全面的審核,而不應當因為其在其他銀行取得過貸款,通過了審核而降低自身的審核標準,以便更好地規避信貸風險。
3.做好經營環境的營造,并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
首先,政府應當努力為商業銀行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不斷規范化自身的行為,在進行經濟快速引導和發展的同時,合理進行各個項目的引進,做好項目的審核,避免盲目引進,為商業銀行更好地發展打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其次,還應當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我國政府應當認識到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并依據社會當前的實際發展情況合理進行誠信方面法律規范的健全,使得誠信體系能夠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推動社會各個主體誠信意識的不斷提升,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降低做基礎。還應當縮小我國誠信體系的涵蓋范圍,使得誠信體系更加規范、科學,推動制度更加科學,避免逃廢債現象的產生。另外,還可以加強逃廢債等方面的立法,針對故意逃廢債的現象,及時進行嚴厲的打擊,構建科學的立法體系對其行為進行約束,合理對借款人逃廢債的行為進行約束,避免不良信貸滋生蔓延。
結束語
新常態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信貸風險種類有很多個,不同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種類與程度不同,其自身只有做好信貸風險的防范,并構建科學化、規范化的信貸風險防范體系,才能夠推動信貸風險防范得到合理地降低。同時,我國政府也應當加強自身的引導和監管作用,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構建良好的運行環境,推動商業銀行在良好的環境中得以科學發展。還應當完善和優化該方面的立法,從立法層面入手進行法律體系的構建,不斷降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
參考文獻:
[1]張靈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對策與思考[J].金融實務,2016(04):60-63.
[2]王寧.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J].財經論壇,2015(17):173.
[3]李佳璟.城市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7(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