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平 鄭艷
摘 要: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使用網絡發表自己對當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的觀點和看法更加隨意和快速,傳播速度也是驚人,尤其是負能量的輿論,給社會穩定帶來了許多問題。在自媒體時代下,探索輿論預警機制,有效遏制輿論發酵,為維護社會的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自媒體;輿論;預警
引言:
當今社會早已進入自媒體時代,何為自媒體?是大家把自己獲取的信息通過自己的渠道和方式告知了他人,所以凡是有獲知和傳播能力的個人和團隊都可以稱之為自媒體。所以幾乎每個個體和團隊都能發聲,都能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往,人們獲知信息的渠道比較狹窄,比如通過報紙、廣播、電視臺等官方媒體獲取,但是這些媒體發出的信號往往都是帶有強烈的立場性,有些內容是大眾不能接受的。現在微信、QQ等很多平臺開發了很多功能,人們可以用諸多方式暢所欲言,正因為此,也造成了輿論壓力。
人們的行為需要被引導,社會需要被正確發聲,需要正能量,而自媒體時代下很多負能量的內容也滿天飛,左右了人們的判斷,甚至淹沒了真理,影響了社會穩定。
一、輿論的定義
輿論的定義多樣且復雜,當今社會,很多人都覺得輿論特別重要,但是對于輿論到底是什么,其實并沒有一個一致的答案。有人認為:輿論是指在一定社會范圍或者社會圈子之內,將個人的意見差異去掉,收集多數人的意見,在從中選擇共同點。而也有人認為:輿論是在特定的時空里,大家對特定的事情,公開表達的意見或態度,而這些意見或態度應該基本一致。由于大家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所以各自的重心不同,因此輿論的定義都還是比較狹隘的,不具有公共性。在我國,“輿”字的本義為車廂或轎,又可以解釋為眾、眾人或眾人的。所以輿論,即眾人的議論、公眾的言論、公眾的意見等,近義詞有言論、群情、議論、輿情、言談等。
個人認為,輿論也是大家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對某種行為在公共場合表達的觀點。因此輿論是一種社會評價,也是反映當下時代大家的社會心理。
二、預警和預警機制的概念
預警是什么?它是在災害或者災難發生之前,根據以前災害或者災難發生后總結的經驗或觀測到的可能預兆,向社會的相關部門發出緊急信號,讓大家知道危險情況,可以提前做好預防或者防備工作,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如氣象局有氣象預警、交通局有交通預警等,而自媒體時代下,人們通過互聯網傳播自己對生活中的某些熱點、焦點問題的言論和觀點,為避免制造輿論恐慌,需要輿論預警,時刻提醒這部分人們約束自己的言行。
預警機制一般是指能準確而且靈敏地反映風險的前兆,而且根據風險前兆能及時提供警示的制度、舉措等的預警系統。所以,概括來說,預警機制主要發揮著以下作用:一是預見前兆作用,通過對當今經濟、當今時事及日常生活中的各方面敏感的、容易出現異常的指標進行研究,并預見其發展征兆;二是警示作用,通過對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指標進行監測,并將信息向公眾或者相關部門發出警示,起到引導作用;三是阻止和化解作用,在危機造成大規模損害前,提前阻止,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損害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減少帶來的各種損失,以此來避免危機的升級或者擴大,最終阻止和化解危機。
三、建立輿論預警機制
建立輿論預警機制即是建立幾個系統,主要有信息收集分析系統、報警系統、疏導系統等。
1.信息收集分析系統
信息收集分析系統包括了信息收集系統和信息分析系統。首先建立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多維度的網絡橋梁,此信息網絡根據使用人的不同而設立,比如學校可以設立校園信息網絡,醫院可以設立醫院信息系統等,保證信息全方位的流通,且經過分析處理的信息,來比對之前的信息,查找不足,及時查漏補缺,以取得更大的效果,有更大的效益。當一些敏感字眼或者反動言論出現在該信息網絡時,會被監測到并收集起來,收集信息后,必須對信息進行分析,作為決策的依據。
2.報警系統
報警系統是自動探測可疑字段,發出報警信號,比如聲音或者圖像,并將此信號傳遞給需要接收的人員,將產生發生報警的詳細信息,比如地理位置等等,并且提醒該人員可能采取什么行動有效的一種系統,同時也是將系統生成的結果作為一個參考標準,以此來檢驗當下社會中哪些和此不一樣,就可以將不一樣的地方發出信號,這樣還可以辨別以后的運行趨勢。一般來說將分為幾個層級,如藍色級、黃色級、橙色級、紅色級等,而這些報警級別和天氣報警可以一一對應,如天氣有紅色預警、橙色預警等,這樣可以讓大家更加清晰認識到該級別的輕重緩急。
3.疏導系統
預警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解決問題,要把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所以當報警系統報警后,要采取對應的措施進行疏導,必須建立高效運轉的協調疏導機制。首先是調查輿論的真假,然后根據真假做出處理意見并根據意見進行處理。處理過程、處理結果都應該在網絡上給予眾人一個說法,讓大家知曉,要疏不要堵,才可以順利圓滿地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劉國波. 如何加強新形勢下縣級新聞輿論工作[J].傳媒論壇.2018(05)
[2]陳彬,費從容.謠“鹽”惑眾后的思考——兼論新聞媒體的輿論預警責任[J].視聽縱橫.2011(03)
[3]白如金.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論形成機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
作者簡介:
吳秋平(1981- ),女,漢族,重慶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鄭艷(1985- ),女,漢族,重慶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