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月
【摘 要】美術教師將生活中廢舊物品作為教學資源合理地開發利用,它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塑造學生的操行和品性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美術課堂;環保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3-022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3.099
【Abstract】Art teachers rationally develop and utilize waste materials in life as teaching resource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ity,form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technical awareness,and shaping students behavior and character.
【Key words】Art clas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Training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進步,各種各樣琳瑯滿目的生活用品、物資資源層出不窮,紛紛進入千家萬戶。我們的學生,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環保意識淡薄,為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就要充分利用“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材料)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進行美術教學”。我們仔細觀察這些廢舊的材料,你會發現它們都富有各自獨特的美感因素,如色彩、形狀、圖案、肌理、質地等。不同的材料有各自適宜再利用創作的價值,如包裝紙圖案設計精美、色彩亮麗,適于圖案、色彩的組織,易拉罐是圓柱體,圓渾結實,薄薄的金屬片易于剪制,泡沫塑料形狀多變,易于聯想,不同大小的紙箱子易于疊合,廢棄電線易于繞扎等,所以該研究有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學生親身參與設計創作與實踐的過程,能更好的激發出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深刻了解環保的緊迫性,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1 加強教師理論學習,開拓教師的研究視野
為充分搞好利用美術課堂開展環保意識的培養研究,只有熱情和基本教學知識是不夠的,還應掌握和了解與本課題相關的知識及研究方法,制定詳實、操作性強的研究實施計劃。通過 “通識”學習和自主學習,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還提升了教師的研究能力,開拓了教師的研究視野。只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在常態化的美術手工課堂中教學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創作出富有思想、與眾不同的作品,并在動手、動腦中發展其創新思維。本著這樣的理念,我們將美術課程進行篩選,集中開展“學生利用美術課堂樹立環保意識的培養”研究,我們全體美術教師在研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將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后的效果加以記載、分析,找出其與學生行動發展創新思維形成的關聯,并在推廣中得以提煉,形成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我們召開年級組美術專項會議,集體商討對策,開展集體備課、觀課和議課,逐步改進教學研究方式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在本年度初就確定了具體的實施計劃,并按計劃開展教學研究。
2 欣賞感悟階段
在社會的每個地方精美的包裝在帶給我們方便的同時也帶給我們美的享受,隨之也帶來了一些小小的麻煩,各種廢棄的包裝材料開始堆積在家家戶戶本來就很狹小的空間,生活中有許多廢舊的材料,它們看似平淡無奇、廢棄無用,可是只要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利用靈巧的雙手把它們美化一下,就能將他們變成一件件獨具魅力的藝術品,如牛奶盒、易拉罐、紙箱子、泡沫、一次性紙杯。這些材料棄之可惜、留之“無”用,尤其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我們在美術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學習他人的手工制作作品,從中學習制作技巧,獲取設計靈感,開闊創作思路等。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一些圖片資料然后上傳至學習網站,讓學生去瀏覽,也可以讓學生從網上觀看有關手工制作實例的視頻,如在百度視頻搜索中輸入“藝術創想”、“手工制作”等關鍵字,就可以點擊觀看相關的制作視頻,從中可以學到很多制作的技巧和方法。也能為學生激起創造思維的火花。
3 技法指導階段
隨著綜合繪畫、裝置藝術等藝術形式的發展、盛行,多形式、多手段、多媒材的造型方式不斷豐富起來,純粹的繪畫在美術中的主導地位逐漸溺化,美術教學逐漸趨向于綜合藝術創造。因此在美術作品中應多引導學生用各種材質進行綜合創作。完整的創造力包含著創造性思維與表現能力兩部分,要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在完整意義上得以發展,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培養一定的表現技能,兩者缺一不可。創造活動不可能脫離造型形式和表現技能單獨存在,僅有創作的靈感,而沒有表現的語言,再好的想法也無法實現。因此在活動中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技術意識,并進行適當的技法指導。
3.1 臨摹法
教師可將若干用不同材料制作好的作品分發給每個小組,讓學生先行研究作品的造型特點、材料、制作過程、方法等,作一番觀察研究后,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臨摹制作,材料可以與范作相近,鼓勵在材料上的獨特使用,不求完全一致。設計構思的過程要提倡“因物而設”、“因料而創”,因為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他們的想像創造很多時候都要依附于具體的媒介物,沒有材料的構思對于學生來說是空洞的。因此,設計構思往往與收集材料、造型制作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難以獨立區分。
3.2 模仿法
模仿圖片或實物,根據其造型特點和規律,選取在形狀上相接近、相類似的材料進行“仿制”。如根據圖片中的機器人,用牛奶箱子、牙膏盒、廢舊光盤等材料來制作機器人。許多學生會將長方形紙盒和圓形瓶蓋制作成小汽車,將牛奶盒制成小房屋,這其中其實也就是模仿制作。這種方法在制作中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對于基礎不是很好的同學來說,還是比較適合的。
3.3 聯想法
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幾個不同大小形狀的材料組合、疊加一起,引導學生觀察想像、依據學生的知識經驗進行聯想,構想出一件具體事物的圖形,然后將其進行進一步組合粘貼等制作。如我將一只紙杯的杯壁剪開多瓣,就像裙子、帽子,如果用鉛筆將其卷曲,就很像娃娃的卷發。再如,將礦泉水的瓶子沿著底部斜著剪開,可以得到像燈罩的形狀,將幾只同樣的形狀組合在一起可以制成“廣場上的大燈柱”。冷飲板,這種小木板很常見,通過學生的巧手制作,變成一座精致的小房子,包括那個小燈籠也是一次性紙杯變廢為寶。那么,在美術教學中進行環保意識滲透是否可行呢?我們認為是可以實施的。因為,美術教材本身就包含著大量的可以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滲透的內容,只要我們在把握、吃透教材和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選準進行環保意識滲透的切入點,運用恰當合理的方法,切實有效的實施,美術教學中的環保意識滲透定能有所成果,實現提升學生環保意識的目標。
總之,為提升學生環保意識,我們美術組教師做了大量踏踏實實的工作,我們對此目標的探索也是積極樂觀而豐富多彩的。我們的實驗研究既立足于課堂教學又作用于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在取得的成效使學生們受益,使領導和家長們滿意。利用美術課堂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的工作既嚴肅又活潑,既充滿困難又充滿了希望。這個探索過程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只要我們教師團結一致,爭取把綠色環境教育的實踐研究滲透到各學科中,讓研究成果作用于廣大的學生,我們的學習環境將會更加美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