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瑤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
2018年1月2日,國務院發布了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5次聚焦“三農”,文件突出的政策亮點在于提出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為農業農村工作主線。“保險+期貨”這一模式很好地適應了農產品價格市場化改革、農業補貼形式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連續三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保險+期貨”模式充分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為建立“價補分離”的農產品目標價格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實踐范例,很好地契合了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領域供給側改革發展的政策方向,對服務“三農”具有重要意義。
為能更好地對這種創新模式進行研究,本文以“保險+期貨”模式為研究對象,對其的流程及特點進行了梳理歸納,在此基礎上對近兩年來開展的“保險+期貨”試點進程進行總結,并進一步分析當前試點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提出了相關建議。
從美國發展來看,農業收入保險是一種以收入為基礎的農產品價格保險產品,以解決產量保險出現的問題。安毅(2016)研究發現在美國,農業收入保險體系中,期貨和保險之間通常有穩定的風險銜接機制,從2012-2015年收入保險的運行情況看,有效保障了美國農戶收益的穩定性;Somwara和Markki(2001)研究結果表明在農戶農業保險的購買選擇中,產量保險的主導地位己經下降,更多農戶更愿意購買收入保險;Dhuyvetter(1997)和Skees(1998)等研究發現,在農戶收入水平較低的時期,收入保險能夠對穩定農業生產經營起到較大的支持作用;Xu(2014)研究表明,收入保險在轉移農業收入風險、穩定農戶收入的同時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產出。
從國內發展來看,近年來有關農產品收入保險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對美國農產品收入保險的運營概述、經驗總結及結合我國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現狀提出開展農產品收入保險的可能性分析。齊皓天(2015)認為我國農業保險目前處于保產量的發展階段,還沒有農業價格或收入保險。東梅(2004)、周建濤(2005)、黃艷(2007)和胡淵(2010)等人在對我國或發達國家農業保險的研究中均提及農產品收入保險,其中黃艷(2007)研究分析了國際上發達國家的農業保險創新產品;何小偉等(2015)總結了目前美國農產品收入保險產品的分類;肖宇谷等(2013)認為我國農戶對收入保險具有較大的潛在需求,且我國在產量數據積累、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農業保險政策及監管支持等方面己積累了良好經驗,具備開展收入保險的可能性。孫樂(2017)和王剛貞(2018)都認為,“保險+期貨”能管理農產品價格風險、有效分散保險公司巨額賠付風險、保障農民利益及促進經濟發展,有較好的市場推廣價值。
“保險十期貨”試點全稱為“價格或收益保險+期貨(期權)”試點,其實質是利用期貨市場作為再保險的手段轉移農產品價格風險,達到保護農業生產者的目的。其主要流程為:農民向保險公司購買價格保險,保險公司利用保費向期貨公司購買看跌期權,期貨公司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對沖。價格下跌時,保險公司給予農民賠付,期貨公司給予保險公司賠付。通過期貨公司、保險公司、涉農機構三方在期貨市場和保險市場的組合操作,最終形成風險分散、各方受益的閉環。

“保險+期貨”模式
首先,探索了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新模式?!氨kU+期貨”模式實現了期貨行業與保險行業之間的合作,利用期貨市場解決了農業價格保險的“再保險”難題,是農產品價格保險模式的創新,也為我國對加大農業的扶持力度提供了新途徑。此外,從兩年的試點經驗來看,試點具備一定的可復制、推廣性,為大規模普及農業價格保險提供了可能。
其次,精準扶貧的同時還有效保障了參保農戶的種植收益。以鄭商所為例,2017年鄭商所共立項24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其中14個項目位于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白糖11個、棉花3個),涉及現貨規模6.6萬噸(白糖5.9萬噸、棉花0.7萬噸),擬支持金額1115萬元。從賠付情況來看,截至2018年1月31日,鄭商所試點共賠付598萬元,有效保證了農戶的種植收益。
2016年,鄭州商品交易所立項了10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其中5個棉花試點、1個白糖試點完成了全部試點建設流程。6個試點覆蓋新疆、山東、湖南及廣西等4個省,其中涉及1個國家級貧困縣。試點承保白糖現貨8萬噸、棉花現貨0.5萬噸。以手續費減免形式的支持資金425萬元。2017年,鄭商所立項實現了倍數增長,共21家單位的24個試點項目,其中20個試點完成了全部試點建設流程。20個試點覆蓋新疆、河北、廣東、云南及廣西等5個省,涉及農戶約1.3萬戶,承保白糖現貨4.5萬噸,棉花現貨1.22萬噸,累計賠付金額達到598.59萬元,其中以手續費減免形式支持資金約1500萬元。
同2016年相比,試點立項數目從10個增加到了24個,同比增加140%;試點完成數從6個增加到了20個,同比增加38.3%,鄭商所的試點數量及規模進一步擴大;2016棉花試點共承保棉花5000噸,平均單位保費為854.2元/噸,2017年承保棉花1.22萬噸,平均單位保費為686.99元/噸,單位保費水平同比下降19.58%,棉花保費水平有所降低;2016年6個結項試點并未產生賠付,2017年結項的20個試點中16個試點發生賠付,占結項總數的80%,試點賠付概率有了顯著的提高。
根據經驗,政府財政資金支持應該補貼絕大部分保費,美國農業價格保險保費的60%由政府支持,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也獲得了政府80%左右的資金支持,農民自繳部分一般不超過20%。我國的“保險+期貨”模式仍處在初級階段,試點項目所提供的資金僅來自于交易所,受限于承保現貨規模,因此試點效果有限。
從目前“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來看,保費水平與對農民的保障程度不成比例。保險目標價格一般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來設定保險目標價格,而目前的試點項目保險費率卻明顯偏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項目的競爭力不足及對沖成本較高。
“保險+期貨”試點目前均由各交易所牽頭實施,地方政府自愿提供政策或資金支持,期貨公司、保險公司負責項目承辦與運營,農戶為最初參與方。交易所不是職能部門,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項目的擱置。如2017年廣西4個試點項目就是由于政府提高糖料蔗收購價導致項目方案及資金需要重置,嚴重影響了項目進度。
在交易所現有試點項目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如在現有的兩個品種上(棉花、白糖)基礎上增加其他品種的期貨,同時可將下一年的試點項目數量繼續以倍數增長。另外,可以實驗性的根據品種特性進行差異化、精細化管理,如“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期權)”、“信貸+保險+期貨(期權)”以及“雙向承?!钡葎撔履J?。
農民的抗風險能力較弱,不宜承擔大量保費。與其他政策性農業保險一樣,中央與地方政府應承擔80%左右的保費較為合理,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兩方面做出調整:一是由國家層面設立專項資金,二是各級地方政府對試點給予財政補貼,這兩者對保費的支持力度應該達到80%以上,從而降低農民繳納保費至20%以下,以期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涉及多個部門及參與主體,為加大各方的溝通協調效率,本文認為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由更高一級的政府職能部門牽頭,成立試點項目的專門領導部門;二是完善相關政策與操作標準,明確各參與方的職責范圍,建立嚴格的監督管理體制,以此保障試點的正常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