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繪
朱永新教授認為:理想的課堂應充滿活力、情趣與智慧,使教師體驗挑戰,使學生享受學習。于是,我也在心目中構建了自己理想課堂的目標:將課堂變成師生互動的舞臺;讓課堂成為師生創造奇跡、喚醒潛能的空間;課堂也是開啟每一段挺進未知的奇妙之旅……
為了早日實現這樣的課堂教學目標,我結合學校加入新教育實驗后開展的各種活動,開展“構筑理想課堂”的研究,努力尋找適合自己和學生的理想課堂。
我認為,構筑理想課堂,教師首先要為每一堂課進行精心的準備,在認真備課的同時,還要樹立這樣的教育意識:
一、創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樹立服務意識
1.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把學習的任務分配給學生,把活動的實施交給學生,把創造的機會留給學生,把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讓學生有從“讓我學”到“我要學”的思想轉變。
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適時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進入問題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收獲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獲得身心全面發展。
3.在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更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將文本內容直觀生動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
二、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樹立平等意識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為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變“填鴨式”教學為“對話式”教學。“對話式”教學要求教師要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平等對待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實現理想課堂的目標,除了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意識,學生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我在我們班級里,結合“口語交際”教學內容,跟學生一起制定了一份大家共同認可并且要遵守的班級學習公約。主要內容如下:
(1)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2)作業書寫認真,格式規范,用筆規范。
(3)課堂上要專心致志,積極發言,認真傾聽和思考。
(4)六人為一個學習小組,輪流當組長,負責學習活動的組織、作業檢查等任務。
在教師改變教學意識、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基礎上,我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框架備課手冊,跟學生一起構建自己的教學模式“讀、問、說、寫”,實現課堂教學的理想化。
三、“讀、問、說、寫”的教學模式,為語文學習打好底色
1.讀——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每一次的課堂教學中,我都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預習課文時,我通常要求學生大聲讀,并且一邊讀一邊記,勾畫出生字詞和一些難讀的長句子,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如,在教學古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時,學生通過朗讀,不僅能感受到詩詞的韻律美,還能讀出詩中的“黃、翠、白、青”的色彩美,為理解詩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朗讀也是背誦的有效方式,是語文學習積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語文課本中,每一單元練習中,安排的也有“讀讀背背”板塊,內容既有名詩名句,也有《古今賢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朗讀也有助于語感的培養。
2.問——創設問題情境,理解文本內容
創設問題情境,對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我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黃鶴樓送別》這篇文包詩時,文中有一個詞語“暮春”,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先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理解“暮”,得知“暮春”時農歷三月,學生自然會有疑問:“除了暮春,還有其他關于春天的說法嗎?”此時老師適時補充“早春、仲春”,并出示相應的詩句幫助理解“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早春景色和“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春”的仲春風光。通過這樣一問一查一補充,學生增長了見識,了解了詩作中送別的時間。
緊接著,在敘述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別之情時,作者用了“一會兒……一會兒……”,此時老師提出疑問:“他們是在欣賞江邊的美景嗎?”生交流:“不是。這體現了他們惜別之情。”老師接著問:“你還從哪兒體會到惜別之情呢?”有一生回答:“藏”。接著交流“藏”字使用的精妙之處。就這樣,通過讀、問、思考、交流,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感受文本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
3.說——由輸入到輸出
教學中我發現,隨著學生年級的增加,學生表達的愿望越來越淡了,不會的不愿說,會的也不想說。因此,在教學中,我遵循“字、詞、句、篇、章”的規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斷提高學生說的能力,保護學生說的興趣,引導學生克服害羞的心理和緊張情緒。如在教學口語交際“談談自己喜歡的一則廣告”時,我在課前布置學生回家打開電視,走上街頭,留心身邊的廣告,搜集自己喜歡的一則廣告,可以從廣告的圖片、聲音、廣告詞等方面,談談自己喜歡的看法。這樣的內容學生有事可做,有話可說,自然也就有話愿說了。
4.寫——閱讀的升華
閱讀和寫作是實現理想課堂的兩個重要環節,讀與寫的結合,是提高寫作能力很好的方式。比如,在學習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三顧茅廬》一文時,有一段描寫臥龍崗的景色描寫。學完此文,我布置了仿寫,比如:來到臥陽公園,只見……;來到水門塘,只見……;來到……,只見……學習了文中寫法,讀寫結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課堂是一種遺憾的美,每一節課都有收獲,也有不足,也許這正是構建理想課堂的魅力所在。教無止境,追求無止境,相信種子,相信歲月,也相信在新教育的征程中,我們都會向著理想課堂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