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前高校學生工作向精細化不斷延伸,高校輔導員因對隱私權界定不清晰,存在學生信息管理、宿舍管理等方面侵犯學生隱私權等行為,可通過提升師生法律意識、區分信息使用權限和提供精細化服務等措施予以化解。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隱私權
實行依法治校,把教育管理和辦學活動納入法治軌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完成新時代教育工作歷史使命的重要保障。隨著當前高校學生工作向精細化不斷延伸,高校輔導員工作時涉及學生的隱私內容也日益增多。如何在工作中完成既定的各項任務又很好保護到學生的隱私,既是對隱私權的遵守,也是對輔導員自身權的有效保護。
一、當前高校學生隱私保護現狀及存在原因
1、對隱私權界定不清晰
民法學家王利明在其《人格權法新論》中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可見隱私權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權,體現了人的價值和尊嚴。但在我國,民法并沒把隱私權確立為一項獨立人格權,只是借助司法解釋并通過保護名譽權的方式或以維護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隱私權,采取的是間接保護方法。這就為高校輔導員既完成工作又保護好學生隱私增添了難度。
2、對學生信息的隱私侵犯
(1)高考基礎信息。學生從參加高考開始,便被要求錄入身份證號碼、父母聯系方式、愛好特長、體檢信息等情況。該信息從招辦轉出,會逐步從學校到系部,再到輔導員、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手中,幾經輾轉,又沒有嚴密保護,導致信息流出。時有報道的入學前和學生報到過程中對學生或家長的詐騙,詐騙分子精準信息即從此中流出。
(2)入學后登記信息。高校學生入學后,一般會被要求填寫一份《學生登記表》,里邊包括詳盡的出生年月、小學到高中學歷起止,家庭精確地址、家人姓名(一般還要求父母兄弟姐妹詳細羅列)工作情況和聯系電話、主要社會關系情況、家庭經濟狀況和重要事件記錄。可以說,這些信息將為輔導員了解學生提供非常大的幫忙,可以讓輔導員在短時間內,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學生的個人經歷、家庭和社會關系情況。但這些資料的保管也尚淺嚴密,筆者咨詢過幾個高校的輔導員,都有隨意放置桌面,誰來都可隨意翻閱的機會。
(3)其他信息記錄。很多高校現在對事假、病假的管理非常嚴格,除了說明原因,輔導員還需要把具體的原因事由和病情寫在請假條上,導致一些學生不便外出的事由和病情泄露。個別學校通過輔導員督促學生還書,信息中包含學生借閱未按時歸還的各類書籍,有些書籍較為敏感不便為其他人知道的,有些輔導員隨手即轉到微信群、QQ群也便造成信息泄露。還有輔導員多喜歡對整個宿舍進行談話,談話中咨詢到的一些學生個人敏感問題,學生不答好像不尊重輔導員,答其實又不太情愿公開。
3、對學生宿舍的隱私侵犯
學生宿舍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來自不同地區和不同家境的學生,對這個棲身之所有著不同的訴求。當前高校依據學生宿舍管理的各項辦法,輔導員擁有隨時進入檢查的權利,雖然是出于各類管理和安全緣由考慮,但終會在學生心中造成心結。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多數在家已是單人住一個房間,自由習慣了,到了宿舍集體生活,無法正常入睡。而學校卻限制學生掛床簾這類阻隔視線和光線,保證睡眠隱私的物品。為保證隱私不暴露,學生在宿舍睡眠質量下降,長久而言,會造成學生精神緊張,無法很好入眠,輕則影響宿舍人際關系,重則造成心理問題。
4、對特殊群體的隱私侵犯
隨著近幾年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各類補貼越來越多。比如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申請前,需要做貧困認定。認定工作的流程并不規范,很多高校會要求輔導員或班主任讓學生在班級中或者向班級組建的認定小組說明家庭情況,這一過程,孤兒、單親、父母或家人有重大疾患、低保、受災等情況都需要相關學生說明一次,無形增添學生心里壓力。貧困認定等級、勵志獎助學金獲得、求職補貼申請等的公示,無不可以從公示中看出相關學生的各類情況。心理問題排查過程中的名單和案例保密管理,也常常成為輔導員侵犯學生隱私的問題所在。
5、與學業相關的隱私侵犯
學生以學業為重。無論是獲各類評獎評優、保研、畢業都和學業成績相掛鉤。所以在這些活動中,班級成績經常會被掛在各種群中,供使用和對比。如果大家成績都不錯,那倒沒什么。但基本上每個班都會有人不及格,更有甚者會一人不及格好幾科。明顯這類人沒資格參評,但不及格成績的公之于眾會給他帶來心理壓力。特別是當不及格的學生是勤奮學習但成績差時,不自覺地會帶來心理上的自卑感。而結業學生與畢業學生一起公布,則更是把結業者不能按期畢業的壓力放大。
二、高校輔導員加強學生隱私保護的措施
針對以上出現的各類學生工作中容易造成的隱私侵犯問題,高校輔導員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隱私保護。
1、培養法治精神、勇于探索實踐
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來源駁雜,對于非法律專業畢業的輔導員,應加強法律的學習,培養法治精神;對于法律專業的輔導員,也不應在高校學生隱私權這個問題上糾結于學理上的探討,畢竟學理上的探索連法學專家們也各執一詞,沒有定論。全體輔導員都應在遵守當前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培養在具體工作中勇于探索實踐的法治精神,在法律界定模糊的地方,秉承法治精神,把事情做得更仔細更貼近學生的心聲,盡量避免或降低工作可能對學生帶來的隱私侵犯。
2、區分使用權限、加強信息保密
針對學生的電子信息泄密侵權問題,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可加強信息的保密性,如對文檔進行加密,每次都需輸入正確的密碼才能打開。加密之外,還需對信息進行層級管理。掌握完整數據的部門,向其他部門發送數據時,應根據其他部門的使用意圖,只提供相關的數據,而不是完整數據傳送。
針對紙質檔的登記信息,輔導員應嚴密保護,使用過程中防止無關人員翻看,用完后應放入帶鎖的文件夾或文件柜保管。敏感的學生事假、病假理由,輔導員可自己詢問了解后記于心中或者有嚴格保管的工作筆記中,在容易泄露信息的請假條上可粗略帶過。輔導員約談學生時盡量做到一對一交談,這樣可以問得詳細,如一對多談心談話,應時刻注意捕捉學生反應,當打住提問則盡快轉移話題。
3、了解學生需求、提供精細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進入新時代,學生對學習生活的美好需要在增長,而我們學校提供的基礎條件不充分,這一矛盾衍生出上述的對宿舍、特殊群體等隱私侵權。高校輔導員在無法改進基礎條件的基礎上,應該更多聽取學生的需求,提供更精細的服務。如在宿舍管理中,了解掛床簾學生的真實問題,而不是根據《宿舍管理規定》等條文一撤了之。困難認定、國家勵志獎助學金評選等流程中,控制聽取人數,并提前對聽取人進行保密教育。在成績的公布中,可只公布符合條件人的成績,其他的不予公布,或者控制完整數據的接觸人數,并做好保密教育。只要輔導員在相關的工作中,多多站在各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提供更精細化的服務,很多可能的隱私權侵犯行為都是可以避免的。
4、提升學生意識、隨時終止侵權
高校輔導員在提升自身法律意識的同時,也應通過各種手段引導學生提升法律意識。這樣即使輔導員在工作中沒有意識到對學生的隱私侵犯,學生也可因為自己是受侵犯方更為敏感的意識到問題,從而能向輔導員提出異議。輔導員則需要在學生提出異議后,做出判斷,如確有侵犯,則隨時終止。這樣師生間的良性互動,不斷有助于隱私權的保護,同時也有助于學校依法治校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余軍.大學生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研究.高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年1月總第276期
[2] 王利明.人格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3] 方園.論大學生隱私保護的高校義務——以武漢地區高校為視角.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
基金項目: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校級教科研項目(編號:YJW2016-08)
作者簡介:
姓名:彭少斌,職稱:講師,出生年份:1981年8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國民經濟學,所在部門: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職位:汽車學院學工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