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珍 丁萬國
摘要:生活是作文靈感的主要來源。但是,現階段下農村小學參加實踐活動種類較少,且周圍環境較為單一,導致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沒有創造靈感、發揮不出真情實感。但是,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語文教學,可以對多種生活實況進行情景再現,為學生營造一個適當的學習氛圍,在生動、逼真的環境下讓學生實現寫作素材積累,進而更好的實現提升作文教學的基本目標。基于此,本文就多媒體語文教學策略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簡單探討分析。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教學策略;小學作文
引言
提升小學作文教學質量,除了可有效提升學生創作能力外,還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如何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前廣大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現階段下,多媒體教學方式已經在教育領域實現了基本普及,且應用效果良好。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提供寫作素材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命歷程有所不同,所以其最終寫作方式、表達情感也都會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是何種寫作內容,生活都是其主要素材來源,學生必須要對自己的生活真正體會、用心感悟過[1]。如若學生對自己生活認知程度較淺,那么其在寫作過程中可用資料就會較少,不管寫作技巧掌握的再多,也都是無用功,寫出來的東西過于片面。
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尋找作文素材,可以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語文教學,在上課之前對本節課的相關素材進行整理加工,而后將聲音、圖片等多種媒體資料進行整合,讓學生對其進行觀察,進而更好的調動學生身體的各個感官,幫助其創設出與作文相關的真實情境,讓學生真實感受到實際氛圍。比如在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學習完成后,可以再增加一節關于介紹公園的習作課,由于農村孩子大都沒有在公園玩耍的經歷,所以更提不上對當前公園進行介紹、詳細描述。要想讓學生用優美的語言來介紹公園,首先要讓他們對公園有正確認識。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在網絡上下載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公園圖片,對其進行整理收集,進而更好的讓學生對公園特征、真實情境有明確認知。以世紀公園為例,讓學生對其自身特點、地理位置、整體布局進行觀察,而后選用慢鏡頭來播放世紀公園一年四季的詳細變化,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與時間,提升其描述準確性。利用多媒體對世紀公園進行觀察后,學生對于公園布局及其特有裝飾有了簡單了解,為其后續寫作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2.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寫作情感
沒有感情的作文等同于無病呻吟。所以,在寫作過程中除了要讓同學善于觀察外,還要讓學生對當前情景有深刻感受。相關規定中明確指出,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其寫作內容必須要貼合實際,降低學生寫作難度,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當前實際生活進行觀察,表達自身情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違背上述規定,讓學生寫一些陌生題材,那么不管有多少寫作材料都無法觸動學生內心,更不能牽動學生情感,此種情況下寫出的文章必定是空洞無味的。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適當教學情境,通過多媒體資料讓她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激發起內心情感,進而更好的激起其表達欲望,而后寓情于景。比如在《小英雄雨來》閱讀完成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為學生播放一些戰爭相關圖片、視頻,讓學生感受到當時戰爭的緊張氛圍,將自身置身于戰爭情境中[2]。而后讓學生針對當前視頻內容寫一篇觀后感,讓小學生更好的表達自己內心情感,使其在寫作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情感,進而有效提升當前寫作質量。
3.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誘發寫作想象
為了更好的提升當前作文課堂活力,激發學生寫作欲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多種聲音、圖片作為媒介,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身想象力與創造力。比如在《電腦住宅》學習完成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機器人餐廳、智能公寓的相關短片,在播放時為學生配上動感較強的音樂,讓學生了解到課本中所謂的“電腦住宅”基本已經實現,讓其將自身放置于“電腦住宅”環境中,問學生們如果你在電腦住宅中,你每天將會怎樣生活呢?在學生表達完成后,可以在提出問題:“電腦住宅基本已經實現,那未來的世界會發展成什么樣呢?發揮一下自己想象力寫一篇文章”。這樣提問可有效啟發學生的想象力。由此可得,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語文教學可有效激發學生想象力,提升其寫作欲望。
結束語
總而言之,與其他學校相比,農村小學受限因素相對較多,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難度較大。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必須要在日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語文教學策略,這不僅是新課改的硬性要求,更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多媒體教學有著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多重優勢,對于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材料積累能力、寫作想象力等都有著明顯積極效果,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語文教學可從各個環節提升作文教學效率,進而更好更快的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任延延.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與傳統板書結合的方法[J].學周刊,2017(30):155-156.
[2]徐茂芳.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綜合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7):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