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裝設計專業是一個實踐重于理論的綜合性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服裝設計專業的畢業生是專向的、學院派的、缺乏實踐經驗的,所以就業質量不高,而企業又急需人才,可高校卻提供不了企業所需要的綜合性人才,所以各大高校開始向應用型大學轉型,所培養的人才目標也隨之發生改變,通過分析高校人才培養的問題和原因,提出對流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優化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 人才培養模式 服裝設計專業 對流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252-01
1.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所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國和出口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服裝消費市場[1],每年服裝企業所都會需要大量的服裝專業人才,而高校的服裝專業也成為向企業輸送人才的源頭,從90年代開始,我國各大高校開始紛紛開設服裝設計專業,隨著大學的擴招,服裝專業每一年的畢業生成遞增趨勢發展,雖然每年企業需要大量的服裝專業的人才,但大量的服裝專業畢業生卻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以大多轉行,從而導致企業需求的人才與高校培養的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傳統服裝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更傾向于繪畫,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就有一定的繪畫基礎,在大學的四年學習中,學生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服裝設計中,實踐主要以繪畫效果圖為主,服裝結構制版和工藝制作的實踐學時都比較少,學生本身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大,對面料采集和實際的應用能力都比較弱,導致畢業生進入企業后有很長的過渡適應期,面料特性、配色齊色、結構合理性、工藝可行性等內容是學生忽略的地方,而恰恰是企業熱切需要的。
2.原因
2.1 教學模式相對封閉
服裝設計是理論與實踐并存的學科,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中,更重要的是實踐,而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卻相對封閉,所有的理論講授基本都是在課堂,很多的原理都出自與書本,而大多書本的理論卻已經淘汰,很多流行是反其道而行,而想要成為一名設計師,首先要了解市場,把握流行動態,這些在書本和課堂上是無法學到的,而這種傳統的封閉式教學對于服裝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禁錮和阻礙,老師在課件中講授設計的基本理論和設計方法,學生大多是被動的接受,因為沒有實踐所以無法產生共鳴,所學到的知識無法與市場接軌。
2.2 企業需要綜合性人才
對于企業需要的人才不斷升級,對于服裝設計師來說,不僅要會成衣的設計能力,還要具備面料的駕馭能力、結構工藝的實踐能力、品牌的定位能力以及前期咨詢搜集、數據整理、流行綜合分析把握的能力,這對于高校培養的人才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高校應加速轉型并調整所有的人才培養模式。
2.3 校企合作不夠深入
高校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環節上,企業平時的參與度不夠,實習過程中學生并不能很快的適應企業的節奏,導致實習的效果并不理想,從而使企業缺少與高校合作的動力,校企合作停留在口號上,主要是通過學術報告、畢業設計答辯、實習指導等方面,卻沒有更深入的技術交流,由于畢業生為企業不能帶來利潤,高校與企業的關系的維系很難長久。
3.對流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3.1 教師與設計師的對流
全面施行“雙師型”教師,估計高校教師下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同時企業技師和資深設計師聘請到學校做兼職教師,進行對流交換,學生在學校可以近距離的與企業技師或專家進行學習和交流,在必修課和選修課中集中幾門課由企業專家和教師共同指導學生,讓學生在了解理論的同時,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打造出一支理論與技術并行的高素質的教師團隊,目前高校服裝專業的教師基本都是重理論輕實踐,有較高的學歷,但綜合能力較弱,沒有實踐經驗,設計類教師缺少打板制作經驗,結構教師又缺少繪畫基礎,所以高校缺少綜合能力強的老師,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首先要從教師開始,教師不但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學識,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綜合能力。要鼓勵高校教師與企業設計師對流,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完善自我,調整身份和心態,關注時尚流行、服裝行業動態、消費者需求、市場走向等方面的信息,以培養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具有較高創新意識,素質和實踐能力并行的高素質設計人才[2]。
3.2 學科的對流
本文的學科對流主要指的是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對流,設計課程與結構、工藝課程的雙向對流,服裝設計是一門實際操作能力為主導的學科,整合所有的課程體系結構,淘汰過時的落后的課程,增設新興課程,強調特色辦學,形成從創意設計實踐、服裝設計、服裝結構設計、工藝設計到營銷陳列的課程對流鏈,從而使學生了解服裝生產的全過程,改變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脫節想象,使所有的理論教學落實到實際,作品必須符合企業產品的要求,使服裝教學與企業生產想吻合。
3.3 學生與員工的對流
在封閉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只有一種身份,而對教學環境進行改革后,學校與企業進行對流,那么學生與企業員工也進行對流,學生有了雙重的身份,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更加自主、靈活、有自主選擇專業方向的能力,有選擇企業的權利,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自主的學習,由被動轉主動,使原有的課堂散發著活力,同時也一種挑戰,學生要對企業產品負責,所設計的作品的要求更高,在設計各個環節中不能夠犯錯,要高度集中在每一個點上,設計要符合企業的品牌定位和設計方向,要把握整體的方向和對面料的詮釋,要以一個企業員工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全方位的綜合能力。
4.結語
對流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礎上的一種綜合性辦學模式,通過多項對流使學生在進入企業前就可以了解服裝生產流程,縮小高校人才培養和企業用人的缺口,學生可以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及時的應用到企業的實踐中,并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形成良性的循環,并促進校企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培養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雪花.高職服裝專業建設改革與創新探析[J].紡織教育,2016(8):101.
[2]劉陳姣.“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途徑探索[J].林區教學,2016(2):107-109.
作者簡介:
陳姝霖(1983.9.3-),女,漢族,山東單縣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服裝與服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