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翔 韋育坤
【摘要】人們通常認為兒童時期經歷過創傷、壓力事件是不幸的,不利于兒童的成長并影響著其今后的一生。相關研究顯示處境不利兒童在面對壓力事件時還有壓力后成長的這一面,因此分析并歸納處境不利兒童是怎樣把壓力轉化為成長的動力以及怎樣獲得壓力后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個案研究處境不利兒童在經過壓力事件后心理得到成長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處境不利兒童 心理健康 壓力后成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255-02
引言
處境不利兒童也稱困境兒童,是指那些處于不利狀況(如在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權益保護、競爭能力等方面處于相對困難與不利境地的生存和發展狀態)的兒童[1]。
壓力后成長,是指個體在經歷過創傷、壓力事件后,在與困境、壓力作斗爭后戰勝困難,帶來脫胎換骨的變化,把壓力轉化為成長的動力,避免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失常,使人的心理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2]。
本研究的處境不利兒童主要為在個人的生活和學習狀況方面處于相對困難與不利發展狀態的學生[3],旨在通過案例來研究處境不利兒童在面對壓力事件時的整個變化過程,尋找導致壓力后成長的內在與外在因素。
一、案例報告
個案1.不良行為習慣兒童
個案背景: 來訪者易某,男,三年級。求助原因是因兩次偷東西造成較惡劣影響,班主任帶來咨詢。班主任反映該生品行惡劣,兩次偷竊東西,不承認自身錯誤,直到證據確鑿才坦白。有撒謊毛病,認錯態度誠懇但不悔改。
來訪者自述:我偷拿了英語老師的U盤,因為她上課沒有之前的英語老師有趣,而且我給她提的建議她都置之不理。于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懲罰”英語老師。第二次偷東西是因為我好奇車子上的后置攝像頭是什么,不小心扣了下來,就帶回了家。同學們對我的態度很不友好,丟了什么東西都覺得是我偷的,其實我沒偷,同學有時候還欺負我,但老師不相信我,因為他們覺得我是壞孩子。
通過易某的自述和班主任的介紹,了解了事情發生的整個過程。幫助易某重新評價事件后果,主動承認錯誤。通過面質與澄清技術,讓易某清楚了解到偷拿東西和“懲罰”老師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并明白同學們對其態度不友好的真正原因。采用積極心理學的觀點肯定易某的優點,而不是直接定義為壞學生或壞孩子。運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中奇跡式問句,給易某建立良好行為習慣與同學關系的信心與愿望。
個案2.家庭關系困境兒童
個案背景: 來訪者顧某,男,四年級。求助原因為家庭關系較冷淡,常年不在父母身邊,寄宿在姨媽家庭,姨媽對其學習要求嚴格。
來訪者自述:我成績挺好,和同學關系挺融洽。但是我從小就不在父母身邊。
他們在廣東工作,現在我父母在廣東又給我生了個親弟弟,他們偶爾會回來看我。我一直在姨媽家里生活,她對我要求挺嚴格,放學后不給我去玩。姨媽家里收入來源于姨媽和姐姐(姨媽女兒)的工資,但是過幾年姨媽就得退休了,很擔心這個家(姨媽家)的未來,因為姨爹與哥哥都沒有工作。
顧某長期處于與父母分離的留守兒童生活狀態,與家人之間缺乏情感聯系和身體上的親密接觸,對家庭關系冷淡。通過肯定和表揚提高顧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勵顧某積極主動地向家人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以換位思考的方式促進顧某體諒父母、姨媽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姨媽這樣做的初衷,緩和顧某與父母、姨媽之間的關系。咨詢結束后,建議學校方面與家長多溝通,尤其是讓顧某父母多與顧某聯系。
二、討論和總結
在咨詢過程中每個個案都獲得了一定的成長,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具有哪些內因與外因的影響、幫助等是需要探析的重點。以下是幾個案例變化的原因分析。
(一)來訪者趙某是學業問題以及同學關系問題
趙某自己本身主動來尋求咨詢,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說明其本身愿意并希望得到幫助,有強烈的改變欲。咨詢中具有以下變化過程:
1.趙某在剛開始做咨詢時表現得很疲憊,整個人呈現出一種無力的狀態;到后面來咨詢時就顯得很精神,顯現出小孩子特有的活力;
2.在剛開始咨詢時班上同學反映,趙某撕了座位在他身后的女生的書,上課還經常騷擾她;經過咨詢后,趙某在學習上經常受到該女生的鼓勵與幫助,成績有所進步;
3.從上課經常睡覺到現在老師反映該學生上課認真學習,不打瞌睡。趙某自述中午已經養成了睡午覺的習慣;
4.在家里也由過去的小霸王變成了能夠獨自完成作業,甚至在父母回到家時還會幫忙倒茶,是父母眼中懂禮貌的好孩子,家庭氛圍融洽。
趙某在咨詢后對自身行為結果有一個正確認識和評價,能夠接受咨詢師的引導,本人具有一定的意志力,這些都是他自身存在的優秀品質,是促使其改變的內在因素。咨詢師提供了一個接納的環境,而不是以教育者、訓導者的身份批評他,這使他能夠更充分地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在此期間認識了新的朋友,得到新朋友的幫助,家長和老師積極溝通和協調,也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社會支持。
(二)來訪者易某是行為不良問題
易某是在老師的建議下來咨詢的,他希望能夠改變自己目前的處境。咨詢中具有以下變化過程:
1.易某從認為偷U盤是為了懲罰英語老師的正義的行為,對自己的這種行為感到滿意,并認為周圍的老師同學不理解自己;到認識到偷竊行為與同學們對自己的排斥有直接的聯系,承認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并及時改正。
2.從受到同學們的排擠、欺負而感到難過,轉變為主動幫助同學,并和班上的個別同學建立了較深的友誼。
3.在班級里從一個被老師、同學們認為的品行惡劣的學生轉變為普通的、不受歧視的學生,并在某些方面(如主動幫助同學)得到老師、同學們的認可。
易某在咨詢中能夠坦誠自己的行為,主動說出偷竊的動機和過程。在咨詢師的引導下能夠換位思考,理解“你偷東西會引起同學們的討厭,就像同學們為了捉弄你而拿走你的東西一樣令人討厭”,有悔改的決心與行動力。同時咨詢師始終如一的接納態度和認真傾聽,跟他客觀地探討事件的過程和易某當時的想法,以及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引導他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同學們的接納與認可,班主任相信易某悔改決心并幫助他積極改變等也對易某熱心助人的行為也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
(三)來訪者顧某存在家庭疏離感
顧某是在老師的建議下來咨詢的,其本身不具有強烈的求助欲望。咨詢中具有以下變化過程:
1.剛開始來咨詢室時不知道該講什么,認為自己沒有什么需要咨詢的;到后來說出了自己擔心的、期盼的事。
2.咨詢前有想去廣東跟父母一起生活,但是又擔心在廣東沒有朋友的矛盾想法;咨詢后表現為理解父母把自己寄養在姨媽家是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接受了當下的現實,感覺自己身邊朋友多,可以改為在寒暑假去跟父母弟弟團聚。
3.從明顯的表現出擔心姨媽退休后家里經濟會困難,不知道自己目前能做什么來改變;到下定決心要更努力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這樣可以解決很多目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咨詢師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挖掘出其身上的閃光點,提高了他的自信心。從多種不同的角度釋義,有助于其換位思考,得到更好的自我成長。有良好的社會支持,在學校和補習班都能有玩得很開心的伙伴,還有來自班主任與家長的關心與鼓勵等,這些都是促使其成長的重要部分。在咨詢過后顧某學會了關心家庭,并體諒父母、姨媽的不容易,認清目前現實存在的問題。對家人、朋友更有愛心和責任心。有了較廣泛的興趣,喜歡唱歌和體育運動,轉移了部分注意力以及放松自己的身心。
處境不利兒童在面對壓力事件時:(1)來自朋友、家庭、學校等的外部社會支持可以促進處境不利兒童的積極成長;(2)咨詢師的合理引導與心理咨詢的即時跟進也會有效地改變處境不利兒童在面對壓力時的應對方式,促進處境不利兒童的自我成長能力提高;(3)其本身具有積極上進的態度,能夠正面問題,主動尋求幫助與改變是其獲得成長的關鍵,這充分說明了處境不利兒童在面對壓力事件時具有很大的成長潛力以及主體能動性;(4)處境不利兒童在壓力過程中通過將自身的內在積極品質與外部給予的社會支持相結合,最終獲得壓力后成長。
參考文獻:
[1]田慧園.家庭學校應對處境不利兒童教育問題的可行性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3.
[2]方建東,吳素梅.大學生壓力后成長問卷編制[J].中國心理雜志,2014(10):1-7.
[3]覃春望,吳素梅.兒童壓力后成長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09):900-902.
作者簡介:
趙翔(1993-),女,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韋育坤(1993-),男,廣西玉林人,廣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